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從意識上要解決一個短打觀念問題。
結合打劈拳的實例來說,見一位博友講︰劈拳不能打成推拳。
我贊成他的意見。這里不是說推的動作對不對,而是分析為什麼許多人把劈拳練成了“推拳”。
形意拳是短拳,但一些人把它當作放長擊遠的拳法來練,尤其注重一拳一腳的招式,喜歡把手臂伸長去擊打對方,不善于把周身的動作綜合起來運作。
什麼是劈拳?劈拳其形似斧。斧在哪里,斧不在手上,或者說手不是斧,整個身體才是斧。
而斧子的刃部是從肘尖到手指尖,而不僅僅是手掌。
所以打劈拳不能只注意手的動作,要使整個身體形成劈砸出去的動能,作用到斧子刃上。
具體講,劈拳的動作,從“消息全憑後腿蹬”,再借助自身軀干的束展、彈抖,在與對手身體接觸形成摩擦力的一剎那,一沉一浮,一激一蕩。
整個身體既有向前的沖撞勁,又像鋼銼、鉤桿把對方拔根俗稱翻浪勁)。
再加上腿腳的趟、踩、掛、絆等不同招法,使自身像一個充滿動能的鐵球,哪里都踫不得。
此時,肘尖到手掌這個斧子刃成為全身的鋒芒,以劈斫動作,干淨利落的砍上一斧,才有劈拳的整勁。
否則,只憑一只手臂,難有這種力度。
舉一反三,崩拳、鑽拳、炮拳、橫拳都能通過集中全身的能量,形成不同的“形”。
形意拳講究“一動而無不動”,其中就含有這個道理。
其次,在形體上要解決好動作協調的問題。
懂得了使用整體力量的道理,還要講究協調。
做到手到身到,身到腳到,不能鑼齊鼓不齊。還以劈拳為例。
用劈拳技擊,體現在動作的哪個情節?
應是後腿蹬地達到最大力度,身體急速向前沖撞,而趟出的另一只腳尚未落地之時。
對照這個最佳打擊動作姿勢,往往有的人手劈出去了,身體動作滯後,也有的兩腳都落穩了,手還在那里發力,甚至手臂做出抖動的樣子,則謬矣。
形意拳靜如處子,動若脫兔,走起來整齊劃一、干淨利落。需注意這個特點。
第三,在狀態上要松弛輕靈。形意拳有句著名的拳諺叫“遇敵好似火燒身”,對這句話有多種解讀。
我倒覺得也可理解為一種應急反應狀態。
日常,不留神身體的某個部位被燙了一下如不小心別人的香煙頭燙了自己胳膊),什麼感覺?
在毫無思想準備的情況下,身體做出的應急反應速度難以置信,是常態下難以模仿的。
這個實例提示人們,在精神放松的狀態下,人有一種快速調動身體內部思維、神經、肌肉、骨骼聯動的機能。
相反,精神緊張,往往手足無措,甚至失去反應功能。
打拳就需要這種狀態。身體一接觸,激靈一下,驚炸勁就出來了。
不僅精神不能緊張,肢體也不能緊張。
有的老師總是要求學生練拳時把拳攥得緊緊的,掌挺得硬硬的。
殊不知拳一攥緊,掌一挺勁手臂就僵了,出手速度想快也快不了。
“前手如捻線,後手如撫琴”,在接觸對手身體時即緊,脫離了即松,是短拳手部放松訓練的絕妙之法。
腳也如此,形意拳的腳心涵空,五指抓地,並非一種常態。
腳的擺調不僅要求放松,腳拇指還須輕輕一翹才靈便。
蹬後腿時膝蓋不能緊張,要向下松沉,像運動員起跑一樣,才能把後蹬力傳向前面。
否則力量就會向上傳導,被身體重量消耗掉不少,進身就慢了。
習武,大巧若拙
大巧若拙”一語出自《老子》。它的原意是說最靈巧的,看來卻像十分笨拙一樣。
武術行家們借用這句話,用來說明真正高明的拳式並不一定繁復華麗,而是看來比較簡單樸拙。
美觀者未必實用,實用者多不美觀,這是中國武術的一個規律。
同樣地,靈巧者未必勝過質樸,質樸者多能勝過靈巧。
武林中人常常瞧不起那些花拳繡腿,就是因為花拳繡腿之類盡管好看,盡管靈巧,但卻缺乏實戰價值,不過是“滿片花草”而已。
中國武術的發展,經歷了一個由簡而繁、又由繁而簡的歷史過程。
太極、形意等內家拳的出現,就是由繁而簡的重要標志。
太極拳和形意拳都沒有太多套路,拳式動作都比較簡樸,極少出現大幅度的跳躍。
後起的意拳索性連套路也不要了,純以樁法訓練。
這些拳種都堅持以拙勝巧,以少勝多,體現了中國武術的發展趨勢。
個人練拳也大體如此。開始學拳的時候,人們大都在招法上下功夫,由簡而繁,愈學愈多。
再練幾年,就可能逐漸由招法轉向功法,但對招法仍甚有興趣。
又練上十來年,于招法上的心氣就漸漸淡了,而集中精力練功法。
如果再練下去,就有可能悟出“大巧若拙”的道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拳本無法,無法為法,方是武學的至境。
這時再回頭看看往昔所練的種種招法,真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慨。
現在流行的許多拳書,里面有不少對練拳路,無非是說甲一拳打什麼地方,乙如何防;
乙一腳踢什麼部位,甲如何躲。
這些對練套路都是人為設計的,以之練功,固然有益,但如果死搬套路,那就很可能有害了。
在實戰中,情況千變萬化,誰也不會死搬套路去打架。
當今武術比賽中的對練表演,的確是激烈緊湊,花團錦簇,但也確實是“表演”,其觀賞價值遠在實戰價值之上。
如果說這些是花拳繡腿,恐怕也不過分。
比如擒拿術,明明都是一些簡練樸實的動作,但表演者非要拿足架子,加點花法不可,給人以不倫不類之感。
一位太極拳名家曾感嘆道︰我自信我的功夫,是經常思想前輩先賢練功的神氣而進行的,可能未走錯路。
而不是像近代有些拳師,拳味還未找到,就獨出心裁地做些花樣,畫蛇添足,弄些其他拳的規矩,當作太極拳要訣。
自誤誤人,莫此為甚也。如這樣的功夫,雖然不值得懂拳的人之一顧,但外行人看了,反覺好看。
如這樣的拳師,十之八九皆是。直弄得野草比嘉禾還高還多,魚目混珠,殊可嘆也。
實際上,不僅太極拳如此,其他不少拳派也程度不同地存在著這種傾向。
練拳者應是內行,而觀眾大多是外行,他們要看熱鬧,听響聲。
于是,內行為了迎合外行的口味,博取掌聲,常常練走了樣。
不該跳時也跳,不該喊時也喊,拳出得特別長,腿蹬得格外遠,打得拳不像拳,舞不像舞,為媚俗而不惜歪曲了武術的本質特征。
練為戰和練為看,是識別大巧若拙或為巧而巧的一個重要標志。
舊時代江湖拳師的功夫多是練為看,打起來 啪啪,熱熱鬧鬧,其實是賣藝賺錢,糊弄外行人。
行家們稱之為“腥掛子”,意思是中看不中用。
鏢師、護院們掂著腦袋吃這碗飯,隨時都有可能遇上強人,他們的功夫才是練為戰,行家們稱之為“尖掛子”,意思是真功夫。
花架子好練,真功夫難學。
想學花架子,有個三五年功夫就差不多了。
要想練出真功夫,不下一二十年苦功恐怕是不行的。
武林中有“十年不出門”之說,意思是練拳者若沒有十年功夫,就不敢出門闖蕩。
如果是學花架子,即便是練一輩子,充其量也不過是身體健壯、手足敏捷而已,決無可能躋身高手之列。
“大巧若拙”,不僅指那些簡練實用、外觀樸實的招法,更重要的是指實施招法的功力。
一個人武功水平的高低,並不取決于他會練多少套路、多少招法,而取決于他功力的深淺。
會套路多者未必武功就高,會套路少者未必武功就低。
事實上,倒是那些常年堅持“少而精”練法的人不可輕視。
19世紀末,郭雲深先生曾以一招極其簡單的形意崩拳打遍南北好手。
1943年,蔡龍雲又以一招迎面三腿踢得俄籍拳師馬索洛夫連栽跟頭。
他們所用的招法都不復雜,但因為功力較深,才會發揮出如此巨大的威力。
剛學武術的人,往往會被各種招法所誘惑,津津有味地去學什麼“絕招”。
他們不知道在無數招法的背後,還潛藏著一個更廣闊、更神秘的武學天地。
當他們一旦跨入這個新天地,就有可能豁然開朗,領悟到中國武術的奧秘並不在于什麼招法。
最厲害、最可怕的招法就是沒有招法。
這就是“大巧若拙”的最終含義。
(本章完)
喜歡開局簽到刑警隊請大家收藏︰()開局簽到刑警隊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