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脊脊,就是脊椎骨,俗稱主心骨和脊梁骨。脊椎分為胸椎、腰椎、尾椎三節。
胸椎十二節,腰椎五節,尾椎一節(成年人)。
胸椎是兩肩向左右轉動的中心軸,也是頭部向前向後縱向運動的主要支撐部位。
例如,在十四打法中的頭打,使得頭部發出彈抖勁的,乃主于胸椎的支撐和發勁。
由第十二胸椎以下至尾椎之上端五節之腰椎。
腰椎既是主宰上體左右轉動的中軸,也是全身上下連接的橋梁,更是發放全身勁力的主宰。
一身之主在于頭,一身之勁在于腰,一身之氣在丹田。
所以說腰健壯則勁力發達,腰若有病則全身勁力松散,故言“主宰于腰”。從腰椎的最下一節至尾骨的盡端為尾椎。
尾椎在整個脊椎中屬根節(胸椎為梢節,腰椎為中節),根節是發勁之源,所以在形意拳中對于尾椎的作用是非常重視的,尤其是在發放爆發勁力時,總是離不開“龜尾”的轉抖。
(二)背背,指的是脊椎體的兩側,上至左右兩肩,下至左右腰部之上的部分為背。背要拔,既要有橫向之拔,也要有縱向之拔。
拔背絕不是向單一方向的上拔或下拔,而是要像進行“拔河”運動似地兩頭均要有拉勁,從而產生出一種上與下、左與右的互相爭衡之勁,這樣所產生出來的勁力,才能保持中正平衡,不致于發生偏向。
橫向的拔背,主要是通過扣肩來實現的,它的勁力在于左右兩肩後方下部肩胛骨的互拔之勁。
兩肩的里合和兩肩胛骨的互撥,可以使勁力集中在脊椎骨的大椎部位,並使它始終持之以中正。
所以說橫向拔背,不但可以將腰部的勁氣上提至脊(即大椎),而且可以使用兩肩胛骨的按勁,並將肩胛骨的勁力傳遞到左右兩膀上去。
縱向的拔背,是從大椎至尾巴骨末端的長強穴,要產生一個上下互拔的勁。
它一方面可以使背部的肌肉得到堅韌性的鍛煉,另一方面也可以促使整個脊椎體伸長,這對于氣通督脈、醍酬貫頂、調整陰陽、調和氣血、開通閉塞等都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方法。
拔背,無論是橫拔也好,縱拔也好,都應該在一定意識的控制之下來實現,而絕不可使用拙力,否則即會使整個身軀和四肢完全處于束縛之中,成為僵撥或死拔,造成拔而不活之弊病。
橫拔要使兩肩的後端與大椎之間自然形成一個橫向的半圓弧形,縱拔是要使大椎至尾骨末端同樣形成一個縱向的半圓弧形。
拔背在三體勢中的具體運用是每當吸氣時,背部均宜輕拔(或稱松拔);每當呼氣時,背部均宜緊拔。有松有緊,才為陰陽互易。
當爆發勁力時,背部一定要使勁力上移至大椎部位,而後再分散到前胸、兩膀、兩肘和兩手上去。總之,含胸與拔背、沉肩與墜肘、扣肩與按膊、縱拔與橫拔、虛領與頂勁、豎項與沉肩、挺項與扣肩等等,都是在互為作用、互相協同的配合下共同完成的。
所以在練習時,不要把它們截然地分割開來。
丹田的實質,可惜知道的人太少了
我們知道丹田的訓練分為“順式呼吸和逆式呼吸”,順式為養,逆式為用,順式是吸氣入肺。
而後實“丹田”,逆式是吸氣入肺,同時提住“橫隔膜”,使內髒下砸至胯,令“丹田”充實,可使重心穩固,合住身勁。
無論是“順式呼吸”還是“逆式呼吸”,其實質就是“橫隔膜”升降帶動內髒運動,從而改變身體的“重心”。
我們吸氣入肺,肺部會如同氣球般膨脹,然後推動“橫隔膜”下行,內髒下行至腹部,使得腹部充實。
“逆式呼吸”,需要用力把“隔肌”提住,在肺部達到一定氣壓以後瞬間釋放。
“橫隔膜”崩彈式下行,帶動內髒沖擊胯部,帶動一身之勁力。
在發勁瞬間,主動呼氣會使得肺部氣壓減小,膈肌獲得的對抗壓力相對減小,內髒向下產生的沖擊力自然會減小。
正確的做法是,在吸氣進肺,達到一定氣壓以後,“膈肌”發放瞬間有個“咬氣”動作,此時會加速內髒向下的沖擊力,產生更大的沖擊力。
這種方式可以帶動整個身體的體重快速下砸,形成的勁力稱之為“千斤墜”。
我們在與對方對抗時,用的就是這種勁力,打擊到對方的一剎那,身體的重量隨之也到了,產生透勁,我們稱這種方式為“將身體掛在手上進行打擊”,對功力的提升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力。
很多武術愛好者可能會覺得一切都是“氣”的作用,但實際上“氣”是為“橫隔膜”服務,“橫隔膜”摧動內髒,“內髒”帶動人體起落,過于強“氣”,
反而不能形成整體勁力。特別是在打連續勁力的時候,如果用氣去驅動,是無法形成快速的連續打擊的,氣的交換需要時間,沒有辦法餃接好肢體的速度。
同時“氣”對肌肉的影響比較大,會使肌肉緊繃,而此時如果通過“意”來控制,可以使身體的“筋骨”崩彈,既有速度也有勁力,能夠形成更好的效果。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我們看到形意拳譜中的記載,打崩拳時,氣是自動往里走的,不需要去管呼吸,可能大家會感覺到不可思議,但確實是這樣的。
出拳時,“橫隔膜”是崩彈式往下運動的,它就像風箱一樣,使肺部快速進氣。
所謂在“在氣則滯,在意則靈”,用氣打拳,趨于呆板,用意打拳,表現靈活,且能夠形成“靈勁”,也就是“顫勁”,所謂“靈勁上身天地翻”,可見這種勁力的重要性。
我們知道丹田的訓練分為“順式呼吸和逆式呼吸”,順式為養,逆式為用,順式是吸氣入肺。
而後實“丹田”,逆式是吸氣入肺,同時提住“橫隔膜”,使內髒下砸至胯,令“丹田”充實,可使重心穩固,合住身勁。
無論是“順式呼吸”還是“逆式呼吸”,其實質就是“橫隔膜”升降帶動內髒運動,從而改變身體的“重心”。
我們吸氣入肺,肺部會如同氣球般膨脹,然後推動“橫隔膜”下行,內髒下行至腹部,使得腹部充實。
“逆式呼吸”,需要用力把“隔肌”提住,在肺部達到一定氣壓以後瞬間釋放。
“橫隔膜”崩彈式下行,帶動內髒沖擊胯部,帶動一身之勁力。
在發勁瞬間,主動呼氣會使得肺部氣壓減小,膈肌獲得的對抗壓力相對減小,內髒向下產生的沖擊力自然會減小。
正確的做法是,在吸氣進肺,達到一定氣壓以後,“膈肌”發放瞬間有個“咬氣”動作,此時會加速內髒向下的沖擊力,產生更大的沖擊力。
這種方式可以帶動整個身體的體重快速下砸,形成的勁力稱之為“千斤墜”。
我們在與對方對抗時,用的就是這種勁力,打擊到對方的一剎那,身體的重量隨之也到了,產生透勁。
我們稱這種方式為“將身體掛在手上進行打擊”,對功力的提升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力。
很多武術愛好者可能會覺得一切都是“氣”的作用,但實際上“氣”是為“橫隔膜”服務,“橫隔膜”摧動內髒,“內髒”帶動人體起落,過于強調“氣”,反而不能形成整體勁力。
特別是在打連續勁力的時候,如果用氣去驅動,是無法形成快速的連續打擊的,氣的交換需要時間,沒有辦法餃接好肢體的速度。
同時“氣”對肌肉的影響比較大,會使肌肉緊繃,而此時如果通過“意”來控制,可以使身體的“筋骨”崩彈,既有速度也有勁力,能夠形成更好的效果。
本章完
喜歡開局簽到刑警隊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開局簽到刑警隊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