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十五日,在戰船造好之後,楊廣又下令從南方征發水手、等水兵七萬多人,隋朝各地所有軍隊除了保留必要的守備人員,其他全部向涿郡集中。
五月份,令河南、淮南、江南做兵車五萬輛運送至高陽(今河北高陽)備用,並征發河南、河北民夫幾十萬人運送軍需物資。
整個作戰動員從大業七年二月份一直持續到了大業八年的正月。在這期間楊廣共集結作戰兵力有零有整總計一百一十三萬三千八百人。楊廣對這個數字居然還不是很滿意,他又算上幾十萬民夫,再稍微約分一下,最終得出自己有兩百萬軍隊的結論。
姑且不論楊廣同學的數學成績問題,單單是這一百一十三萬多人的大軍,就是一個非常恐怖的數字。
單方面單次戰爭出動如此大規模的軍隊,不只在中國歷史,在世界歷史上都是不多見的。就兵力而言,我們所熟悉的赤壁之戰都是小弟級別的,就是人海戰術的經典戰役長平之戰和肥水之戰也都甘拜下風。史書中對此都記載‘近古出師之盛,未之有也’。
不過由于此戰的結果實在是太丟國人的臉面,故而很少有人提及。本文在此準備挑戰這個大多人不願踫觸的區域,詳細分析一下此戰的前後經過。
為什麼楊廣會這麼跟高元或者說跟高句麗過不去,非要花費這麼多的人力物力財力來征伐?
要知道在近現代之前,這個位于中國東北部的小半島,是一個非常不起眼的地區。現在我們都知道那個地方娛樂業非常發達(僅限其中一半),是當今世界腦殘粉重要的發源地之一,引得無數人頂禮膜拜。其實這個半島上搞娛樂業是被逼出來的,想搞其他的東西都不是很方便。此處百分之八十的區域都是丘陵和高原,而且氣候非常惡劣,很長時間被認為不是很適合人類居住。
在近幾十年其戰略意義被發覺出來以前,這是個沒人願意去得理的地方。二戰之後甦、美瓜瘋狂分全世界,唯獨這個地方誰都想不起來,最後隨便派了兩個人(還兩個非常會折騰的人)把這個半島給分了。
甚至這個地方有些統治者想直接並過來成為中國的一部分,但都被無情的拒絕。就是這麼一個地方,楊廣非要舉全國之力去攻打,到底意義何在?
只是為了單純的滿足他個人的虛榮心。縱觀當時隋朝的版圖,你會發現大隋的南、北、西三面的國家都是臣服于大隋的,唯獨只有高句麗經常搞些小動作口服心不服,這讓楊廣很不爽。
而且高句麗是楊堅唯一想打但有沒有打下來的地方,對于一直想超越他爹的楊廣來說,能夠征服高句麗,可以證明他做皇帝是比楊堅要成功的。
當然,主要楊廣對自己還是很有信心的。區區一個高句麗而已,他覺得自己沒理由會輸,對他來說最大的問題可能是該怎麼贏。
所以盡管在備戰上一點沒有馬虎,在部隊出發的時候,楊廣出于信心膨脹,還帶上了一只軍樂隊。這只軍樂隊不是用來勞軍的,只是為了勞他楊廣自己,讓他在行軍的路上不會那麼寂寞。順便一起帶出來的,還有經常陪他暢游天下的妃嬪、百官、和尚、尼姑還有道士等等,品種齊全種類繁多,甚至來拉上一些一直在隋朝混吃混喝的西域的國際友人觀戰,以壯大自己的威勢。
可見楊廣不光有信心,在對待戰爭的態度上還是非常輕松的,在他看來需要緊張的應該是高句麗。
事實也是如此,高句麗沒想到隋朝居然會派遣如此龐大的軍隊前來進攻,舉國上下都非常緊張,所有人都在戰與投降中激烈的展開爭論。作為高句麗的最高統治者,嬰陽王高元起到了主心骨的作用。必須承認,高元是這個半島歷史上最杰出、軍事家之一。
高元本身非常有野心,在隋朝最強大的時候就敢一直想方設法去摸一下虎屁股就可以看出來,他是一個狂傲的家伙。楊堅雖然去討伐他出師未果,高元還拉的下臉來用非常謙卑甚至是侮辱性的稱呼‘遼東糞土臣元’來稱呼自己表示服軟以換取楊堅的原諒。不要因為用這個恥辱的稱呼就瞧不起高元,不用掏一個子兒就就平息了當時亞洲最大國家的滔滔戰意,從戰略上來講,高元是完勝的。
高元是一個精明的人,一個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家伙。在這個家伙眼里,根本就沒有禮義廉恥、仁義道德,一切都服務于實用主義。
他知道楊廣此次來勢洶洶是無法善了了,所以他搞定了國內所有的投降派,使全國一直保持槍口對外。
既然戰爭避免不了,那就戰個痛快。
可即便如此高句麗的劣勢還是非常明顯的,再有信心也不能不考慮實際情況。隋朝的軍隊實在太龐大了,以高句麗全國的兵力並不能保證所有的防線都有足夠的兵力防守,所以高元迫切的需要了解隋朝的兵力分布和進攻路線,已做好最全面的防御工作。
這些情況都是軍事機密,正常來說,想搞到這些消息並不是一個容易的事情,可這些極重要的情報還是非常迅速的被擺到了高元面前。
並不是高元的情報工作做的有多到位,而是提供這些情報的恰恰是楊廣自己。
楊廣不是沒有參加過戰斗的人。平南陳隋軍的主帥不就是他楊廣嘛,打吐谷渾下令的也是他楊廣呀,現在打高句麗他覺得並沒有跟以前有什麼不同,相反,高句麗的級別還是有些偏低的。在楊廣的主觀世界里,打仗就是拼個氣勢嘛,自己的軍事情報何須遮遮掩掩,直接昭告天下。就怕你們不知道,就問你們怕不怕?
所以楊廣把自己分配出來二十四個軍的行軍路線全部公布了出來,不但如此據傳楊廣怕自己的隊伍太大、太亂,還讓士兵們都帶上非常好識別的軍記帶,這東西類似于領帶,上面清晰的記載和佩戴者的部隊編號和關于部隊以及其本人的一些基本信息,萬一有人在這人海中迷路了,按照這些信息可以馬上找到自己的部隊,是個非常貼心的設計。
可問題是高元他們這些高句麗人,是看的懂漢字。準確點說,在七百多年以後,朝鮮世宗李 發明韓文以前,這個半島上的人都是使用漢字作為唯一的文字。也就是說打仗的時候高元他們只要瞄一眼,就知道來的是哪個部隊有多少人。
在冷兵器時代,這是非常危險的行為,跟打水戰的時候用鐵鏈子把木船都連起來差不多一樣危險,都屬于作死。
楊廣依然自我感覺十分良好,並沒有覺得自己這麼做有什麼不妥。在諸將出發之前,他還下達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軍令。
“今天我們出征吊民伐罪,並不是為了功名利祿。大家如果沒有好好理解我說的意思,膽敢擅自出兵,孤軍而戰,就算打贏了我也會要他好看。所有的進攻行動都必須至少有三路部隊一起攻擊,以優勢兵力消滅敵人。”
這是充分吸取了當年賀若弼不听從他的調令,反而獲取大功讓他很沒面子的‘前車之鑒’。但如果僅是讓部隊听從指揮不得擅自行動,是說得過去得,可這道軍令的後半段,就讓人覺得過分了。
“又,凡軍事進止,皆須奏聞待報,勿得專擅。”這意思是部隊的令行禁止都必須向他楊廣本人匯報,等得到答復之後才可以行動,其他所有部隊頭領都沒有權力命令自己的部隊擅自行動。
好吧,我承認這讓我感覺楊廣不是去打仗,而是在玩一個大型的即時戰略游戲。
形勢比人強,以楊廣的暴脾氣如果李淵表現的有什麼不滿意,分分鐘就能把他干掉,所以李淵只能選擇忍耐。
機會總是留給肯忍耐的人,李淵在楊廣手下忍了九年,終于等到了翻身的機會。
就是看你不順眼
大業九年(613年),楊廣二征高句麗之際李淵被外派到懷遠鎮督運糧草。然後就趕上同事楊玄感挑事單飛,開始造反。
由于事發突然,楊廣倉促之下讓李淵去弘化郡,兼知關右諸軍事。所謂關右泛指潼關和函谷關以西,大致在今天的陝西和甘肅一代,而楊玄感主要是在洛陽附近鬧事,根本沒有跟李淵接觸的機會。
但李淵萬分激動,因為他終于可以正式掌握調動軍隊的權力(雖然只是很短的一段時間)。
在弘化的兩個月時間,李淵靠自己獨特的人格魅力還有手里的糧食,安撫了百姓,鎮服了當地豪強(大部分是強盜),在楊玄感叛亂期間,關右無戰事。
李淵做出了成績,可並沒有得到楊廣的認可反而遭到了猜忌。楊玄感叛亂平定之後,楊廣的神經變得非常,對平時自己看不上眼工作能力又出色的人尤其憎惡,李淵就在這份名單之中,所以把李淵又叫回身邊接著打雜。
有一次楊廣叫李淵過來,李淵沒有去。倒不是李淵不願意去,而是他病了在家養身體,不過他忘了跟楊廣請病假。不知道情況的楊廣很不高興,踫巧李淵的外甥女王氏在楊廣身邊,楊廣就問王氏,你舅舅干嘛去了?王氏實話實話,舅舅他生病了。
下屬生病了,領導當然要問候一下,楊廣就問王氏,那他會病死不?(可得死否)說完也不等王氏回話,便拂袖而去。
王氏趕緊吧楊廣的話傳給李淵,李淵頓時就嚇尿了。很顯然楊廣這句話並不是善意的問候,以李淵對自己這個表弟的了解,他是真的動了殺心的。
李淵覺得天都塌下來了,不干出成績還好,干出成績反而要弄死自己,這TM是什麼領導?當然他跟楊廣是沒辦法講道理的,為今之計只能求自保。
從此以後李淵沉湎于酒色,貪污枉法,收受賄賂,天天混日子。
既然你希望我無所作為,那我就墮落給你看吧,我只想活下去。
楊廣看李淵一下子老實了,也不再去管李淵,畢竟他也很忙。
大業九年,朝廷的主要工作,是平叛。各地的草頭王層出不窮,從山東到山西、從河南到河北、從甦杭到兩湖,全部是農民軍,楊廣煩不勝煩。
為了平叛,楊廣下達了非常嚴厲了法令,如果百姓家里有一個人參加了軍,那他們全家的家產都要被查沒充公。
有點常識的人都會意識到,這個法令問題很多。民間參加軍不是個別現象而是普遍現象,一個村子里多少都沾親帶故,如果出了一個到農民軍里混飯吃的家伙,其他人都可能受到牽連,而基層從來都不缺乏欺壓百姓還想發國難財的貪官污吏。隨便找個理由家里沒有造反也說你造反,然後搶你的錢、佔你的田、還睡你的媳婦兒,而且還沒地方說理,因為這是‘國家規定的’…被這種爛事兒攤上,換誰誰都得反。
嚴刑峻法從來都不是化解民間反抗情緒的有力武器,命令下達到全國各地之後,無意外的使局勢更加混亂。
楊廣從年輕時代起就是一個很老到的家,下達如此混亂詔令,說明他已經有點喪失理智和基本的判斷能力。
在這一年里,楊廣看到最多的公文,就是戰報。一會某某某地農民軍被當地軍隊鎮壓下去,一會某某某地農民軍又把當地軍隊給干掉了,一會某某某地又出來一股新的農民軍,旗號是什麼人數XX萬。最可氣的是,全國各地哪都亂,可哪里又都亂的差不多,還沒有值得特殊關照的大哥出現,想集中力量消滅他們也沒有重點,只能跟打地鼠一樣冒出來一個打一個,冒出來一對兒打一對兒。楊廣的性格特點是喜歡處理那些有針對性的事件,這種雜亂無章的形勢讓他煩躁的不知從哪里開始著手。
經過幾個月的思考,楊廣最終想到了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他認為這一切都是從他出征高句麗開始的,之所以造成這個局面是因為他攻擊高句麗接連失敗使朝廷的威嚴受損,那他把高元干掉,把場子找回來,問題不就解決了!
這是極度自戀的邏輯思維方式,不管是丟面子還是找場子,都是你楊廣一個人的事情,關別人鳥事,之所以會造成全國範圍的混亂是因為大家不想為不是自己事情白白去送死。現在居然又想整一次,簡直嫌自己死的不夠快…
大業十年(614年),二月初三,楊廣下令百官商議再次出征高句麗事宜。
大臣們集體共識是,商議個屁啊!
國內的爛攤子都擺不平還去高句麗,糞坑扔石頭,找嘛?
可楊廣是誰都得罪不起的,所以所有人都保持了沉默,一連幾天上朝都跟奔喪一樣,壓抑而肅靜,沒有一個人肯說話。
你們都不說?我說!召集部隊,出征高句麗!
OK,你是老大听你的。
二月二十日,楊廣召集全國的軍隊,三征高句麗。
此時再次攻打高句麗並不是明智之舉,前兩次東征無功而返不說,還白賠上了那麼多將士們的生命。士兵也是人,也不想死的這麼沒有價值,在這次東征的途中,雖然嚴令禁止臨陣脫逃行為,抓到就砍頭,可逃兵現象還是屢禁不止。加上各地的民兵搗亂,征兵進展非常緩慢。
在楊廣的強烈堅持下,終于到了七月份才開始發動對高句麗的正式進攻。
在得知楊廣又來打自己時,高元都快哭了。
為了抵抗隋朝的進攻,這幾年高句麗全民皆兵,所有的人力、物力、財力,全用在了打仗上。高元的家底兒本來就不是很厚,打來打去好不容易存的那點私房錢都用完了,現在又來要打,還能不能愉快的玩耍了?
而這回也是隋軍進攻最給力的一次,吃過幾次虧的來護兒一馬當先一個禮拜就打到了平壤城下。
高元終于受不了了,算你狠,我服了還不行!
高元派出使者,向來護兒投降。和以往不同,這次他是真心實意的投降,高元也想早點結束這場狗娘養的戰爭。
來護兒不同意。他知道這是最後一次到高句麗掐架了,他也知道應該盡快結束這場戰爭,但他之前踫了這麼多次釘子,也需要拿高元出出氣。所以他堅持要將高元抓回去再走。
而隨軍長史崔君肅覺得這樣挺好,既然高元願意投降,此戰的最終目的就達到了,還耗在這里,再造成什麼損失,這個責任誰能負擔得起?
眾將沉思之後,都同意了崔君肅的觀點,還是早點接受投降,回家去吧。
第三場東征高句麗,以高元的妥協投降而迅速結束。
楊廣得知這個消息後,下令班師回朝,在長安處決了高元送來的叛逃官員斛斯政,祭告太廟以慶祝自己得之不易的‘勝利’。
但他覺得總是少了點什麼,他對過來遞交降書的高句麗使者說,讓高元過來親自投降。高句麗的使者非常客氣,但也堅決的回答,高元不會來。
雙方的梁子節這麼大,高元可不認為到了楊廣的地盤上,楊廣真不會把他怎麼樣,所以投降可以,親自上門投降不可。
楊廣又發怒了,這段時期他的脾氣非常不好,他覺得又被高元給耍了。他甚至還想再次出兵。
但這一次,他怒歸怒,出征的事情還是不了了之。
隋朝三征高句麗,就這樣結束了,不管楊廣是不是贏了,他已經失敗了。
不管是在國家、民心或是他可憐的自尊心,他都敗的異常慘烈。(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