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華夏︰縱穿歷史,對話古今

第24章 諸子百家的不足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紅色楓葉 本章︰第24章 諸子百家的不足

    陰陽學派,用已有的朝代,以五行之說,描述朝代的興亡交替。

    然而卻無法預測下一個朝代,說明了什麼?

    陰陽家的學說,還需要發展,完善,不能單單局限在過去的歷史,還要朝前看。

    當下又有一位老者起身,說道︰

    “林公子,吾雜家之思想,以博采各家之說見長。以"兼儒墨,合名法"為特點,于百家之道無不貫通;正所謂雜之廣義,無所不包,敢問公子,吾雜家學派,為何也是錯誤的,為何成不了治國良方?”

    林楓回道,“其實,雜家在歷史上並未如何顯赫,雖然號稱"兼儒墨、合名法",實際上流傳下來的思想不多,在思想史上也沒有多少痕跡。”

    “最主要一點,到了後世,各種技術科學越來越細化,"雜家"這稱號,基本上說的就是此人沒有專業本事,什麼都知道一點,但什麼都不精通的意思。”

    雜家巨子陷入了沉思,林楓所說,他應該也提前早有所悟。

    “兵家呢?”

    兵聖孫子很霸氣,不跟你扯那麼多,言簡意賅,三個字,就代表所問的問題。

    林楓不卑不亢說道,“兵家是最講究實際功效的一家。兵家的目的很明確︰取勝。”

    “以戰屈人之兵也好,不戰屈人之兵也好,火攻也好,用間也好,所有一切手段都為著一個清晰的戰爭目的。”

    “在非戰爭時期,戰爭的威脅依然時刻存在。任何國民均不可喪失警惕。”

    “人可貧賤,不可受辱;可富有,不可糜爛。國民不必好戰,但必有血性與陽剛。見義不為,無勇也。丈夫胸有浩然之氣,雖仁愛,不失剛強。”

    “後世有記載說︰殺人安人,殺之可也;攻其國,愛其民,攻之可也;以戰止戰,雖戰可也。”君子“以仁為本,以義治之”,故君子必不敢忘戰。”

    “但是。”

    “不足之處在于功利性過強,乃平世之道,非治世之道。”

    “晚輩認為治世法家、兵家、道家三位一體較適合。”

    林楓采用了先揚後抑的說法,尊崇兵家,卻又以後世人眼光,指出不足之處。

    孫子沒有多說什麼,同樣陷入沉默,在思考林楓的一席話。

    接下來。

    一個個諸子起身問話。

    林楓都一一解答,用後世人的立場,指出各自學派的不足之處。

    多虧林楓歷史底子厚,所以這一次古今對辯,始終淡然自若,冷靜對話。

    對于林楓的博學多才,觀眾前許多人都被驚道了。

    林楓才多大。

    二十幾歲。

    言辭吐字,竟與古賢不相上下。

    “牛逼啊,這是我後世人的排面,再說一遍,主持牛叉。”

    “誰能想到,春秋戰國時代,真的有百家爭鳴,要不是這檔節目,我一直以為只有十二個學派呢!”

    “追溯華夏,探索先秦時代秘密,不正是這檔節目的本來意義?”

    “在那半奴隸半封建時代,古人尚且有這般智慧,想想現在,我們這些現代人該趕到羞愧啊!”

    “這一期節目過後,估計會掀起議論華夏文化熱潮了。”

    “每一個老者,每一個智慧老人,都仿佛讓人身臨其境,回到那個璀璨的文化爭艷時代,真是不錯。”

    ……

    廣台會議室。

    看到林楓又一次挺過難關,完美填坑,這些領導又開始憂心一件事。

    第二集的正式直播,到了收尾階段,林楓該怎麼完成最後的結尾?

    節目可不能虎頭蛇尾啊!

    直播畫面里。

    林楓在解決大部分百家諸子的問題後,看向正位。

    他也知道節目時間快到了。

    必須加快進度。

    剩下四家該怎麼述說?

    戰國諸子百家,儒道墨法最為聲名顯著,雖爭鳴對立而實淵源流長。

    儒家鼻祖孔子,曾適周問禮于道家始祖老子。

    墨家出于儒家;法家集大成者韓非乃是儒家大師荀子的學生,且韓非深受道家影響。

    四家雖淵源深厚,然亦經歷了爭鳴、結合、重組的對立與融合過程。

    他想了想,做出總結說道︰

    “儒家和墨家,兩家雖表現為對立,然墨家出于儒家,故“天志”之與“天命”,“兼愛”之于“仁”,何其相似!”

    “儒墨兩家,均重視人與人之情感,表現為“以人為本”,關愛社會,只不過儒家是知識分子為統治者著想,希望恢復“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最終實現“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而墨家則是手工業者為下層勞動人民著想,建立一個“尚同”“尚賢”的小生產者的樂園。 ”

    “總而言之,儒家法家都是為統治者著想,道家和墨家均代表沒落或下層知識分子,或勞動者的利益,各自所代表直接層利益一致。”

    “在這個時代,都明顯帶有區域性色彩,因為國家尚未統一,統一階層亦尚未形成,故百家爭鳴、互相攻訐。”

    “一旦有強大帝國崛起,諸子百家之儒道墨法重新有機整合,瓦解構建、優勢互補。”

    ……

    一席話,精彩紛呈,引得滿堂彩。

    所有古老學派智者,莫不起身鼓掌,為林楓一番精彩評述表示贊賞。

    “听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啊!”

    “我等回去,亦要重新審視自身不足,完善學說,給後世留下更好的文墨著作。”

    林楓恭送眾人,最後剩下三位老人。

    孔子走到前,欣慰慈祥說道,“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華夏後世有你,大幸,大幸!”

    林楓立刻回道,“多謝孔子贊譽,晚輩不勝惶恐。”

    道骨仙風的鬼谷子也上前,灑脫一笑說道,“下次再遇,一定要听你說一說,那一派繁榮昌盛的華夏後世之景象。”

    林楓微笑回道,“老前輩,再見。”

    天下無不散的宴席,待諸子百家一一離開,原本熱鬧的函谷關,再次恢復平靜。

    唯有林楓,老子。

    以及一頭青牛。

    老子西出函谷關,去向成謎,這個困擾後世人幾千年的謎題,隨著節目尾聲,終于要揭開。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追溯華夏︰縱穿歷史,對話古今》,方便以後閱讀追溯華夏︰縱穿歷史,對話古今第24章 諸子百家的不足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追溯華夏︰縱穿歷史,對話古今第24章 諸子百家的不足並對追溯華夏︰縱穿歷史,對話古今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