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兩肩首先是含胸拔背,為什麼?
所謂含胸拔背其實就是拉開後背,主要是兩個肩胛骨給練活了。
肩胛骨是胳膊的根,就像骨盆是腿的根。
對于身體不好的人而言,胳膊的根在肩關節,腿的根在股骨頭,這就是身體不好了。
所以就像練骨盆一樣,上面也要把肩胛骨練活了。
否則,筋肉僵硬的話,肩胛骨會粘在脊柱上,就像骨盆粘在了 骨上,這是雙輸的局面,脊柱也不自由不松,肩胛骨也不松不自由。
所以,練習拔背,把後面筋肉練開了,後背能成圓形,肩胛骨可以活動範圍大了,就是雙贏。
那麼之後呢?肩胛骨練開之後,就要落在胯上,听骨盆的指揮。見下圖)
心意把有個很大的優點,就是在練基礎的時候,他要求大臂貼著身體,只有肘關節以下的小臂去動。
人的缺點,就是熱鬧在手上,但根節不對。
如果大臂貼著身體,為了把拳架的意思做出來,必然腰胯的意思就足了!這是一個很好的練習方法。
所以練心意把的那個步法,也要學他大臂貼著身體,比如邁出左腿,落地之後,終點轉到左胯,由左胯把右胳膊掄出去。
左骨盆管右肩胛骨,右骨盆管左肩胛骨。。
肩胛骨落在胯上的意義是什麼呢?表面上是勁道整,勁大。
但內里的意義更大,那就是心歸丹田。
等丹田的真意出來之後,心不甘心放棄皇上的地位,必然會返璞。
練靜坐的都知道,到了一定階段,靜坐時候會出現像。看到許多東西。
好多人沉迷于此,就此完蛋。這些現象,都是心變化出來的幻像。
誰沉迷誰死的快。其實這些現象無非兩種,第一是你最害怕的,第二是你最喜歡的。
比如你最近在為房子的事琢磨,打坐時必然看見有氣派的大宅院。
如果最近潛意識里擔心什麼,也必然能看見驚悚百倍的。這就是心的招術,嚇唬你或者勾你走。
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你離開元神。
離開你千辛萬苦好不容易練出的真意。
對付辦法簡單的不得了,一旦明白這些像是假的,立刻它就沒戲了。
真意在初始階段,像個小嫩芽。遠遠沒有心那麼厲害。
所以心會變化出很多幻像。
有時還會把很久以前的一些委屈煩惱在練功的時候都翻出來。
本來已經都忘了,平時都不想,一練功,就都莫名的出來了。
這就是心的作用。
練武的不像練靜功的,會出現那麼多的幻像,但練武的有自己的煩惱,就是胳膊要長在胯上。
雙臂是心腦的利器,常年做心腦的奴才慣了,所謂心靈手巧。
還有心理學研究證明,從人的手勢和動作可以推演出人的心理狀態。
手是人的第二張臉,腳是人的尾巴,把雙臂收歸兩胯管理,就是丹田把原來只屬于心腦的部隊都收編過來。
當兩臂學會听兩胯的指揮之後,不是後天丟掉了,而是得的更豐富了。
胳膊被收編就是個引子,里面的內涵就是心歸丹田。
心是在外面野慣了,其實他自己也想回來。
他回到丹田,他自己也舒服輕松。
總是心猿意馬,他自己也辛苦勞累。
返先天,不是誰滅掉誰,而是大家都回歸本位,實現共贏。
就好象如果主人不強大,家里狗就躁動,因為它覺得自己得去主事,一旦主人堅定強大,狗自己就老實了。
它本來就是跟隨者,它也喜歡強大的主人,這讓它有安全感。
心就是狗,元神就是主人。
習武之人並不是莽夫,武術本身就講究以弱勝強,以小博大,而不是只靠蠻力制服對手。
練武之人可能不善于表達,因此一些原理他們也講不明白,但是運用起來卻是出神入化。
比如進行武術的技擊對抗,就必須懂得一些力學原理,方能手隨心轉,以巧取勝,以弱克強。
一、杠桿原理的運用︰
俗話說“稱砣小壓千斤”。這里面利用的是杠桿原理。杠桿原理簡單地說就是力臂越長越省力。
從某種角度分析,人體本身就是一個活的杠桿系統,可以簡單分為三個系統︰上肢系統、軀干系統和下肢系統。
通常,下肢系統作為支撐體重的形式出現,這是因為必須要有一個支撐點,才能談得上力的作用。
沒有腳和腿的有力支撐,身軀和上肢的力量就無從發揮。
而武術中常說的“消肩”“力從腰發”,正是杠桿用力的一種形式。
因為人的重心是在腰部,把力點溶在腰部,無疑等于加大了杠桿力臂的作用,而比單純的手力,臂力強勝許多倍。
又由于人體是活杠桿,如果局部受到力的作用,必將引起全局的連鎖反應。
因為人體具有保護自已結構不受損害的天賦本能。
因此簡單的推拿手法往往不起最後決定勝負的作用。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我們必須把力集中使用于對手的某個局部,才能造成真正威脅對手的力量。
因此,必須善于使用兩只手,能動地造成力的支點,使力集中作用于指、腕或肘等,造成對手局部受力的被動狀態,迫使對手就範。
二、重心原理的運用
由于地球球的引力,萬物都存在著自身的重量。
而重心則是物體內部重力中心的所在。
重心的位置直接影響物體與地面的關系。重心高的物體是不容易維持平行的。
人本身是個活體,可以通過自我調節而使重心下降,使自己站得牢固。
屈膝彎腰正是降低重心的手段,況且由于腿的蓄勢,使在降低重心的同時,又保持著運動的極大靈活性。
三、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真正的對抗,兩手交搭相搏,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因素得到了淋灕盡致的體觀。
善于運用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原理,往往能夠克敵制勝,根據這個原理,對手從上進攻,自己即可直往下部。
由于對手作為支撐反作用力的底部被襲擊,因此其上部手的作用也就大大削弱,以致不能造成什麼威脅。
對手用力揪拉自己雙臂,自己可輕提一腳,巧用莫家拳絕招撐雞腳,而充分運用對手之力以還其身。
對手用力越大,遭受的打擊就愈重,真可謂以巧取勝。而對手盲目用勁則可渭自討苦吃。
四、斜面與旋轉的運用
在力學上,斜面與旋轉是省力的。
而在拳術的具體運用中,更要有意識地運用斜面與旋轉的原理。
旋轉可以使防護面積增大,可以加強力的作用,時間,使運動更加穩重、有力、定向。
旋轉的物體具有化解來自任何方向力的作用,旋轉的拳頭不容易擒拿。
而斜面也同樣可省力,采取一定斜度的手法推手,往往使自身的整體性更完整,而使對手難于應付。
五、受力大小與受力面積的關系
力學中受力大小與面積成反比例關系。
人們用很小的力就能將針刺入很厚的布內,這是因為針尖很細的緣故。
即使不借助任何工具,我們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這一原理。
比如,洪家拳中的炮式握拳、把拳頭捏緊,讓中指比其它四指更為突出。
像架住一門炮一樣,這樣的拳頭就比平常的握法更好,用同樣的力打出去,所獲得的力的作用就會更大。
六、用力時間和距離
加大力作用時間和距離會增加力的作用。
人是活體,在拳術中很多是講究如何快速取勝的。
但在絕對優勢或對手背勢的情況下,何嘗不可以大幅度增加運動距離,以獲得雷霆萬鈞之勢,而進行最有威力的進攻呢。
七、慣性
慣性是技擊對抗中順勢借力的理論根據。
對對手,手之攻力不死頂硬摳,巧妙運用其潰性,而加強其向某一方向運動,使之陷入被動或失去平行。
運用慣性可減輕自已的疲勞。
但利用別人的慣性必須冷靜、沉著,方能絲絲入扣。
看完武術技擊中的力學原理,是不是覺得每個習武之人都是有潛力的力學家呢?
(本章完)
喜歡開局簽到刑警隊請大家收藏︰()開局簽到刑警隊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