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事件
李淵並沒有跟這次出征扯上什麼關系,也就是在旁邊看個熱鬧。
可除了看熱鬧,他還看出一件事,楊廣的精神已經失常了。
此時農民軍越來越猖獗,在楊廣從遼東回軍的途中,路過邯鄲的時候,有一個叫楊公卿的人帶了八千小弟,打起了搶劫的主意。敢搶皇帝,而且是當著回朝的大部隊搶物資,簡直是膽大包天,更令人發指的是,他們居然成功…
楊公卿是個出色的劫匪,他帶人堵截隋軍後方的運輸部隊,在隋軍沒有反應過來之前,搶走了四十八匹御馬,揚長而去。
楊廣被這次劫馬案,氣的不清,現在這幫劫匪已經把主意動到他身上了,而他還毫無辦法,再加上高元也不買他的賬,來長安低頭認錯。接連的打擊使楊廣感到前所未有的挫敗感,他急需找一個發泄的渠道。
在處死了斛斯政之後,楊廣把斛斯政的肉給煮了,並分給百官食用。這簡直就是惡心到變態,更惡心的是個別想討好楊廣的人,還吃撐了…
所有人都謹小慎微,生怕自己惹到這位吃人不吐骨頭的主兒。
李淵也是,天天借酒消愁意志消沉,惹不起那就躲著總行了吧。
但是朝了一件事讓李淵知道,就算當孫子也不保險。
事情的起因是由于一句讖語。
所謂讖語就是不好的謠言,表現形式有很多,比如一句詩、一首兒歌或一句模稜兩可的話。其內容沒有任何事實根據,可是經常在時局混亂的時候出現,自秦漢以來流傳出很多一語成讖的典故,所以往往會造成當政者的恐慌。
這種東西有的是有著不可告人的目的,比如造神運動,比如打擊政敵等等,有的就是瞎白話讓人心里膩歪的。
一般讖語都是有人在背後偷偷搞的,可當時朝中流行的這句讖語是一個名叫安迦陀的方士直截了當的跟楊廣說的,內容是‘李氏當有天下’。
安迦陀是隋末時期著名的妖人(不是人妖)。作為後來人我們都知道,這句讖語是準確的,而且也為後來的李唐立國提供了造神依據,可我更願意相信,他當時說這句話是信口胡諏的。
讖語的厲害之處在于你根本沒辦法去驗證,因為那是未來發生的事情,而且沒有任何辦法去推斷。事情發生了說明我說的準,事情沒發生說明還沒到時候,反正我說了信不信是你的事。
這是根本無法推倒的神邏輯。
像安迦陀這樣想渾水摸魚的江湖騙子在隋末有很多,楊廣就親手料理過幾個,可見楊廣以前也不是個偏信謠言的人。但接二連三的打擊讓楊廣原本的世界觀開始崩塌,所以現在的楊廣信了。
既然信了,那就得想辦法解決。讖語是安迦陀說,同時他售後服務態度也不錯,還給出一套解決方案。可從這套解決方案就可以看出,這個安迦陀有多不靠譜,他建議楊廣把全天下姓李的的都殺了,姓李的都死了,當然李氏就不會有天下。
簡直就是鬼扯。憑他安迦陀一句話,全天下姓李的人都得抹脖子?也不知道姓李的人怎麼得罪了這個家伙,是給他戴了綠帽子還是刨了他們家祖墳,如此言論何止是反人類,簡直就是反人類。
楊廣也覺得這太不靠譜了,但他對讖語還是很重視。殺掉天下姓李的人,難度很高,而殺掉身邊姓李的人,難度相對要低一些。所以他開始尋找身邊合適的目標。
楊廣找到了李敏。
李敏在朝中的職位是將作監,工作內容是修補皇宮建築制作御用器物等等,屬于皇宮的後勤工作人員。在這個崗位上撐死了就是撈點油水,位不高權不重,對時局也起不了多大的影響,為何楊廣會挑中了李敏呢?
細研究一下就會發現,不是李敏的職務出了問題,而是李敏的出身實在太好了。李敏所在的李氏一族,是隋朝出了皇族之外地位最高的大家族。祖上出過兩個大人物,其一是李敏的祖父李遠。李遠是十二大將軍之一,曾跟楊廣的爺爺楊忠是同事關系。能出身八柱國十二大將軍家族子弟,地位算是很高的,可不足為奇,因為八柱國里就有兩支姓李,那兩家地位都比李遠高一截。所以真正影響李家運勢的是另一個大人物,李敏的叔爺爺。老觀眾可能還記得,他就是當年三總管之亂時站出來支持楊堅打尉遲迥的那個並州總管,李穆。
楊堅在稱帝之後念及李穆的功勞,賜予李穆三公稱號最高級的太師。這絕對是可以裝波依的,因為隋朝得此稱號,只李穆一人而已(雖然不掌實權)。而李穆一家也跟著雞犬升天,楊堅開了特令,李穆一家只要有男孩最少就是儀同,李家在朝中有資格參加朝會的官員(五品保底),就多達一百多人,可見他們家族在隋朝有多顯赫。
而李敏這個人還跟楊廣有一層親戚關系,他的老婆是楊廣的大姐楊麗華的獨女。
楊廣最後一次東征高句麗,李敏從軍督運糧草,工作地點是黎陽。沒錯,楊玄感就是在坐這個位子上起兵造反的,所以楊廣對在此地督運糧草的人格外關注,李敏能被委任此官職,足可見他是深得楊廣信任的。
可壞就壞在李敏跟楊廣拉的太近了。如今楊廣整日疑神疑鬼,深怕身邊的人會害他(第六感還是蠻準的),所以當讖語指向了李敏的時候,楊廣幾乎馬上就肯定了李敏是應讖之人。
但李敏跟自己這麼親近,直接干掉好像影響不是很好,最好就是李敏可以自然死亡,不過李敏這小子身子骨硬邦邦,指望這個好像不現實。
沒有辦法,楊廣只好把李敏找來談心,說了說自己的憂慮,並建議為了大家都好過,是不是考慮下自殺。
李敏一听這個,簡直嚇傻了。過慣了錦衣玉食生活的人都是很惜命的,李敏自然如此,他年不過四十,好日子還沒過夠呢,當然不想死。他趕緊向楊廣求饒,表示自己根本就沒有加害楊廣的心思,以後咱們繼續相親相愛做好朋友好不好。
敬酒不吃吃罰酒!
楊廣殺心已動,怎麼可能這麼輕易收手。正好底下有人告發李敏的叔叔李渾有造反嫌疑,楊廣覺得可以從此處入手,派了尚書左丞元文都和御史大夫裴蘊來徹查此案。
讓裴蘊來查案,楊廣的心思不言而喻,就是為了至李家于死地。而且在派裴蘊查案之前他已經把李渾、李敏等人關進的牢房,只等裴蘊的判決書下來就可以給他們吃斷頭飯了。
然後裴蘊上躥下跳查了半天,最後把案件的結果交到楊廣手里,結論是李渾無罪。
連裴蘊都查不出來什麼,可見李家的底子是很干淨的,當然最重要的是李家勢力太大,裴蘊自度惹不起,所以不想卷入這場漩渦之中。
楊廣很不高興,難道就這麼放過李敏、李渾一家?即便是以前他們沒有反心,可這麼鬧一通,沒準現在又有了呢!
既然裴蘊不靠譜,那就換一個人查,直到查出毛病來為止!
李家有沒有造反,最重要的不是有沒有證據,而是在于誰來查。李家勢力太雄厚,一定要找一個能惹的起他們的人來干這件事。滿朝文武最適合又有能力干這種髒事的,只有宇文述了。
宇文述之所以會挺身而出,是因為他跟李渾交惡。當年李穆去世,李渾為了爭奪第一繼承權,曾找宇文述到皇帝(那時皇帝還是楊堅)面前開後門,並承諾事成之後把每年收入的一半交給宇文述。宇文述一口答應,並幫李渾辦成了此事,可李渾並沒有兌現當初的承諾,只給了兩年就毀約,然後兩人就鬧掰了。
所謂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宇文述不是君子,所以他等了二十年。
初露鋒芒
李淵打定主意,三十六計還是走為上策。
李淵發動所有的關系,使出渾身解數,終于說服了楊廣,得到一個到地方上任職的機會。
肯讓李淵離開自己身邊,楊廣也是別有一番算計的。楊廣早已看李淵不順眼,殺了李敏後也不是沒動過干掉李淵的心思,現在李淵想走,他正好順水推舟,給李淵下一套,此行李淵必定會九死一生!
被蒙在鼓里的李淵才不管楊廣是不是算計了他一把,他只希望能趕緊離開這個變態殺人魔身邊,趕緊收拾包袱去赴任。
李淵被任命的職務為河東撫慰大使,工作地點是在山西一代,工作內容是平叛剿匪。工作內容並不是稀罕事,全國各地的地方官都在干同一件事,可李淵到了山西之後才明白過來楊廣的險惡用心。
這里的匪患非常嚴重,動不動就來幾萬人搶劫,可是楊廣讓李淵來剿匪卻沒給他派兵…
沒有兵,拿命剿匪啊?
楊廣哪里是讓李淵來剿搶匪的,根本就是讓搶匪來剿李淵的。反正當時因為平亂為國捐軀的將領也不少,多李淵一個也不明顯,其用心不可謂不歹毒。
可惜楊廣還是小看了李淵,雖然李淵一直沒有怎麼帶過兵,但這並不意味著李淵不會打仗。
李淵算是隔代遺傳的典範,他不像他父親李𦩑那樣宅心仁厚,倒像他的爺爺李虎一般豪邁奔放,天生就善于戰斗。
沒有兵,就自己搞。李淵也有他的優勢,他這個河東撫慰大使有當地官員的任免大權,把身邊一幫不听話的家伙統統搞走後,拉了一批听話的過來,然後開始征兵練兵,甚至兵還未習練的很充分,就帶隊主動出擊。
李淵選定攻擊的對象是盤踞在龍門一帶的悍匪母端兒。此人名字非常奇怪,不知是外號還是胡人,但不可忽視的是他實力很強大,擁有幾萬個小弟,經常干大買賣讓當地非常頭疼。現在李淵想做一做止疼藥,把母端兒給端了。
母端兒並不覺得這是個大問題,畢竟類似的行動太多了,還不都是他被打跑了,他沒有覺得李淵跟其他人有什麼不同。
而李淵確實跟其他來打母端兒的將領是不同的,他雖然兵力不多,但是他此次出兵不光是靠著一腔熱血,他也有自己的憑仗。
這個憑仗,就是他的箭。
李淵的箭術可不是只能用來討老婆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他的箭術是能克敵致勝的殺人之技。
面對數萬匪徒,李淵心中沒有一絲畏懼,他手持弓箭策馬而去,一往無前。
是時候表演真正的技術了!
李淵手起箭發,瞄準射擊動作一氣呵成。母端兒的部下吃驚的發現這個年輕人每一次射擊都會帶走一個同伴的性命,而他們也沒有能夠回擊的工具(沒有弓箭),還追不上他(沒有馬匹)做近身戰斗,這種被人當活靶子的感覺實在是太糟糕了。
當搶匪不過是為了搶一票混口飯吃,沒必要把命都搭進去,所以母端兒的部下在李淵的箭術威脅下,開始分崩離析。
李淵射箭射的正high,看母端兒的隊伍亂了,馬上下令部隊追擊。此戰李淵親手射殺了七十名匪徒,並且擒殺了匪首母端兒,收編了他的上萬名部下,獲得剿匪第一戰的全勝。
擺平了母端兒讓李淵在當地建立起了響亮的名號,增強了他的實力,緊接著他又消滅了另一股數萬人級的匪徒團伙柴保昌。
接連的勝利,讓李淵看清了當今貌似渾濁不堪的混亂局勢。
原來這些讓楊廣畏懼不已的叛亂匪徒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原來以自己的能力是無需懼怕這些人,反而可以輕松把他們消滅的。
原來我是很強大的!
李淵在戰斗中摸清了身處于亂世中的游戲規則。這個規則類似于貪吃魚,渺小的人注定要被比他強大的人吃掉,從前他只是一條在楊廣面前顫顫巍巍的小錦鯉,現在他渴望變成一條可以吃別人的大鯊魚!
在李淵玩大魚吃小魚的時候,不甘寂寞的楊廣又開始尋找新的人生目標。這個新目標,是突厥。
楊廣在第一次征討高句麗的時候,國際威望就已經顯著下降,他明顯感到從前的小弟突厥不是那麼听話了,所以他想去跟這個小弟再好好聊聊,改善一下雙邊關系。
此時隋朝跟突厥的關系確實需要改善一下,因為維系兩國友好睦鄰關系最重要的兩人染干與長孫晟已經都在大業五年(609年)雙雙去世。
接替染干可汗之位的,是他的兒子咄吉世。此人對隋朝並不像他爹那樣感冒,楊廣幾次出兵高句麗他都沒有派出一兵一卒,相反隋朝接爭失利咄吉世還經常在背後搞一些小動作,擴充自己的實力,大有想擺脫隋朝獨立的架勢。
其實細究原因也不能全怪咄吉世不仗義,對楊廣落井下石,站在咄吉世的角度來看,他想跟隋朝分庭抗禮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一直以來他們東部突厥很受隋朝的壓制,當年咄吉世他爹染干對于隋朝過于順從,楊廣來串門身為可汗居然親割草開路,突厥可汗是草原的霸主尚且對隋朝如此卑躬屈膝,這讓咄吉世感覺非常沒有面子,他認為自己當了可汗後應該比他爹活的更有尊嚴。
除了自尊心作祟,隋朝自己也是做了很多不地道的事情。
曾經隋朝第一外交家長孫晟對待突厥策略是非常透徹、非常強勢的,一套左拉右打讓突厥人都搞的服服帖帖。可壞就壞在長孫晟個人能力太突出,這導致他故去之後,隋朝便缺乏相應的人才來接他的班。
在長孫晟去世之後,接替他處理國際事務的,是他曾經的副手裴矩。裴矩這麼多年一直跟外國人打交道,積累了豐富的外交經驗,但長孫晟玩弄突厥的那一套並不是裴矩積累的這些經驗可以替代的。而且兩人做事的風格也有很大的不同,長孫晟是站在國家的戰略角度,考慮的是大環境大策略,而裴矩則是站在楊廣的個人角度,考慮的是小聰明小手段。
裴矩考慮到厥依附隋朝變得越來越強大,他就開始建議楊廣多扶持一下西突厥新即位的可汗阿史那達曼,還嫁個宗室公主過去。達曼一直同族兄弟被欺負的不輕,見隋朝遞過來橄欖枝馬上接住,想要咸魚翻身。
隋朝跟達曼眉來眼去自然是讓咄吉世很不舒服,更可氣的是裴矩還出點子讓楊廣立他的弟弟叱吉設為另一個南部可汗,只不過叱吉設膽子小沒敢同意,這個計劃最後擱淺了。
咄吉世更不滿意了,隋朝不光扶持他的政敵還妄圖挖他的牆角,分化他們統治階級內部。更可氣的是裴矩一計不行又出了一個鬼點子,誘殺了咄吉世的一位親信,對他宣稱是那個親信想要叛逃過去,而他們替他殺了那人。
咄吉世憤怒了,殺了我的人還想把我當傻子耍,做人怎麼能無恥到這種地步!
就這樣,在裴矩的不懈努力下,咄吉世跟楊廣鬧的有點掰了。
楊廣對咄吉世的態度還是很關注的,至少比國內各種農民叛亂還要更關注一點。所以為了緩和兩國緊張的局面,他認為有必要跟咄吉世面對面談一談。
楊廣絕不會想到,他預想中親切的會面會變成他人生中一次大危機。(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