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風雲

第39章以待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風雲再起 本章︰第39章以待

    <div id="cener_ip"><b></b>    另外,稽胡的語言和漢語相差非常大,一般人是听不懂稽胡語,稽胡語絕對比得上今天的溫州話。如果你想和稽胡人交流,那麼你必須有一個高級翻譯,否則,你就等同于在听天書。

    稽胡正式形成于五胡十六國時期,是當時民族交的產物,最早受制于漢趙國的統治,後來又先後被前秦後秦所統治。

    到了北魏時期,北魏的政中心在平城,與稽胡毗鄰,因而在這一時期,對于稽胡的記載逐漸多了起來,稽胡也先後發動叛亂,但最終都被北魏所鎮壓。在鎮壓的同時,北魏還對稽胡采取了懷柔政策,並設置郡縣,對稽胡不斷加強控制,北魏中期以來,稽胡處于相對和平的時期。

    北魏末年,爆發了六鎮起,稽胡也趁勢而起,加入到叛亂之中。也就是在這個時期,稽胡開始建立了自己的政權,稽胡部族一同推舉馮宜都即皇帝位。有趣的是,馮宜都並非稽胡人,而是介休的一個漢族大戶,他利用彌勒大乘教聚攏了大量的稽胡部族,自稱會某種巫術,最終,馮宜都成為了稽胡的第一個皇帝。這一點非常像東漢末年的張角起,張角就是利用太平道發起的黃巾起。

    稽胡在同北魏作戰的過程中,由于稽胡的部分部族出現倒戈,皇帝馮宜都最終被殺,稽胡又擁立了另外一位會巫術的人為皇帝,此人叫做劉蠡升。

    劉蠡升利用自己的巫術,以及崇高的個人威望,很快將混亂的稽胡團結起來,並最終被擁立稱帝。

    北魏末年,有很多草頭王,很多起者都自立為帝,但是這些人都屬于過把癮就死的類型,沒多久就都死于非命,而劉蠡升稱帝,卻長達十二年,這在當時是絕無僅有的。

    劉蠡升之所以可以做這麼久的皇帝,主要是因為稽胡大多藏匿在深山密林之中,有點類似于印第安土著,北魏朝廷很難將其剿滅。而稽胡為了生存,頻繁下山劫掠,百姓深受其害,當時人稱之為“胡荒”。

    一直到了北魏分裂為東西魏之後,稽胡緊鄰東魏,高歡決定率軍討伐稽胡,一戰就大破稽胡。但是這一戰役,高歡並未徹底消滅劉蠡升,高歡自己也損耗不小。

    高歡又想出了假和親的辦法,許諾要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劉蠡升的兒子,並且附贈大量的禮品,將劉蠡升的兒子誘騙到了鄴城,高歡伺機而動,趁著劉蠡升未作防備,突然襲擊稽胡。這次突襲,一舉粉碎了稽胡的核心力量,在動之中,劉蠡升也被自己的部下所殺害。

    高歡不僅俘虜了劉蠡升的幾個兒子以及皇後公卿百官,同時還收獲了稽胡五萬戶的人口,稽胡在高歡的強大攻勢之下,終于消停了。

    事實上,稽胡的部落是非常之多的,被高歡所鎮壓的這只部族只是力量最強勁的一支,而稽胡的小部族,可謂多如牛毛。

    在北周王朝統治時期,在其境內的綏州、銀州、雲陽谷等地,先後有稽胡作亂,雖然都是小規模游擊戰,威脅不了國家統治,但是這些稽胡人來去無蹤,往往深居大山,根本無法從根本上予以剿滅,這也讓北周統治者異常頭疼。

    一直到了公元577年,周武帝宇文邕率兵伐齊,在平陽之戰中,宇文邕大敗高緯,北齊大軍瞬間潰散而逃,卻把大量的兵器和輜重散落在了戰場了。然而,這些兵器和輜重並沒有流落到宇文邕的北周軍隊手中,卻便宜了藏匿在山中的稽胡人,很顯然,這些稽胡人是早有預謀,早就埋伏好了的,就等著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此時的宇文邕,就感覺如同有一只蒼蠅在他耳邊飛一樣,听著討厭,卻打不著,宇文邕也只能嘆氣了。宇文邕的主要任務是討伐北齊,至于這些深林里的土著,宇文邕暫時也沒工夫收拾,可這恰恰給了稽胡人一個絕佳的機會。

    北齊在宇文邕的強大攻勢之下,最終土崩瓦解,原本駐守在河東地區的北齊官員,也紛紛逃散,北朔州的高紹義,也帶領著手下人馬逃到了突厥,而宇文邕還來不及對佔領的地區進行官員任命,此時的河東地區瞬間出現了權力的真空。

    在這種混亂的局面下,稽胡人開始蠢蠢欲動了,他們原本是被高歡所鎮壓的,不得不屈服于高氏政權,此時高家已經徹底敗了,壓在肩上的大山也倒塌了,他們終于可以東山再起了。

    很快,一個叫做劉沒鐸的人,被推上了皇帝之位,而之所以選擇這個人作為領袖,是因為他是前任皇帝劉蠡升的孫子。而且,稽胡人還搞得有模有樣的,尊稱劉沒鐸為聖武皇帝,年號石平。

    而當伐齊之役徹底結束之後,稽胡這個心腹之患便成為了宇文邕首先要打擊的目標,宇文邕將這項任務交給了宇文憲,宇文憲被任命為行軍元帥,同時趙王宇文招、譙王宇文儉、滕王宇文三人被任命為行軍總管,全部听候宇文憲的調遣。

    也許你會覺得,一個小小的土著,也需要如此興師動眾?這不是殺雞用牛刀嗎?竟然還派上了宇文憲!

    事實上,稽胡雖然實力不強,對北周的威脅也很有限,但是真正剿滅起來,卻是異常困難的,因為他們居住在深山密林,居無定所,首先,你根本就不知道去哪兒找他們,更別提打了,要不然高歡當年也不必如此費勁了。

    宇文邕雖然內心不希望讓宇文憲建立太多功勞,但是他還是得派出宇文憲,因為只有宇文憲才是最有力的軍事保障。

    宇文憲剛從討伐北齊的戰場上下來,就不得不再次披掛上陣,對于稽胡這樣一個難纏的對手,宇文憲采取的方針政策是“剪其魁首,余加慰撫”,具體的出兵方式是分兵出擊。

    這是因為,稽胡的部族雖然散落,但是卻有兩大軍事支柱,一個駐守在河西的離石,叫做“穆友”,另一個駐守在河東,叫做“天柱”,而這里的河西河東,所指的是汾河以西和汾河以東。

    我們從一個側面就可以看出宇文邕和阿史那皇後之間的夫妻感情是怎樣的。

    宇文邕的後宮並不多,不過寥寥數人,他的一生一共生育有七個兒子和兩個女兒,但這些兒女中卻沒有一個是阿史那皇後所生,除去阿史那皇後可能患有不孕癥的可能之外,最大的可能則是,宇文邕和阿史那皇後的夫妻感情並不和睦。

    而如今,突厥的可汗已經換成了佗缽可汗,並且收納了高紹義,幫助高紹義稱帝,這一系列舉動已經表明了突厥人的立場。

    什麼立場?站在北齊的立場。

    而佗缽可汗之所以如此支持高紹義,其實是有深層次原因的。

    在世界近代史上,英國一直奉行一種大陸均勢政策,這種政策就是要讓歐洲各國彼此牽制,防止在歐洲大陸上出現霸權國家,這樣一來,英國便可以長期維持自己在歐洲的利益,及其海上霸權。

    突厥一直以來所奉行的正是類似于英國的這種“均勢”政策。

    佗缽可汗曾說一句名言“我在南方有兩個兒子孝順我,我還需要擔心沒有財物嗎?”(《周書•突厥傳》但使我在南兩個兒孝順,何憂無物邪。)

    托缽可汗所稱的兩個兒子,說的就是北周和北齊。由于北周和北齊長期對峙,而突厥又實力強大,因而,無論北周還是北齊,都對突厥極盡奉承,這樣一來,突厥就成了最大的受益者。

    因而,我們從歷史中可以看到,突厥一會兒幫助北齊,一會兒又幫助北周,幾乎沒有立場可言,而這恰恰是突厥人聰明的地方,只要兩個“兒子”不停地爭斗,突厥人就有享受不盡的財物。

    而宇文邕朱殺權臣宇文護之後,勵精圖治,圖謀伐齊,北齊皇帝高緯卻昏庸無能,殘害忠良,最終北齊被北周所滅,原先雙方對峙的局面瞬間被打破了,最大的受害人就是突厥。

    宇文邕吞並北齊之後,無論版圖,還是兵力,都迅速擴充,迅速強大起來,這對突厥也是一種潛在的危險。

    原先兩個兒子孝順自己的局面蕩然無存了,卻換來了一個充滿威脅的對手,突厥怎能甘心,因而,面對高紹義的投奔,佗缽可汗熱情地張開了雙臂,迎接高紹義的到來,並協助高紹義稱帝。

    轉過年來,即建德七年(578年)二月,北周在徐州取得了對陳朝軍隊的全面勝利,並生擒了陳朝大將吳明徹,王軌帶著北周精銳之師凱旋而歸。

    而到了三月二十五日,宇文邕突然宣布,改元宣政。然而,宇文邕剛剛改完年號,幽州(今北平)就出事兒了。

    四月,突厥突然發動了對幽州的侵襲,殺掠百姓,擄掠財物,當時駐守在幽州的幽州總管劉雄,率兵迎擊,與突厥人發生了激烈的作戰。

    然而,幽州總管劉雄兵力有限,最終寡不敵眾,犧牲殉國。

    這一事件徹底惹怒了宇文邕,宇文邕已經忍了很久,此時他已經忍無可忍。

    此時南方的陳朝,已經被北周挫敗,根本無力再戰,所以,陳朝對北周來說,根本沒有威脅。

    既然沒有了後顧之患,宇文邕完全可以集中兵力,迎擊突厥,但是宇文邕還是要找一個人,此人是最大的軍事保障,此人就是宇文憲。

    然而,讓宇文邕失望的是,曾經戰功赫赫的一代名將宇文憲,此時竟然臥病在床不起,名將居然變成了病貓。

    宇文邕生氣了,這是真正的關鍵時刻,宇文憲你怎麼可以在這個時候掉鏈子!

    宇文邕怒道“你若不去領兵北伐,你讓我派誰出征?”

    宇文憲卻不為所動,依舊一副病怏怏的模樣,有氣無力地說道“臣侍奉陛下,實在是盡心竭力,只是我現在實在是重病在身,無法領兵啊。”

    看著一臉病態的宇文憲,宇文邕不知道他是真病還是假病,但是透過宇文憲的眼神,宇文邕似乎真的看到了一種疲憊感覺。

    從征討北齊,到討伐稽胡,宇文憲一刻都沒有休息過,也許他真的累了,宇文邕沒有再勉強,也沒有多說一句話,轉身便離開了。

    此時的宇文憲並不知道,宇文邕這次轉身離去,將成為永別。武帝病危

    自從伐齊勝利之後,宇文邕就已經確定了自己下一步的奮斗目標,對此,《周書•武帝紀》是這樣記載的“平突厥,定江南,一二年間,必使天下一統,此其志也。”

    如此豪言壯語,縱覽幾百年間的歷史,沒有一個皇帝敢說這樣的話,即使是曹,即使是苻堅,即使劉裕,即使拓跋燾,都不曾有這般氣魄。

    而宇文邕不僅敢說,他更敢做,他要讓這破碎的世界重新整合,讓分崩離析的天下寰宇一統。

    宣政元年(578年)五月二十三日,宇文邕將北周大軍分劃五路,浩浩蕩蕩地從長安出發了。

    帶著對夢想的憧憬和渴望,宇文邕再一次跨上戰馬,再一次走向他熟悉的沙場,這一年,宇文邕36歲。

    為了後勤保障不出問題,宇文邕下令將關中的驢馬全部征用,不論私。

    宇文邕似乎是牟足了勁兒,一切蓄勢待續,瞄準了目標,就只差最後扣動扳的那一刻。

    就在所有人都拭目以待的時候,北周大軍卻在長安城北三百里的地方突然停下了腳步,因為宇文邕病了,此時距離出征僅僅過了四天。

    此處正好是雲陽宮的所在地,宇文邕對這里再熟悉不過了,每到夏日炎炎,宇文邕都會來到這里避暑,而如今,宇文邕卻是以一副病態的樣子進入到雲陽宮中。

    宇文邕的這場病,來得異常突然,幾乎沒有任何前兆,四天前宇文邕還意氣風發,統率大軍御駕親征,而四天後,宇文邕竟然倒在雲陽宮的病榻之上,這是所有人都未曾預料到的。

    宇文邕以為自己可以扛過去,他以為自己還可以繼續出征,他以為自己將很快完成心中的夢想,但是,三天之後,即五月三十日,宇文邕終于意識到了病情的危急,病情的迅速惡化,讓他不得不下詔——全軍停止行動。

    這是一個痛心疾首的決定,因為,頒布這項詔令,也就意味著放棄了北伐突厥。

    然而,更加痛心疾首的還在後面,因為從此刻開始,宇文邕進入了生命的倒計時。

    此時,雲陽宮的醫官們,已經束手無策,病榻上的宇文邕,一日比一日病情加重。

    宇文邕的病情雖然危急,但他的意識卻依然清晰,宇文邕似乎真的意識到了一種叫做死亡的東西,正在不斷地逼近自己。

    宇文邕突然想到了自己的父親宇文泰,父親當年就是在雲陽宮病逝的,難道我也要在這里終結自己的生命?這是宿命嗎?

    氣息奄奄的宇文邕,發布了他這一生最後一條詔令,立即派人急速前往長安,召宇文孝伯火速覲見。<div id="cener_ip"><b></b>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隋唐風雲》,方便以後閱讀隋唐風雲第39章以待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隋唐風雲第39章以待並對隋唐風雲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