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打人必須要挨緊了對方,腳踏中門,在對壘的一瞬間感覺自己身上有一種很舒服的感覺,感覺無論從哪個方位都可以將對方發出。
自己感覺越舒服,對手就會越別扭,自己越感覺舒服,佔的主動就越大,發對方就會越遠。
發人靠的的是有利的技巧,如果和對手接觸感覺別扭,說明佔的方位不對。
傳統武術必須要口傳心授才可以練好,並非靠看書,看視頻,看圖片就可以練習的。
形意拳也是如此,因為同一個動作看似非常的相似,但是里面細微的東西是不一樣的,大的框架一看就知道,但精華的部分就在細微的地方產生。
所以要想學好形意拳必須要手把手老師帶,形意拳是為了實戰而產生的,沒有技擊就失去了靈魂。
形意拳的技擊效果並非完全是靠體力去完成的,里面存在著很多的技巧,速度和力量是技擊的前提,但是如出拳的速度再快,如果角度不對,也是枉然。
鑽拳的六個變招中,學會了兩個就全有了。
一個是前手壓住對方,扯帶得後手攆錐子似地攆進去。
另一個是,前手一晃,你就撞在他後手上了,變魔術一般,不是障眼法,而是他換了身形。
兩者的前後虛實不同。鑽拳不是鑽拳頭,是鑽身子。
冬天商店掛著沉甸甸的棉簾子,人進商店,前手一撩門簾,身子就往里鑽,身子一動,手上搭的份量就卸了,人進了門簾子也剛好落下,有道縫就進了人。
形意拳是內家拳,它首先看重于內功意念的練習,故它具有理明,易悟,易成的特點。
形意拳的樁是三體式,在三體式中要求做到外三合和內三合。
在外形姿勢上要體現出十二形來,要有熊頂,龍頸,猴眼,烏嘴,燕膀,鷹瓜,蛇腰,虎胯,雞腿,馬足,龜尾,蛤蟆肚之勢。
熊頂是指頭部的後腦骨(即百會穴後一寸左右的發圈處)往上頂,象站立的熊似的,重心穩重。
龍頸是脖子向上伸直,有青龍出水升天之勢。
猴眼是指眼楮在站樁時,其精神狀態象猴子似的,要外精內靈。
在內要內視丹田,要跟隨或領著意念精氣走,要隨著或領著精氣,意念進行穴位間的開合或經絡的運轉。
在外要看對方的三尖。重力線的兩極(三尖指兩肩和頭頂)。
烏嘴是指嘴巴象烏鴉的嘴巴似的,要舌頂上鄂,氣沉丹田。
燕膀是指肩膀象燕子似的沉肩墮肘。
鷹爪是指手型象老鷹的爪子似的,虎口要撐圓,有擒拿姿勢,小指和無名指要自然彎曲,可起攜帶作用,中指要伸直有點穴的功能。
蛇腰是指腰椎要垂直中心,腰關節要自然松開,活動起來要靈活,快捷有力,象蛇飛行時的腰椎一樣。
虎胯是指坐胯象老虎在縱跳山澗之時往下胯一坐的姿勢。
雞腿是指前腳下為平直,後腳與前腳成45度角。
後腳的內側腳跟在前腳的內側線的延長線上,有雞走一條線之勢,用以保證自身的重力線落在兩腳支撐點的邊線上。
馬足是指兩足象騎馬時一樣上馬時,打開兩胯,坐在馬背上奔跑時,兩足要用力夾緊馬肚,以防被摔下來,也象一把打開的大鉗子。
兩足的意識直插地下,緊抱地球球心,兩胯的意念要通過兩膝蓋,兩足的涌泉穴直指地球球心。
龜尾是指我們的脊椎尾骨的形態要象烏龜的尾骨似的,尾閭骨往里收提,谷道內提。
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身體中正,任督二脈暢通。
蛤蟆肚是指小肚子要象青蛙,蛤蟆的肚子鼓起,氣沉丹田。
形意拳幾百年總結出來的東西,不去體驗就可惜了
舊時代練武人時興訪人,練成了就四處走,誰出名就找誰,上門就打架,敗了學兩招,勝了立刻走。
有個壯武師,訪到一個老頭,老頭說 “我多大歲數了,比不了。〞
壯武師非要比,這時有個人挑了兩桶水過來,老頭說 “那就比吧,可你得容我喝口水。〞
攔住了挑水人,沒想到老頭一喝就喝了一桶水,壯武師看呆了,老頭猛一張口,一口水把壯武師噴倒在地。
我沒見過練形意的人練這東西,原本以為是傳說,但一次看戲,發現平劇名角高月樓在舞台上表演這個。
他在台下也表演,一口水能噴出去很遠,離他一步距離,挨他一口水,等于挨一個小拳頭。
我小時候是個戲迷,現今也有三四十年沒進過戲院看戲了。
發電力打人,我的程度不夠,拿我無法驗證。但練武時一定要有“電力感〞,就是敏感。
尚雲祥與程廷華作試手,起因在尚師。
尚師是矮銼子、大肚子,他到程廷華家拜年,坐在八仙桌後,很隱蔽地用肚子一拱。
尚師的勁道剛將桌子催動,程廷華的手就拍上了桌子,然後兩人去院里試上了。
有人說 “程廷華通了靈。〞那是贊嘆程廷華的敏感。有了敏感,才能帶出各種各樣的功夫。所以形意拳的起勢,是“起〞敏感。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具體動作是,兩手像托著兩碗水似的向上舉,在眉前一轉,就舉上了頭頂。假想中的水不能灑了,慎重了,也就敏感了。
舉到頭頂後,大海退潮一樣退下來,到眉前有了壓意。
空氣就是大海棉,要把海棉里的水擠出來,這樣一直壓到大腿根。
此時要屈膝合胯,整個人蹲下來。
蹲下的同時,兩只手一提,縮到了腰際。身子團緊了,手也要團緊,像擰一個東西似的,五指一個一個地攢起來。
一作起勢,周身敏感。兩臂上舉,大腦就清爽,猶如野獸腦後的毛能炸起來,脖梗子會吃驚。
屈腿蹲身,能生力,猶如野獸一咬東西尾巴就炸開,尾椎子會吃驚。
眼楮在正面,人在眼前作事,前身人人都不遲鈍,只有後身敏感了,才能快人一籌。
形意起勢好處多,學一個起勢就可以練功夫了。
起勢後面的劈崩鑽炮橫,這份敏感也得帶上。
渾圓樁也要敏感,姿態是,兩臂虛搭在身前,略有抱意,左右手各對著左右胸肌。
薛顛管胸肌叫“貓子〞,應該是他的鄉音。
渾圓樁便是“兩手照著貓子〞,其它順其自然,沒有別的要求。
渾圓樁是以眼神站樁,兩眼要望上高瞟。
練武先練眼,眼能生神,所以是練武先練神。
人爬上山頂,累得疲憊不堪,但目光一遠眺,身上就輕松──渾圓樁是這個原理。
所謂“心有靈犀一點通〞,眼神就是這個靈犀。
久站磨煉筋骨,但只堅實了筋骨,等于沒有站樁。眼神和肉體的關系,是渾圓樁要體味的東西。
有了靈犀,才能有生機,冬天過去大地回春,生機一起,土里都是香的,抓把土,粒粒都是活的,站樁也要把自己站活了。
站渾圓樁時身子讓眼楮領走了,身子不能做作。
拳學是實踐之學,對于渾圓樁,我只有這些說詞。而校二十四法,是在身上下功夫。
二十四法對人從頭到腳都有要求,任何一個拳架里都得有它。
要二十四法齊備地校,剛開始作不到,就一法一法地校出來,總之最後要作到身上隨時都有它。
可以一次次的,每次幾秒幾分鐘地校,也可以像站渾圓樁般一直站下去,但老輩人一般是一次次的練法,李存義的功夫不是久站站出來的。
打完拳喉嚨痛,這是沒有做到二十四法中的“舌頂〞,舌頭沒舔上上牙床,打拳就岔了氣,自然喉嚨痛。
喉嚨痛尚是小事,尚師說 “剛學拳的小子,可得有人看著,小心練拳練成羅鍋。〞
一般體育主要練胳膊腿,而武術要練脊椎,二十四法不到,打什麼拳都是畸形的,長此以往,脊椎別扭了。
打拳尚且是活動的,站樁固定身形,容易挫傷筋骨,要懂得用二十四法保護自己。
二十四法上身,是一種輕盈感。
站樁不要較力不要找勁,站著站著,身體容易不知不覺較上力,就要懂得松下來。
形意拳不怕松就怕緊,形意以敏感為先,一重拙,就不長進了。
其實站得輕盈,才是真較上了勁。站空了自己,才是全身都振奮上了。
站得了二十四法,還要打得了二十四法,在運動中得它。
這個由靜到動的關口很難過,所以在站著時,要學學“打一厘米〞的拳。
校二十四法不是擺空架子,拳架的形標準了,還要讓形里生東西。
架子光分毫不差還不行,架子要有動勢。
比如擺出虎撲的拳架,就要有撲出去的動勢,還要有竄回來的動勢。要把這個來回大動勢壓縮在一厘米間。
擺拳架看似不動,其實筋骨肌肉都牽掛著,撲這一厘米。
猶如山谷有回聲,身體也有回力,撲出去一厘米,再回來一厘米,要用回力來鍛煉,如此易出剛勁。
站樁之苦首先是筋骨軟弱的疲勞之苦,學會了這個方法,站二十分鐘樁,等于打二十分鐘拳,也就喜歡站樁了。
不校二十四法,練武不能入門,不學拳架,難成大器。
五行拳功架是幾百年總結出來的東西,不去體驗就可惜了。
知道虎撲是前撲之後有回力,腳下能向前竄還能向後竄,這是知道了虎撲的來龍去脈。
喜歡開局簽到刑警隊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開局簽到刑警隊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