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乘風而起

第三千零四十六章 要地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二子從周 本章︰第三千零四十六章 要地

    相比步行街上的熱鬧非凡,大通門里的老街老巷,就好像生活在了另一段時光里。

    陽光灑在靜謐的街道上,街道中間是水泥車道,車道兩邊是高出一小截的石階,內部則是條石鋪就的人行道。

    這樣的道路除了主干道給換成了水泥地面之外,其實完全就是明清老城主要街道的那種格局,周至甚至懷疑這水泥路面下方就是古代的路基,就好像廣州老水城那種。

    和麥小苗手牽著手在老城里悠閑地逛著,到了石塔街一帶,周至終于找到了一些明清遺址,包括景淨寺,關帝廟,城隍廟、雲南會館、陝西會館等。

    不過這些地方大多已經變成了居民大雜院,或者就剩下一個地名牌子,上面的建築已經換成了居民樓,說起來最有韻味的一段,還是包了青石,然後又被榕樹樹根倔 地伸出來作為裝飾的老城牆了。

    “肘子,城牆上頭那幾根石頭柱子是干什麼用的?”麥小苗牽著周至的手,抬頭看著斑駁的城牆上還有遺跡。

    “以前這個城門外面有一圈甕城,上頭有一個城樓,”周至說道︰“就好像會理古城北門那樣的格局。”

    “不過這個城樓的命比較苦,經歷戰爭、洪水、地震等天災人禍的摧殘,屢毀屢建,歷盡風雨滄桑,後來在道光三十年,西昌發生了一次大地震,西昌城在那次地震中成了一片廢墟,大通樓垮塌殆盡。”

    “等到了民國二十四年,為阻止紅軍入城,當地官員又下令火燒西街、順城街。大火連同大通樓一起燒掉,這就是我們現在看到這一片幾乎都是民國以後建築的原因。”

    “當時打仗進軍,就必須從這里過嗎?”

    “還真就必須。”周至說道︰“中國地形復雜,因此戰爭與關鍵交通要道位置的爭奪息息相關,從古時候到現在,要從傳統漢族政權地區巴蜀去雲南,就只有兩條道路。”

    “一條道路叫‘靈關道’,一條道路叫‘朱提道’。”

    “豬蹄道?這名字好搞笑呢。”

    “不是白豆炖豬蹄的那個豬蹄。”周至也笑了︰“朱提是古代川滇邊界一個部落聚居地的名字,就是現在滇省的ZT市。”

    “兩條道路都是南方絲綢之路的要道之一,所謂蜀道難難于上青天,可不僅僅指的向北連接長安與洛陽,同樣也包括了向南開拓的難度。”

    “從蜀都出發,經臨邛即邛崍、青衣即名山、嚴道即滎經、旄牛即漢源、闌縣即越西、就可以抵達這里,然後從會理去大理,保山,進入緬甸東南亞,最遠達到了印度和孟加拉地區。”

    “這條道路最早在西漢元朔元年,由司馬相如所開,在接受西南諸部歸附後,司馬相如率領數萬築路修橋將士、十多萬生活民工,拆除沿途舊關,在安寧河上架設橋梁,開拓、整修通往涼山、西昌的道路,一直通到洱海之畔的大理。並在沿途設置郡縣,全長達到了四百多公里,成為南方軍事、商旅的主道。”

    “到了三國時期,諸葛亮南征,也是走的這條道路,為便于行軍和糧秣運輸對靈關古道作了整治和維修,使之更暢通,後人為紀念他,將靈山改為相公嶺,故此道又名為‘孔明道’。”

    “到了唐朝,為加強邊防兵役,開拓疆域,劍南西川節度使李德裕在古道上置清溪關。並將線路做了一點小小的修改,成都出發,經雙流,過邛崍,至雅安,再南過滎經,抵達西昌,由會理跨金沙江,進入南詔領土。”

    “直到現在這條道路都發揮著作用,我們開車過來走的北線,基本上就是古人開闢出來的通道,不過現在給擴建成了大公路而已。”

    “那古人真聰明,他們找出來的道路,直到現在都還在用著。”

    “這個倒也不盡然,主要還是沒有能力打穿隧道的情況下,人們沿著河流谷底和山脈走向尋找到的通道,就這麼區區幾條而已。”

    “而另外一條道路就更早了,是秦代便已經出現的一條古道,叫做朱提道。”

    “朱提道是戰國時代修築的,相傳秦國蜀郡太守李冰采用積薪燒岩的原始辦法,開山鑿岩,開通了此條道路。這條路從蜀地南下,經�k道即今天宜賓、朱提今天昭通,最後到達滇池。”

    “因為以古代朱提地區為樞紐,因此被稱為‘朱提道’。”

    “但它還有一個更加為人所熟知的名字,叫做‘五尺道’。”

    “秦人崇尚‘六’這個數字,然而李冰開鑿這條道路的時候,修到五尺便已經是最寬的極限,因此得到了這個名字。顧名思義,這條道路一開始其實就是一條勉強能夠走人的羊腸小道而已。”

    “到漢武帝時期,當時南越地區造反,漢武帝派遣大軍前往鎮壓。軍中有一位名叫唐蒙的,他在番禺時吃到蜀地所產的醬,得知是從西北方向的江偷運到番禺的。回朝後,唐蒙上書建議將這條道路打通,準備作為奇兵將來攻打時降時叛的南越之用。漢武帝同意唐蒙建議,以唐蒙為郎中將,帶領一千士兵和負糧的一萬余人,從我老家夾川,也就是當時巴郡江陽縣的符關出發,進入南夷,征服夜郎地區,建立了西南夷開發的第一個郡——犍為郡,之後朝廷發動巴、蜀、廣漢和犍為四郡力量,全力以赴修建這條道路。”

    “這條道路由蜀地出發,沿著青衣江水而下,經過夾江至嘉州,又循岷江而下至�k道。青衣道至宜州後分作兩條︰一為南夷道,即從�k道繼續南行至夜郎即今天黔州地區,再往南可至當的粵州南海;另一條則接上秦代李冰修築的五尺道,並加以擴建,形成由�k道南下,過石門即今日滇省鹽津豆沙關抵達到朱提,然後經由味縣,到達滇池地區的官道。”

    “到了隋唐時期,樞紐移到了石門關,隋唐時期所建的石門關非常凶險,唐人所書的《蠻書》就曾記載︰‘石門東崖石壁,直上萬仞;下臨朱提江流,又下入地數百尺,惟聞水聲,人不可到,西崖亦是石壁,傍崖亦有閣路,橫闊一步,斜亙三十余里。半壁架空,欹危虛險’。”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重生之乘風而起》,方便以後閱讀重生之乘風而起第三千零四十六章 要地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重生之乘風而起第三千零四十六章 要地並對重生之乘風而起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