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柳載吃完酒,周鈞就回了家中。
第二日,周鈞又去了李林甫府上,排了許久的隊,終于輪到自己。
入了府中,周鈞報出身份和來意,尚書省的職事官員听見他的名字,倒是表現得極為客氣,幫其登記闞冊,又完成了州官入京述職的一套手續。
當周鈞忙完一切,打算離開的時候,李府下僕走入𩤯荅C 弊胖詮俚拿媯 災芫 檔潰骸爸蓯屑啵 蟻嚶星搿! br />
在旁人艷羨的注視中,周鈞面色凝重,打起十二分的精神,跟在下人的身後,去了李府的偏廳。
入了廳後的書房,周鈞瞧見李林甫伏在案台上,正在批改著奏疏。
听見門口的動靜,李林甫抬起頭來,看見來者是周鈞後,笑了笑,又說道︰“進來吧。”
周鈞小心翼翼入了房內,唱了一喏。
李林甫放下筆來,笑道︰“無需多禮。”
周鈞垂首侍在一旁。
李林甫︰“時近歲末,州官入京述職,何以止千人計,本相卻招你相見,你可知曉為何?”
周鈞︰“鈞不知。”
李林甫看了眼周鈞,問道︰“天寶五載的大唐賦稅收入,你可知有多少?”
周鈞一愣,不清楚李林甫為何會突然問這個問題,只能答道︰“鈞亦不知。”
李林甫︰“你是外放的州官,不知也是尋常。我告訴你,去年,大唐全國共890萬戶,每戶繳納戶稅250文,戶稅共計200萬貫。”
“戶均70畝地,每畝收取2升粟作為地稅,合計共有地稅1200余萬石粟。”
“全國按照人口上繳丁租,又有1260余萬石粟和570余萬匹布。”
“庸調以絹、帛、布為計,共有2100多萬匹。”
“戶稅、地稅、丁租和庸調,全部加在一起,折合為錢帛,大唐天寶五載的賦稅,共計1053萬貫。”
1053萬貫?
周鈞听到這個數字,若有所思。
李林甫又說到︰“听著不少是嗎?你又可知開元二十一年,大唐一年的賦稅收入?”
沒等周鈞作答,李林甫說道︰“1270萬貫。”
周鈞心中一驚,脫口問道︰“天寶年的收入,怎麼比開元年還少了些?”
李林甫搖頭道︰“是啊,天寶年風調雨順、百姓安居樂業、唐軍戰無不勝,偏偏賦稅收入要少了許多。”
周鈞隱約猜到了原因,但只能裝作不知。
李林甫拍著案台上的文冊,沉聲說道︰“王公世家大行隱戶,高門顯貴兼並土地,文武百官爭相納奴,這大唐繳上來的賦稅,一年不如一年!”
說到怒處,李林甫一掌拍上案台,發出一聲巨響。
周鈞拱手,言道右相息怒。
李林甫長吁一口氣,說道︰“林甫之怒,並非針對周二郎。相反,老夫這次喊你來,是要嘉獎你的。”
周鈞奇道︰“嘉獎?”
李林甫︰“你身為河西互市監,又代武威郡刺史,今年繳納上來的稅賦和經營,是往年數額的七倍。”
李林甫拿起闞冊,一邊看一邊說道︰“除了河西互市、武威郡的日常稅賦和收入,河西康家的抄沒、剿滅馬匪的所得、白亭互市的重建還有河西商稅的征收,這些林林總總加在一起,差不多有一百九十多萬貫,可算是解了朝廷用錢的燃眉之急。”
周鈞心中了然,口中道了一句,此乃臣子的本分。
李林甫看著闞冊,對周鈞說道︰“從明年開始,河西商稅將會調回原有的水平,不再增收……增收商稅,雖然能夠貼補朝廷和邊軍,但影響太壞,御史言官多次上奏,要求停止此事。聖人雖然有心轉圜,但終究也要顧忌到悠悠眾口。”
周鈞心道,廢除商稅改革,多半還是與王忠嗣的失勢有關。李林甫又拿起一份奏疏,朝周鈞問道︰“你來長安前,上了一份折子,說是想要重開敦煌古道?”
周鈞拱手稱是。
李林甫︰“本相讀了你的奏疏,倘若敦煌古道能夠重建,那麼吐蕃的高原商路就會收到擠壓,吐火羅、天竺、大食等國的商隊,會改道敦煌前往大唐互市,這對大唐的稅賦收入,是一件天大的好事。但是,商路重建一事,花費甚巨,你說不需朝廷撥款,打算從民間借貸?”
周鈞︰“敦煌商路的重建,不僅有利于大唐稅賦,也有利于河西商賈。他們可以省去一半趕路的時間,而且商品的損耗也能降低。只是,要他們掏這麼大一筆錢去重建商路,怕是也要許諾一些好處。”
李林甫︰“此事易耳,倘若河西商賈願意承擔敦煌商路的重建費用,那麼對于他們,即便減免一些稅賦,又或是給一些無傷大雅的便利,也是自然。”
李林甫與周鈞又商討了一會兒敦煌商路的細節。
討論結束之後,李林甫笑著看向周鈞問道︰“差點忘了,河西互市、涼州稅賦,二者解了大唐用錢的燃眉之急,老夫先前說過要嘉獎你,周二郎可有什麼想要的?升官?還是錢財?”
周鈞思慮了好一會兒,平心靜氣的對李林甫說道︰“為聖人和右相分憂,乃是鈞之本意,不圖錢帛和官身……只是,鈞有一事,想請右相幫忙。”
李林甫笑著說道︰“只管說,只要老夫能做到。”
周鈞︰“鈞想見一面王忠嗣。”
李林甫的笑容頓時凝固在臉上,房間中的氣氛也頓時肅然了許多。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