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老前輩們把三體式譽為形意拳總機關,開始我理解不了這句話的含義•,也就造成了練習了一段時間的拳,最後一無所得。
之後經過對三體式不厭其煩的練習,胯逐漸坐下來,腰部也能松弛開來,打拳時感覺腳下有了根。
至此才明白形意拳實質上是三體式由靜態向動態的轉化過程。
三體式所謂通暢,實質上是氣血和勁力的通暢,做到這兩點才談得上是六合,才能叫形意拳,否則就是在瞎比劃。
氣血之通,只有站三體式才最純粹,最徹底。
這就是前輩們為啥要把三體式作為入門練習的首要的問題所在。
你站過三體式就能明白,拳術需要的氣血暢通是在大的運動量和動作難度下的暢通。
而不等同于普通人行走坐臥的暢通要求,這就是為啥拳術有成的人體質遠遠強于常人的緣故。
站三體式到一定程度,大腿會緊張的難受,這滋味沒有任何的痛苦能于他比較。
然而經過不斷的堅持,當僵硬逐漸消失,你會發現腿勁大增。
這不僅是肌肉力量的增長,更是氣血通暢之下氣與力合的緣故。所以前輩們的創舉是效率極高的。
練習形意拳必須苦站三體式,站到氣血通暢,你的拳才能養人,更能養眼;一通百通非三體式莫屬!
常言說練拳練心,傳統武學對心智的磨練是優于其他運動的。
就形意拳主要功夫三體式而言,如果練習得法,達到數量,那就可以從根本上改變一個人,一則是精氣神三寶俱足;
人體內外氣質得換;再則內心會變得堅強,豁達,透視一切。
正如老子所言︰“不出戶,知天下”,三體式確實可以達到這一境界。
三體式的練習需要持之以恆,每天都要心跳加快,大汗淋灕,如此才能苦盡甘來。
身體中的一切淤滯可以全部通暢,排出體外,周身有剔透玲瓏之感,得道成仙也不過是如此感受吧!
三體式不能站至通透那形意拳也絕難練好,拙力拙氣不除氣血難以真正通暢,遇事依舊會急躁,惶恐,無所適從,這就是三體式不通之病。
“三害”,是形意拳入門必須要去除的三種弊端,這三種弊端不除,別說拳術不會提高,就連健康也會受到損害。
其實不僅僅局限于形意拳,練習其他拳術要想保有健康,也必須去除三害。
三害指的是哪三種錯誤?
一)就是努氣;
二)是拙力;
三)挺胸提腹;努氣也就是指氣息沒能自然沉于丹田,屬于內功修養未入其門。
此時的氣息是積蓄于胸腔的,如果想要發力的話,只能用心力,無疑會震動心肺兩個器官。
輕者產生疼痛,重者可以震裂毛細血管,產生咳血;
或是心髒受損,貽害無窮。這樣的先例客觀存在。
拙力,屬于丹田空虛,發力沒有基礎,只能靠心中勉強而致使肌肉僵緊,發出的笨拙之力。
這仍然是內功修養沒找到門徑,也屬于急于求成,嘩眾取寵的行為。
發拙力的人肌肉必然僵緊,從而導致周身氣血循環受到拘束;
人體健康的保證就在于氣血通暢,所以拙力的害處是不言自喻的。
挺胸提腹仍然是不懂內功,不懂練拳規則所致。
這兩個身體狀態是相輔相成的,只要是挺胸那麼腹部必然會提起。
此時氣息與“努氣”一樣,只能拘束在胸腔,難以下行至丹田,造成上身僵緊,下盤輕浮,害處于前兩者相同。
“三害”,雖然是三種行為狀態,但三者是相互關連的,觸犯一種,必然會導致另外兩種發作。
所以練習形意拳術,首先要明白什麼是“三害”,並在練習當中努力去除這些弊端,這是練拳的首要問題。
因為健康沒保證,練拳就失去了根本上的意義。
練習形意拳首先樹立中正的形體,但是要明白中正不是僵直,所以必須做到虛領頂勁;
含胸拔背;松胯塌腰;挺膝扣足等細節。
看一個人形意拳是否得到了正傳,首先就是看他是否去除了“三害”。
如果三體式架子一擺,產生了胸部挺起;
腹部發癟;怒目橫眉;咬牙切齒等行為。
那無疑就是“三害”未除,這樣的人別說是真傳,就連最基本的拳理都不可能懂,至于功夫就更不用討論了。
我們可以看一下練習拳擊散打的人員,即使那是外家的東西,但真正有功夫的沒有一個挺著個胸脯;
癟著個腹腔;咬著槽牙;瞪著眼楮來練習的。
十二形之虎形與馬形
虎形
虎者,山中猛獸之王。
虎之天性,有離穴抖毛之威,撲食之勇。
此勇之威力,起于臀尾之勁(督脈),發動涌泉之穴,起落不見形。
此形取之于拳為虎形拳。
虎坐臥藏洞中,以拳之應用,外猛而內和,形勢順,則虛伏而丹田氣足,能起真精補還于腦。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故日
“猛虎穴伏雙抱頭,長嘯一聲令膽驚,
翻掀尾剪隨風起,跳澗抖擻施威風”。
虎的頸項短,不易回頭後顧,善于向前躥撲,勇往直前,絕無返顧。
它顯得非常雄壯和堅實,躥撲起來,前腳伸展,因項短而似抱頭一般,所以拳譜叫“虎抱頭”。
虎的腰部輕松靈活,又稱老虎美人腰,身軀轉換全憑腰部活動,腰部的輕靈提蓄,加強了躥撲的氣勢。
模仿這些動作,是鍛煉腰的活潑和前肢的壯實,再結合勇往直前的意識來分析。
它的主要環節在于提蓄丹田之氣和松腰的蓄勢,使“躥撲”壯實。
所以,采取這些動作形態是鍛煉“躥撲”之勁。
馬形
馬者,最仁義之靈獸。
它善知人心,有垂韁之義,抖毛之威;有責蹄之功,撞山跳澗之勇。
故以性情言,謂之心源,以拳之言謂之馬形拳。
馬有奔騰之長力,在奔騰起腳時,身向後躦,屈膝而實蹄。
為模仿起步出腳時,撤胯向後躦蹬,並把後足跟蹬實,來鍛煉步法和腳法。
從這些動作的主要環節來看,撤胯向後躦蹬,前虛後實是為了起腳出步,前後對稱,使身軀穩定。
拳譜論腳法雲︰“腳起而躦,腳落而翻。”
這里說的躦,就是撤胯松腰,使全身重心暫向後引頓。
如果重心隨著起腳前移,身軀就不能穩定。
所謂翻,就是功由後足跟上提,循小腹向上翻,腳的下落是勁向下沉。
這樣上翻下沉是上下對稱的,與前後對稱是同一目的,使身軀平衡穩定,就能得機得勢。
所以,翻躦是相輔相成結合的,沒有後下的躦,就沒有前上的翻,有了躦一定要翻。
采取這種形態,就是練“躦翻”之勁。
(本章完)
喜歡開局簽到刑警隊請大家收藏︰()開局簽到刑警隊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