齊都臨淄。
主持人林楓與白鹿,坐于貴賓位。
一代春秋霸主齊桓公主位。
號稱“仲父”的管仲,君王之下。
四人以茶代酒,對話古今。
一杯濃茶入喉,回味無窮,林楓拱手,恭敬問道︰“管子前輩,你可知道,後世人對你還有一個最敬重的稱呼?”
管仲微笑道,“是何稱呼?”
林楓道,“華夏文明守護者。”
呃……
齊桓公與管仲都不禁愣住,這稱號,听著怎麼有點“神化”的韻味呢?
林楓解釋道,“因為您主張“尊王攘夷”的策略,直到來自北邊的威脅,才是華夏中原大地最大的敵人,您當相位期間,曾北伐山戎救燕國,曾驅除赤狄,曾聯合諸侯伐蠻奴,一次次的擊敗北邊的游牧政權,保存了華夏文明。”
管仲皺眉,疑惑道︰
“但就這些原因,也不至于,讓後人傳頌,得到“文明守護者”的稱號吧?”
林楓又道,“可是,如果說您是第一位,認識到北方游牧政權是中原最大威脅的先驅者,就值得後世人敬仰了。”
後來的華夏歷史。
涌現了許多英雄人杰,抵御游牧政權的入侵。
比如華夏第一勇士蒙恬,橫掃匈奴,打得匈奴不敢南下而牧馬。
比如戰國名將李牧,以弱勝強,打的匈奴人遠遁千里。
比如衛青霍去病,深入大漠,揍得匈奴懷疑人生,最終封狼居胥,壯大漢聲威。
比如梟雄曹操,揍得北邊各小國生活不能自理。
比如諸葛亮,七擒孟獲。
……
然而作為第一個主張“尊王攘夷”的人,管仲是先驅者,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當得起文明守護者的稱號。
听到這些,管仲心神頗為激動,說道,“北邊之地,物質匱乏,人人蠻夷,他們就是一群披著人皮的野獸,這些野心者,一旦強大,必會入侵中原,會劫掠華夏文明,看來管仲這一步,真是走對了。”
齊桓公好奇問道,“楓,如你所說,後來的歲月中,涌現一大批勇猛名將,橫掃了蠻夷,來自北邊的威脅,是否已經被完全遏制?”
“不能!”
“游牧政權的蠻夷威脅,無法完全掃滅。”
“齊君,現在您不是下命令,鑄造邊境長城了嗎?還有各大諸侯,也都豎起高牆。”
對于林楓的話,坐在主位的齊桓公與管仲,卻是面面相覷,陷入了思考。
輪到林楓茫然,“晚輩說錯了嗎?”
氣氛一度尷尬。
搭檔白鹿開口解圍道,“楓哥,最開始的春秋時期,建造長城,並不是防御北邊威脅。”
啥?
建造長城的初衷,不是應對游牧政權?
關于這點,林楓還真是不清楚,眾目睽睽之下,白鹿巾幗不讓須眉,繼續解釋道︰
“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為了相互防御,保護本諸侯國的領土不受侵犯,他們在各自的領土上建立起一座座互防的長城,最早修築的是楚國的方城和“齊國巨防”後來隨著戰爭的不斷擴大,後魏燕秦等國也紛紛修築長城,但是,這些長城都是一段一段的,沒有連接起來,我們稱它為“地長城”……”
這些諸侯國修建的長城,此後也成了後來秦始皇萬里長城的基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了六國,為了確保中原地區的安定,不受北方匈奴的威脅,搔攏,派大將蒙恬北逐匈奴,同時以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修築長城,以燕趙秦三國北方長城為基礎,又擴充了許多部分,修起了一道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綿延萬里的長城。
自此,這一世界上古代最為宏大的建築工程便巍然屹立在我國北部土地上了。
林楓看向不遠處,問道,“齊君,管子前輩,白鹿所說是否為真?”
“白鹿,你很聰慧。”
齊桓公贊賞了一聲,繼續說道,“建造高大城牆的原因,主要防備其他強大的諸侯。”
管仲也說道,“此時的北面地勢,山高林密,蛇鼠蟲害嚴重,道路也不通,牛馬難以通行,游牧政權即便要南下入侵,難度也很大,多是小股部隊侵襲,還沒必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去建造長城。”
原來如此。
在林楓的認知中,各大諸侯建造長城,一開始,就該應該是防御北邊威脅。
恐怕現代很多人,都與林楓一樣的想法。
“晚輩自罰一杯。”
林楓看向白鹿,給自己的美女搭檔,豎起大拇指,默默點贊。
管仲說道,“有如此雄壯巍峨的長城,擋住北邊威脅,相信未來的華夏大地,一定繁榮昌盛,安居樂業。”
可是。
事實真如管仲想象般美好嗎?
林楓搖搖頭,心情沉重了幾分,開口說道,“華夏,傲立于世界之巔,傳承著幾千年璀璨歷史,同時,它也是個多災多難的民族啊!”
齊桓公問道,“多災多難?”
管仲也問,“我們這片華夏地,雖不完美,可也是土地肥沃,物種萬千,足以養育所有在這大地上的人們啊!”
林楓道︰
“華夏誕生以來,每周一段路,都伴隨著數不清的災難,天災,人禍,疾病、野獸、外敵……”
隨後。
林楓朝著大庭外一點,頃刻間,那扇歡迎,招納賢士的大門,開始跳動光輝。
逐漸演化為一片光幕,並有畫面飛出。
“你們看。”
“這是天災。”
林楓開口,那門戶之上,浮現出上古時代的畫面,管仲忍不住站起身,驚駭念道,“這……這是……古老的……大禹……治水……”
齊桓公也忍不住起身,“歷史重現?楓,真有天上神明的手段啊!”
第一個天災是水災︰
門戶屏幕的畫面,出現一片洪水滔滔的黃河,它如一頭傲然蒼蠻的怒龍,橫沖直撞,在上古大地肆意奔涌,所過之處,大山崩塌,樹木盡毀,房屋倒塌。
一群古老的人,扛著原始的器具,在疏通河道,在苦難中艱難前行。
天災的畫面繼續著︰
第二個是火災︰
歷史上著名的“永寧寺大火”,古代的建築都是以木頭作為原料 的,永寧寺是一座十分神奇的木塔,有136米高,這即便是放在現在也算是摩天大樓了。這座塔是南北朝時期的產物,公元534年雷電引起這座塔著火,而且一燒就是三個月,不僅這座塔被燒掉,周圍的老百姓也都一樣遭了秧。
第三種是嚴寒︰
明末時代的畫面出現,崇禎是亡國之君,可誰又知道,他執政期間,大地上發生了多少恐怖天災?
首先是嚴寒,當時是“小冰期”期間,最為直接的特點便是天氣嚴寒,而那種寒冷恐怕我們很難想象。根據史料和文獻記載,當時就連太湖、鄱陽湖、洞庭湖、淮河都曾結冰,而“夏寒”,“夏霜雪”這樣的極端天氣,更是屢見不鮮。
史料記載,在1453年冬,山東、河南、浙江、直隸、淮、徐大雪數尺,淮東之海冰四十余里,人畜凍死萬計。第二年,江南諸府大雪連四旬,甦、常凍餓死者無算。”
黃河、淮河、長江流域積雪數尺,江南各地連降四十多天大雪,可見當時天氣的寒冷。
而在各種史料之中,諸如“牛畜凍死三萬六千蹄”,“開原大雨雪,畜多凍死”,“雪止,平地三尺余,人畜多凍死”,“雨雹甚大,傷稼百二十五里,人馬多擊死”,“飛雹交下,壞民居萬余,死者千余人”,“沂州雨雹,大者如盤,小者如碗,人畜多擊死”之類的記載,更是隨處可見。
在長達四百余年的“小冰期”中,除了因天氣嚴寒這個直接影響之外,由于氣候變化而到帶來的次生災害,才更為致命,不僅導致大量百姓死亡,更是直接給本就大廈將傾的大明王朝,來了致命一擊。
第四個是旱災︰
崇禎年間出現了罕見的十年大旱。在持續不斷的旱災中,湖泊干涸,黃河干流和支流都出現了斷流現象,華北地區的降水量更是下降了11%至47%,更有多達23個地區出現了連續四年以上的重旱。
華夏是傳統的農業大國,持續的旱災對于百姓來說簡直就是滅頂之災。
例如河南“大旱遍及全省,禾草皆枯,洛水深不盈尺,草木獸皮蟲蠅皆食盡,人多饑死,餓殍載道,地大荒”。
又如陝西“絕糶米市,木皮石面食盡,父子夫婦相剖啖,十亡八九。”
第五個是蝗災︰
造成的景象,可謂極端恐怖。
《明史》之中,“蝗”字出現了多達129處,據統計,明朝先後發生蝗災共計達967次,而整個明朝也不過276年,也就是說平均每年便要爆發三次蝗災,若是集中到明朝中後期,這個頻率將更高。
崇禎十四年六月——“兩京、山東、河南、浙江大旱蝗……野無青草,十室九空”,就在百姓們即將收獲的季節,結果莊稼被蝗蟲一掃而空。彼時的內閣次輔、禮部尚書徐光啟便說,“惟旱極而蝗,數千里間,草木皆盡,或牛馬毛,幡幟皆盡,其害尤慘過于水災。”
第六個是的鼠疫︰
由于旱災、蝗災頻發,導致糧食減產、草木枯死,于是缺少食物來源的各種動物開始頻頻涌入人類聚居區,並帶來一系列死亡厄難。
《崇禎實錄》記載︰“京師大疫,死亡日以萬計。病者吐血如西瓜水立死。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戶丁盡絕,無人收斂者。”
古代山西“大同瘟疫大作,十室九病,傳染者接踵而亡,數口之家,一染此疫,十有一二甚至闔門不起者。”
這場鼠疫,造成了一千多萬人死去,以至于李自成攻向京師之時,沿途並未遭到大規模抵抗,而已經連叫花子都找不到的北京城,即便將太監都派上了城牆,仍是平均五個城垛才有一個士兵。
……
“一輪輪天災,覆滅了統一大王朝啊!”管仲深受觸動,眼楮有淚水閃爍。
屏幕里的景象,那死去的人,都是他們的後代人啊!
子孫如此遭罪。
作為祖先,如何不悲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