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下的函谷關,寧靜,古樸,深邃,悠遠……
一個古老奏樂聲響起,厚重的歷史古樂,每一種音符,都是春秋時期的樂器所奏。
古時的樂曲,配合兩千多年前的畫面。
立刻讓人深陷其中,感覺到一種強烈的共鳴,收看節目的觀眾,都感覺身臨其中,受到歷史時空的沖擊,身心跟隨一個個樂符,不由自主跳動著。
諸子百家離開了。
幽幽夜色,伴隨著一頭青牛,老子眺望函谷關外,他那對深邃的眸子,仿佛能洞穿時空,令人駭然。
聖賢之眸,非普通人可揣測。
追溯華夏的節目。
到了尾聲。
林楓說道,“晚輩代後世人,想詢問一個困擾後世人數千年的問題。”
有關老子西出函谷關後的蹤跡是個“千古之謎”……
老子立身于一輪明月下,周圍白光流轉,恍如一位降臨人世間的天上老仙,他靜靜說道︰
“老朽駕馭青牛,西出函谷關後,將前往何處?”
林楓點頭道,“還望老前輩,能給明示。”
在現代社會。
往往能听到孔子墓,孫武墓,韓非子墓等等,可唯獨少了老子。
這位千年聖賢,究竟去了何處?
葬于何處?
一直都是個謎。
後世人想要敬仰,想要拜祭,都不知道朝哪個方位,著實遺憾。
今日。
這個秘密終于要揭開。
無數觀眾屏息凝神,眼楮一眨不眨盯著屏幕,生怕漏過任何一個細節。
老子究竟去了哪呢?
應該不是得到成仙。
大眾人看來,大概率是出函谷關外,傳播“道”的精義。
老子依舊仰視函谷關外,表情變得有些落寞,眼神黯淡開口說道︰
“你可知道,老朽為何要一人遠離中原,為何要一個人出函谷關?”
林楓沉默了。
他只是一個兩千多年後的現代人。
哪怕有系統加持。
也無法未卜先知啊!
當下,他站在老子身後,站在明亮皓月下,說出自己的一個觀點。
……
老子曾是周王室掌管史書的小吏,在周多年。
他之所以要西行出關,就是因為他認為現在周朝的統治“無道”,讓老子倍感失望,所以要離開。
那他會去哪呢?
老子是一個十分崇尚上古先賢的人,他曾希望走遍天下,遍覽先賢之地。
而作為因為“無道”的原因而離開,那最好就是能找尋到“有道”了。
結合他的西行,老子大概的目的地也就清晰起來。
出關西行……訪先賢之地……接著再尋“有道”!
三者結合,這位置應該就是外界現代的天水之地。
天水之地是哪?
便是指神山“昆侖”!
傳說中,那里是上古神話人物伏羲、女媧的出生地,說起上古先賢,還有比號稱“人文始祖”的伏羲、女媧更尊貴的嗎?
而且若要尋“有道”,又有那里比伏羲、女媧出生教化的地方更“有道”的呢?
林楓猜測,老子當時在東周國當守藏史,他學富五車,也研究出了一套學問,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道德經》。
毫無疑問,今天的人認可了老子的思想,也認為他是偉大的。
可是當時呢,他因為研究出來了,總是要公開的吧?
不過沒有知音啊,不被認可啊。
還說他是心理變態,老糊涂了,才會說出那種歪理邪說。
可想而知,當一個人歲數本來就老了,然後還被認為心理有問題說話也顛三倒四。
那麼,守藏史不用當了。
要不是認為是老糊涂的話,估計頭顱都得搬家。
就是因為這樣,老子才不得不西出函谷關。
老子的這一段悲催經歷,包括老子的滿懷心事,都藏在《道德經》第二十篇里,幸好,老子是有一定修養的,只是發了下牢騷而已,聊以自嘲。
一般人是看不出這個事情的,因為《道德經》都是講道和德嘛,人人都往道德這方面去解讀了,誰能想到老子也會把他某些經歷也放在里面呢?更何況,老子講的比較隱晦,就像那一篇,暗含“道”的道理篇幅。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
善之與惡,相去何若?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