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奴牙郎

第436章 敦煌法難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夜盡長 本章︰第436章 敦煌法難

    半月後,朝廷下了聖旨,下令徹查全國佛寺,打擊『偽佛』。

    聖旨中寫明,吐蕃密宗被定為『偽佛』,資敵叛國,罪大惡極,理應鏟除。

    大唐境內的佛教多為顯宗佛教,所以大部分佛教徒,對清理密宗佛教起初並不在意。

    至于其它宗教,例如道教、經教等等,皆是拍手叫好。

    話說回來,這道聖旨因何而起?

    吐蕃將領桑赤若,率三千騎兵,在一夜之間攻下了大唐的子亭鎮和壽南縣,之後甚至險些攻下了沙州郡府敦煌城。此事放眼大唐史冊,可謂是絕無僅有,影響極壞。

    周鈞平定沙州叛亂之後,勒令敦煌郡府,徹查當時的暴亂。

    之後,入了西域,周鈞又令安西四鎮清查境內佛教的勢力情況。

    結果,兩邊一起查下來,發現吐蕃密宗勾連昭武九姓,已經滲透到了當地的宗教生活之中,甚至有部分顯宗佛寺,也與密宗有著不清不楚的瓜葛。而且,這股勢力借著講經、借貸、傳道、贈糧等途徑,發展了大批的民眾,使其成為狂熱的信徒。

    周鈞將所有罪證歸結起來,又整理成奏疏,快馬寄到長安。

    篤信道家的李隆基,見了奏疏,勃然大怒,朝上專門說了此事,又下旨徹查全國佛寺,打擊禍國殃民的叛黨。

    聖旨傳到安西都護府之後,周鈞專門將府中官員召集到一起,又以黜陟使之名,寫成政令,要求隴右道各州府官長,清查境內吐蕃密宗的情況。

    于是,整個隴右道,包括安西、北庭、沙州、西州、伊州等等,紛紛開始行動起來。

    行動最快的,是沙州郡府敦煌城。

    唐蕃之戰中,沙州損失最為慘重,敦煌城更是險些被攻陷。

    城中唐民,對吐蕃密宗恨之入骨。

    柳載自從向周鈞允諾牧守敦煌之後,就一直在暗地調查城內的亂黨。

    朝廷的聖旨剛到敦煌,柳載就聯系豆盧軍使常會武,調來千人偏軍,再加上數百府衛,待太陽落山之後,包圍了城中一處與吐蕃密宗有著密切往來的佛寺。

    先以香客借宿之名,敲開佛寺的大門,接著士卒沖進大殿,又控制住房舍中的僧侶。

    待一切安定下來,柳載帶著軍卒和府衛,在寺廟中搜查證據。

    正大殿的佛像之後,有士卒用木棒敲擊牆板,發現內為中空。

    柳載下令拆除牆壁,又掃清碎石,發現了一條通往下方的暗道。

    順著暗道,來到佛寺的地下,在通道的盡頭處,軍卒發現了一處隱匿的藏庫。

    用重物打破庫門,里面出現的事物,引得在場所有的人,都倒吸一口涼氣。

    數百平米的地下藏庫之中,放滿了各式各樣的奇珍異寶和絹帛金銀,即便粗略估算,也有千萬之巨。

    在第一間藏庫的里方,還有一道隱門,推開隱門,又找到了一間密室,里面存放著密宗法器和書冊等等。

    物證到手,柳載將佛寺中的僧人全部帶走,嚴刑拷打之下,終于得到了密宗信徒勾連吐蕃的證據。

    而在另一處,焉耆鎮。

    周鈞下令徹查佛寺的政令,到達了焉耆議事團。

    議事團組織了由大食教團、隱門弟子、鎮守府武衛和十二龍部所建立的千人大軍,趕到了羅什寺,要求寺中開門接受搜查。與敦煌城的行事順利不同,焉耆鎮的這次行動,或許是走漏了消息,或許是部署有誤,使得羅什寺有了防備。

    包括僧侶和信徒在內的數百人,全部都發放了武器,又借助羅什寺的外牆和閣樓,據險而守。

    隨著一聲鑼響,寺內弓弩攢射,寺外的焉耆守軍準備不足,居然被射死了數十人。

    于是,原本的勸降,直接變成了強攻。

    羅什寺的僧侶和信徒,雖然數量處于劣勢,但借助地利,又悍不畏死,給焉耆守軍造成了不小的麻煩。

    而焉耆守軍由四股不同的勢力所構成,平日里負責統領的畫月又不在城中,所以各自為戰,戰力大打折扣。

    戰斗持續了小半個時辰,眼見強攻損失太大,焉耆議事會臨戰商議,決定采用火攻,徹底摧毀羅什寺。

    隨著大火燃起,羅什寺陷入了一片火海之中。

    火勢漸大,濃煙彌漫,有小部分僧侶和信徒架不住火勢,出來投降,其余人全部葬身火海。

    此戰事後寫成議書,發向了安西都護府。

    周鈞看了焉耆議書之後,又驚又怒。

    驚的是羅什寺居然敢持械叛亂,怒的是焉耆四派,在戰斗中的表現可謂是一盤散沙。

    針對焉耆鎮的羅什寺之戰,周鈞向議事會下令︰

    一、徹查全鎮上下的佛寺和廟宇,但凡與叛黨有一絲牽連的,從重處置;但凡敢拒捕和抗議的,以謀亂論處,當場格殺。

    二、焉耆鎮軍務重新整編,四大派系各自抽調士卒,組成偏軍,建立部司。軍部獨立于議事會存在,但凡軍務,直接向安西都護府請示。

    天寶十三載,五月底。

    持續了將近半年,大唐全國打擊『偽佛』的行動,由戶部統計,初步形成了一份報告,呈給了皇帝。

    天下所拆寺廟五百七十六所,還俗僧尼兩萬一千九百人,收膏腴上田四百余萬頃,收奴婢為兩稅戶一萬四千余人。

    其中,隴右道,尤其是安西,佛教勢力被大面積的削弱。

    李隆基那道聖旨,雖然打擊的是吐蕃密宗,但佛寺佔有良田無數,又寺產殷富,州府官員、權貴大族和地方豪強在打擊之時,又怎會不借此機會大肆搜刮呢?

    所以,這五百七十六所被拆的寺廟之中,究竟有多少是與吐蕃密宗有關,又有多少是無辜的顯宗佛家,就不得而知了。

    原本一直作壁上觀的大唐顯宗佛門,也察覺到了這一問題,數大佛寺聯名上疏,請求李隆基停止清查。

    但聖旨一旦頒下,想要收回談何容易?

    再說了,打擊佛寺所帶來的高額收益,又豈是那些世家顯族們可以輕易放過的。

    李隆基後來雖然下了聖旨,要求各地打擊偽佛時,必須甄別良善,不得逾越。

    但是,在之後的兩年里,大唐佛教勢力一直處于被打擊的對象。

    諸多州府之中,佛教徒為了避免迫害,也漸漸改信它教。

    大唐宗教勢力,以清理吐蕃密宗為由,完成了一次極為隱蔽的洗牌。

    後世的史書之中,將這場天寶十二載年末開始,為期兩年的打擊偽佛運動,記為『天寶滅佛』。由于這場清洗,始于沙州敦煌,又被稱之為『敦煌法難』。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大唐奴牙郎》,方便以後閱讀大唐奴牙郎第436章 敦煌法難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大唐奴牙郎第436章 敦煌法難並對大唐奴牙郎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