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這麼說也行。”周至笑道︰“不過打圍鼓的一般都是長期從事業余坐唱,且具有一定水準的川劇愛好者。他們通常有固定的群體也就是‘班子’,定期‘會哨’也就是聚集在一個地方進行演奏演唱。”
    “一個圍鼓班子差不多有六七人,他們圍坐一起自打自唱,不用舞台、化妝和服裝,自娛自樂。高明的能湊齊板鼓、堂鼓、馬鑼、鈸、嗩吶等樂器,與專業川劇班社的演奏相同。”
    “你瞧大家都看著那個打板鼓的人,那位是總指揮,所有人都听他的節奏進行表演,相當于打鼓的人是中心,大家都圍著他表演,所以叫做‘圍鼓’。”
    “真的呢。”兩人坐在茶座上觀察那邊,麥小苗點頭道︰“我還以為唱戲的人材是主角呢。”
    “他們都是唱戲的人。”周至笑道︰“凡是打圍鼓的人,不管玩什麼樂器的,一般都能夠唱幾句,而且還有分工,一出戲里需要的生旦淨末丑都要有。”
    “這個活動很早就有了,傅崇矩宣統二年成書的《成都通覽》記載︰‘圍鼓,唱而不出腳,鼓鑼均備,坐以唱說者也,一名板凳戲。”
    “現在待遇好了點,小椅子戲。”現在的麥小苗已經分得清板凳和椅子的區別了。
    “一般來說,一個圍鼓班子中打圍鼓的人員基本固定,而唱圍鼓的則不然,既可以是長期參與活動的愛好者,也可以是普通愛好者,但是很多愛好者因為長期的參與訓練,不少票友最後居然唱成了‘角兒’,先是以玩友身份下海,然後粉墨登場,成為一代名家。”
    “誒對了,民國時期蜀中有一個非常出名的圍鼓班子,你猜是誰組織的來著?”
    “這我怎麼猜的著?”
    “就是傳承川菜的老藍家,組了個‘一堂會’,司鼓就是藍光玉,同時還唱須生,也就是文人的角色;還有個耍大鑼的藍仲泉,他兼學二花臉;最後家中還有個藍光臨,愣是被一干票友燻陶培養,最後成了川劇名家。”
    “老藍家的故事還真多。”麥小苗笑道。
    “另外還有一個自流井的黃氏弟兄,他們的玩友班子,他們不僅是自娛自樂,同時也精研川劇鑼鼓曲牌,創新鑼鼓曲牌,為川劇高腔鑼鼓套打創造了許多精妙動听、適宜演員演唱的曲牌。最後竟然形成了一個川劇的派別,在高腔‘幫打唱’基礎上的‘資陽河’唱腔。後來也出了一位打鼓的名家黃一良。”
    “那他們那邊的水平怎麼樣?”麥小苗問道︰“我怎麼一句都听不懂?”
    “他們唱的《空城計》,這個戲有相當的難度,能唱這戲的水平都不會差,估計他們都是川劇團退休的職工,以前屬于是專業團隊。”周至說道︰“哦對了,婷婷的媽媽就是我們縣川劇團的,後來川劇團解散了才改了行,來蜀都發展的。”
    “難怪婷婷唱歌唱得那麼好,原來是家傳。”
    三國的故事是好故事,周至便在陽光下面一邊喝茶啃瓜子,一邊給麥小苗講諸葛亮的這個故事。
    武侯祠麥小苗也是去過的,她去還不用票,因為武侯祠的工作人員在維護錦鯉池的時候,曾經托人找歲華軒幫忙代養那些島國送給他們的錦鯉。
    現在整個蜀都市乃至蜀省,除了武侯祠里邊由島國人幫助修建的錦鯉池外,也就只有歲華軒的大水族池能夠達到飼養國寶級錦鯉的標準。
    所以兩人和武侯祠的工作人員很熟悉,連帶著讓麥小苗對諸葛亮乃至三國的故事都興趣濃厚。
    兩人從空城計聊到武侯祠又聊到錦鯉池,周至撇了撇嘴︰“其實都是貪圖省錢省出來的毛病,過濾設備都舍不得常開,過濾器材該更換的時候不更換,該換水不舍得換,怎麼能夠把魚養好?”
    “那些錦鯉挺好看的,要是能夠繁殖出來和它們一樣的魚寶寶就好了。”
    “要繁殖的話僅靠我們那個池子是不行的,得去開一個魚場基地才行。”周至笑道︰“不過那樣一來事情就弄復雜了,起碼得有對觀賞類大型魚類養殖非常精通的行家才行。”
    “蜀都不是有動物園嗎?他們養的金魚就挺好看的。”
    “誒?這主意還真不錯。”周至摸著下巴︰“可以考慮讓兩個單位聯動一下,讓蜀都動物園的專家們嘗試一下將武侯祠的錦鯉繁殖出優良的後代來。我們可以投點資金贊助一下,開個魚場,養出好魚來放我們池子里。”
    如今蜀都動物園的金魚飼養得非常好,與首都,甦杭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勢,對金魚品系的繁育和培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甚至蜀都動物園的前身百花潭動物園,最早能夠供游客觀賞的,也就幾種金魚而已。
    只可惜到了後來由于觀賞熱帶魚的興起,本土金魚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不受待見,各地魚場紛紛轉養更貴的熱帶魚,讓金魚養殖事業大大受挫。
    等到再過二十年後大家才重新認識到本土金魚的美,只可惜到了那個時候,蜀都的魚場基本就只能養普通品種的金魚了,好的種魚基本都是來自福建,廣東等氣候熱,魚類成熟快,體型大的熱帶地區。
    但是鯉魚和金魚其實是很適合在蜀中飼養的,而且從蜀都動物園的經驗來看,也是可以進行品系培育的,周至覺得這也是一項寶貴的非遺傳承,要是花點錢能夠延續下來的話,倒也不失為一件好事兒。
    不過這想法得等到了蜀都才能實現,兩人難得今天啥事都沒有純粹胡亂聊天,都感覺挺舒服,眼看快到傍晚,才在小公園外的橋頭吃了一碗著名的“石碼子羊肉粉”。
    所謂“石碼子”,其實就是舊社會對河堤的稱呼,那個時候用不上混泥土,只能將卵石放到竹籠子里加固河堤,被稱為“石碼子”。
    因為處在舊時進出城的通道上,所以石碼子至大通門一線當然自帶人流量。城外的農民挑著自家種的菜,抱著養的雞鴨進城賣了,買鹽買布,往來大理、昆明的商賈進進出出,更主要的是居住在邛海邊上的漁民進城賣魚蝦、菱角泡和海菜。大家貪圖方便,就在河堤上形成了一個大集市。
    大集市開起來後,不少人也在此擺攤做起了買賣,到後來靠城牆一側也漸漸建立起很多民房,開起了鋪子,其中最著名的小吃店就是高家的羊雜米粉和全羊湯鍋。
    現在是冬天,正是羊肉店生意火爆的時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