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北平國術館,曾懸掛國術先賢的照片十三幅,其中尚雲祥先生的遺像是唯一被發現並保留下來的,像旁邊有弟子許笑羽的謹識,實為珍貴。
先師尚公雲祥,字霽亭,山東武定府樂陵縣城南尚家莊人氏。
公自幼習學各家拳術,後拜深縣先師祖李公存義門下,習學形意拳術,不計寒暑,從無間斷,赤足練習,致將佛殿金磚磨成深溝兩道,當時有鐵足佛之稱。
繼蒙先太師祖深縣郭公雲深珍愛,遠道來尋,親身教誨,遂將形意之深微奧妙,以及平生半步崩拳之心得盡情授予。
公藝更大進,如雞形四把、碎步蛇形、虎形、猴形、劈拳等皆能深入化境,器械則以刀槍棍劍及菱角刀等最有深刻研究。
公性和藹,一生謹慎,廣交游,舉止壯重,態度大方,故同道咸以識公為榮,教授生徒,尊重武德,尤能循循善誘,誨人不倦。
笑羽滿願長侍左右,以報師恩于萬一,孰意去冬不幸棄我仙逝,享壽七十有四,從此後形意門中,頓失宗師,嗚呼痛哉,謹就所識,略述梗概,藉資敬仰,而志紀念。
中華民國二十八年一月一日門徒許笑羽謹識
李存義是毫無爭議的形意門三代第一人,不論是武功、貢獻,還是社會影響力,在他所處的時代,不止形意門,整座武林中,他都是頂尖人物。
李存義,原名存毅,字肅堂,後改名存義,字忠元。生于清道光二十七年,heb省深縣南小營村人。
少時家貧,以幫人趕車為生。及長,習長短拳技,後入形意拳名家劉奇蘭門下,早晚習武九年。
因悟性好,為人厚道,深受師父喜愛,身不離刀的跟隨師父劉奇蘭走南闖北,交流切磋武藝,鏟除民間不平事,為百姓伸冤,懲地方黑—惡勢力,所向無敵,名威聲赫。
家鄉父老譽李存義是“河北門神”,武林人譽其為“北俠”。
後至京與程廷華等為友,並兼從董海川習八卦掌,武藝日臻成熟。
京城靖摩寺招考武士,李存義考得第一名。
1896年,將佐抵金陵做軍隊國術總教習,隨營教授。
又任過兩江督標把總,因淡于仕途,離職回到河北任丘瑞生祥布莊看家護院,兼教習武術,後至保定開設萬通鏢局,任鏢頭。
這是李存義前半生的履歷,與我們之前介紹過的任何一個民國武人相比都絕不遜色,在他的前半生中,李存義是一個純粹的武人。
李存義一生留下的名言很多,但大多是後半生于民族困頓之際的奮發之言,他前半生唯一的金句是“嬉習武藝,藝不從身”。
在他師從劉奇蘭學藝時,同門師弟是周明泰,二人在劉奇蘭家的後院都有自己的練功房。
李存義練功在西廂房,周明泰練功在東廂房。倆人比著練武藝,習武時的發力聲都能听得清楚。
周明泰個子矮,是劉奇蘭的書童,文縐縐的,武藝遜色于李存義。
起初與李存義過招,不是李存義的對手。
找到師父劉奇蘭征詢,劉奇蘭幫周明泰找出了動作中的弱點,讓他在練雞形上下功夫。
周明泰接受了師父的指點,刻苦習練,改走輕靈迅捷的路子,不再剛猛發力。
李存義听不到周明泰習武時的發力聲,就問周明泰是怎麼回事。
周明泰隱藏秘密,回答說︰“再練也趕不上你,不練了。”
李存義听了心中暗喜,有了成就感和滿足感,再習練拳法時就不如以往那麼按時和認真了。
結果到了年終,師兄弟倆再交手,李存義敗給了周明泰,感覺很意外。
師父劉奇蘭點明了其中的原因,李存義方恍然大悟,連連拍打腦袋,說︰“嬉習武藝,藝不從身。”
此後,李存義不論是自己習武,還是教徒弟,都特別認真。
而他和周明泰之間也沒出什麼嫌隙,江湖傳言,大概在1880年左右,尹福、程廷華、李存義、耿繼善、周明泰,劉德寬、張佔魁等七人,在李存義家里結“形意、八卦”兩家之親。
拜為“生死兄弟”,合並了形意、八卦兩門,武林人稱為“七俠結盟”,深州傳人則叫“七俠結義”。
關于此事,姜容樵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出版的《武俠奇人傳》中有過很有意思的描寫,大家有興趣可以自己找來看。
而他後半生的故事,則是從1900年開始的,那一年,他以53歲之齡,毅然投身義和團,成了義和團的“大師兄”。
光緒庚子年的六月十七日,一千七百多名沙俄軍隊攻佔了天津老龍頭火車站。
義和團眾人在李存義帶領下,以刀槍劍戟與洋槍火並,血戰老龍頭。
最終戰果,根據目前資料顯示,共斃敵62名,傷320多名。
至于義和團眾傷亡,不知凡幾,但這62人的殺敵數中,有近三分之一是李存義一人所為,也是此戰,殺出了“單刀李”的大名。
李存義的弟子傅劍秋對此事留有文字記敘︰“庚子之歲,八國入侵,洋兵到處擄掠,奸淫燒殺,民不聊生。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當時有血氣者,號稱義民,組織義和團奮起反抗。
先生當時年五十四歲,即參加該團張德成、劉十九所部,單刀上陣,每戰必先,勇猛殺寇,血透重衣。
尤在天津老龍頭火車站一役,催枯拉朽,洋兵披靡,遺尸盈野,棄曳而竄,時人稱快,譽先生“單刀李”而不名,“單刀李”之稱,實由此始。”
但義和團運動很快被鎮壓,而名聲大噪的“天津單刀李”也被重金懸賞捉拿。
李存義避禍去了山西,借機會拜會了車毅齋、宋世榮,切磋、交流、溝通了南北形意拳的技藝。
為了保證他的安全,車毅齋派了武藝高超的弟子李復禎和李存義同吃、同住、同行。
同時將形意拳十二形完整的傳授給了李存義,因為在劉奇蘭的武學理念當中,十二形無需全學,挑選一二適合自己的大形鑽研即可。
宋世榮也不藏私,內功四經如數傳授,甚至他自己鑽研出來的陰陽把等技術也都教給了李存義。
民國元年,在同盟會的支持下,李存義與葉雲表在津創辦中華武士會。
他參考《五行拳譜》、《連環拳譜》創編了十六路的《拳術教範》,成為了中華武士會的必修教材。
後將中華武士會托付給弟子,孤身任教于上海精武體育會、南洋公學院、震旦大學等地,對推廣形意拳做出了巨大貢獻。
他在主事中華武士會期間,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了一段著名的話︰“形意拳,國術也,國術,保家衛國之術。”
這段話是第一次有人以國術二字稱呼武術,而這句話也給他惹來了無窮的麻煩。
他只說形意拳是國術,于是不斷有人找他挑戰,問他說“你看我這個拳,能不能保家衛國,是不是國術?”
他自知禍從口出,但既然話已出口,也不好再改,于是每有人來挑戰,他都一一應下。
七十余歲高齡依舊與人動手,且始終未嘗一敗。
李存義一生教授門徒數百人,四代著名的尚雲祥、郝恩光、傅劍秋、薛顛、定興三李等,都出自他的門下。
他留下的刀論,是形意門唯一的刀法心得︰刀刃叫天,刀背叫地,刀鍔叫君,刀把叫親,因為刀是張揚的形狀,所以刀鞘叫師,意為接受老師管束,刀頭三寸的地方才叫刀。
武林人使刀一般用天地,大劈大砍了之,但刺死砍傷,古話早有,形意門的刀法便是使用完天地後連續使用刀尖剌。
因此形意門的狹刀,只有刀頭三寸開刃,刀身其它地方一概磨平,以便磕踫別人兵器。
他晚年時還曾又去過山西一次,與師兄弟宋鐵麟等人共同商議出了形意門的輩分,一代為祖,二代為宗不提。
二代之後,從他們自己開始,形意門立下了“華邦惟武尚,社會統強寧”十字輩。
李存義一生對形意門的功績之大,無法用幾句簡單的言語形容。
但他一生對自己的自述,不過是個拳術教練。
奮勇角抵之術,上古有之,古之謀國者,莫不重視拳勇之強族,御敵衛國之用。
昔《管子》雲︰“于子之屬,有拳勇股肱之力,秀出于眾者,有則以告。”
《荀子》說︰“齊人隆技擊。”
《漢書》有“齊憨以技擊強。”
唐代有“拔河之風盛。”此歷史上對拳勇強國之明證也。
余少時家貧,無資入塾攻讀,幫人趕車為生,兼習拳藝。
後在江湖蠰藝,以維生計,走遍齊魯燕晉各地,遍訪名師,執贅從學于河間劉奇蘭先生門下習形意拳,凡九載,蒙師惜授真傳。
蓋劉奇蘭先生乃師祖李老能之高弟也,當時人稱神拳李老能,自此乃覺形意拳長功快,發力整,用法深奧。
夫習拳藝後,對己者十之七八,對人者,僅十之二三。
拳藝之道,深無止境,得其淺者一人敵,得其深者何嘗不可萬人敵也。
習拳固宜虛心謙虛,非多未足以臻報境,能臻報培者,一由于虛心,一由于恆心,沒輒做輒止,安能望其深造耶。
形意拳以靜為本體,動為作用,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是化境練神還虛之境;
明暗二勁是體用兼備,先將周身四肢松淨,神氣內斂,提肛實腹,氣沉丹田,拳式中之剛柔曲直,縱橫捭闔,起落進退之法;
練則為體,較則為用,如余所著之《形意拳真詮》中用法有手打三分腳打七,五行四梢要齊全;
腿上如風響,起落如箭鑽;氣連心意隨時用,硬打硬進無遮攔;
蜇龍未起雷先動,風吹大樹百枝搖;內實精神,外示安閑;
上法先上身,手腳齊到方為真;
內要提,外要齊;起要橫,落要順;氣要催,遇敵好似火燒身;
去意猶如卷地風,追風趕月不放松;都是用法。
又如刀槍,《劍譜》中所言各節,俾後之學者,有所遵循。
余自學形意拳以後,入鏢業謀生,兼授門徒。
于“庚子之役”親率門人參加張德成、劉十九等人所組之義和團,抗拒洋鬼子侵略軍于天津老龍頭火車站。
我們用單刀劍戟殺敵,洋人望風披靡,實仗練形意拳之功和膽壯氣盛勢雄,乃能視敵如芥草也。
事後乃創武士會于津門,授徒以自娛。
至民初又應霍元甲所創立“上海精武體育會”之邀請,為形意拳教練雲爾。
(本章完)
喜歡開局簽到刑警隊請大家收藏︰()開局簽到刑警隊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