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內家拳,尾椎骨很重要,海底穴也很重要,海底穴就是會陰穴。這里頭有個秘密,不是練到了的人不知道。海底那個地方一般人都是松松垮垮或者凹進去的,但是你練對了到一定階段呢,它就頂出來了,非常得飽滿。形意五行拳中的鑽拳練的就是海底穴,從下往上的勁力會陰穴是總機關。
練功講究用意不用力,開始是去浮力,也就是去掉你肌肉用力的習慣。當把浮力去掉,會出現一個什麼狀況呢?困倦、無力、昏沉、想睡覺,會持續一個階段。之後新力漸生,此新力為筋膜骨之合力,不用時寂然無聲,用時則如驚天霹靂有階段性)。當浮力已去,新力初生,突然發現身體里面有發空的景象,這個空好像是個未動的風箱,很明顯地感覺到空空如也,而四肢的運動則變動空空松松。注意,不是軟軟塌塌,是空空松松,並非無力,卻也非拙力。此時精神逐漸旺盛,尤其走路,很不著力,就是不使勁了,感覺好像走得很慢,實際和平常一樣,有時候感覺自己能融化在空氣里。
這時就很喜歡走路了,因為怎麼走都不累,因為你不用力,不使勁的就走很遠,這就是內勁漸生了。在這之後,行拳練功便覺身體有了通透的感受,特別是太極拳,幾乎每一式都是如此。特點是什麼呢?尾椎骨活了。打每一式尾椎骨都成了發動機,尾椎骨抖起來了,如果你加意,則尾椎一晃,全身顫動,似彈簧。
尾椎骨活了以後,緊接著就是脊椎骨整個的活了,打每一式就不是胳臂腿的勁力,而是都從脊椎骨來了。嚴格地說,是尾椎骨發動,脊柱發力,送于四肢。脊柱此時就可以晃動了,尾椎骨一動,脊柱骨晃動,你想怎麼晃就怎麼晃,就會感覺到力量是從脊柱中來,有時候來點情緒,晃得一厲害就如風魔一般,動作奇快。
給你個自信,這麼快有誰能看得住?其實還只是在中途啊。此是身體浮力盡去,內勁初得的景象。再從頭捋一遍,關鍵就是用意不用力,去掉浮力,度過昏蒙階段,漸入明堂。尤其是太極拳,每一式都如此,因為尾椎骨和脊柱活了,身體就全活了,胳臂腿往哪去都行了,自己就象個萬向節,隨便去,隨便打,自在!
練太極拳的都說自己走的是“貓步”,什麼是貓步?就是提著勁的步。看看貓走道、或者豹子、獅子和老虎,沒有一大步一大步 當 當走的,都是提起來、慢慢放下去,柔柔軟軟地、毫無消息地走向前去,走到獵物跟前對手還不知道呢。內家拳練時都是這個步法。凡是腳底板 響的,都是練錯了。
所謂涌泉發力,其實是春秋筆法。一軸中立,平常重心都是在腳跟的,發動時轉換到前腳掌蹬地,即所謂涌泉。給人誤以為是內氣從涌泉出入,實在是神秘的過了。如果涌泉能出氣,得多大的氣量才能支持一百多斤迅捷竄動呢?真實的道理是本能激發,不能刻意造作,造作就拙了。這就是先天本能與後天故意的區分。要把本能用到身法中,就無往而不利了。
內開外合,無有不開,無有不合。開,即搜骨。筋長且韌,骨即開。合則為一,無所合也,開合歸于一氣。
形意拳中胯為一身總軸,接天連地,胯開則周身開也。開胯于易骨中必然達到,則有精氣入骨,日增一紙。說通俗點,身體里感覺在長東西。即筋骨膜,日漸粗壯。
內家三拳,都是腳走出來的。重點不在手上,但人們都把注意力放在手上。用腳走拳才對,腳上有了,腰胯才會出來。內家拳強調整體,都說丹田如何如何,其實是腰胯帶動。說大龍還不夠透徹,其實還是腰胯。腰胯出來了,一抬步就能贏人。所謂換勁,就是把用膀子的勁改成用腰胯。慢慢生活里都是這個,就是功夫。
出手不見形——武學的至高境界!
“出手不見形”是句武林老話了,懂武藝的人差不多都听說過,它代表了武術的極高境界,值得竭力追求,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洞悉它的真正內涵。
首先,它並不像是有的初學者所想像的那樣,指的是動作很快,以至無法見其形,而是指的無形無式,沒有定形。它是十足的高手們的術語,並不像某些人一味苦練,或者是光想著巧練的人所想像的那樣簡單。
任何藝術的真諦都是必然要返歸自然,而這種自然義被人稱之為自由王國,它和普通的自然狀態相比,又有了質的飛躍,到達自然境界的武術家們,形、意、力已融為一體。正因為有形的自然,所以讓人看不出動作有任何征兆,在接近敵人的一瞬間,卻能自動構成了最佳“切、和”,似乎字字都不單純講招術的要求,字字都和內在的精神、意念有關。達到這種境界的人也許根本不需要再考慮什麼“形”的問題,而沒有達到的人呢,會認為所謂“虛靈守默,應感無窮”又實在太過玄虛。
其實,高手們也是有講招術的時候的,著名的形意拳家郭雲深就是用他的“半步崩拳”打遍天下未遇敵手。但他的半步崩拳其實已不是外行們所能理解的“半步崩拳”了,他是融合了他的畢生功力的,只不過是以他自己最喜愛的崩拳體現,使他成為武術家,李小龍天生的素質和刻苦的訓練使他達到了很高的高度,幾乎難有敵手。但可惜的是,自從他英年早逝後,截拳道卻再也沒有出現過世界級的高手,甚至不如形意拳之類簡單而古老的拳術代代都有高手能雄踞武壇,這似乎可以看出內在的修為勝過了單純的苦練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事實上,不僅在中國的武術界是這樣,國際武壇上,達到一流的格斗家都或多或少要有“意”的體驗,比如拳王級的選手發拳時所需的距離只要有3厘米就可以,令人防不勝防;有了意的自然,力與神會,產生了“超速運動”,意到勁也到,“打倒還嫌慢”;力的自然呢,當然不是指創勁或者是巧勁,而是憑借本能產生的“沾勁”發力,故能做到無形無勢,揮灑自如,以無形之意,接彼有形之表,拳譜上說的“使日月無光,手到勁發而毫不費力”就是指的這種境界。
“出手不見形”也是“拳本尢法,有法亦空”的具體解釋,可以說是摒棄了人造的方法和固定的招術,向變化無窮,無形無勢中探求武術的真諦。那些津津樂道于本門招式的人,如果就此止步,不再進取,是永遠也無法明白真正的武術的。
如何才能達到“出手不見形”呢?那應該不是一個目標,而是一種境界。武術家王薌齋稱之為“拳拳服膺”,他對大成拳的最深體驗為五字真訣“恭、慎、意、形、式“所表現出來罷了。他本可能用其它的外在形式打敗對手,就如一個少年能用任何的動作打敗比他弱小的兒童一樣。郭雲深的武術代表了他那時代的最高水平,有意露形,並非武功不濟,而是象征了高中之高的境界啊。
現代武術家李小龍直到在逝世之前的幾個星期,才指出了人不是靠技術,而是靠本能才能進行真正的搏斗的。但是,到底要如何才能練出他所想像的神奇的本能,他本人並沒有能夠談到和來不及去實踐,而是全靠了超過常人負荷的訓練才取得成功的。在他武術生涯的晚期,他曾經試圖希望通過氣功入靜來達到高度的放松肌肉的能力,來達到他希望的本能。
事實上,他所創立的截拳道其實只是一種簡化了的、以格斗為主要宗旨的拳術,比傳統的武技更加簡潔和實用,技術干淨利落,訓練手可以將對手擊倒,這在實戰中差不多是等于不需距離,與中國武術中“沾勁”發力極為相似。難以想像,沒有精神和體能的高度配合,單憑蠻力怎能達到如此的境界。難怪李小龍這樣認為︰只要有人真的學會了他的寸拳絕技,就可能將他擊敗。是不是他已經領悟到了武術中的另一種境界︰不是以拳和人搏斗,而是用心擊敗對手?
號稱“五百年來無敵手”的泰拳是把假想敵練習作為實現“蓄、閃、遮、格”戰術原則的高級手段,日本柔道中最重要的原理是“心氣力合一”,劍道中叫作“氣劍體合一”。古代日本高手大波就是采用了類似中國武術中立禪一樣的訓練,而產生了武術上的質的飛躍,成為日本第一高手。他們的方法與中國歷代武林如少林、形意、太極高手的方法居然不謀而合。這是不是說明了任何藝術,無論是其外在形式如何,都必須遵循內在的共同規律呢?
總之,只有外形的訓練而沒有達到內煉的境界,難以實現我們所要求的“出手不見形”,甚至可以這樣說,內在精神系統的訓練才是武術區別于其它體育項目鍛煉的根本標志,也是武術之魂。
(本章完)
喜歡開局簽到刑警隊請大家收藏︰()開局簽到刑警隊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