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宗師尚雲祥所傳“三大絕藝”
尚派形意拳傳承人張金濤述︰一代宗師尚雲祥繼承郭雲深先生形意門的三大絕技“半步崩拳”、“大桿子”、“丹田氣打”,一直在尚門中秘傳,今恩師劉俊峰先生將此三大絕技公布于眾,揭開其神秘面紗,滿足廣大形意拳愛好者的求知欲。
“半步崩拳”是五行拳之一,它動作簡單、樸實無華,但郭雲深老先生卻以“半步崩拳打遍天下無敵手”而名揚武壇。
武壇巨擘形意大師尚雲祥先生,深得郭雲深老先生真傳,也以“半步崩拳”名冠武林,“半步崩拳”究竟絕在何處?日本武人松田隆智在《中國武術史略》一書中,對尚雲祥老先生所用“半步崩拳”進行了闡述,尚先生和敵方交手時稍微一動,敵方就得倒下,此話已點出了“半步崩拳”之奇。
拳經雲︰崩拳之形似箭。說明它的勁不但直而快,而且是八面螺旋勁,即打中有顧)直出直入、又是足踏中門,趟勁得發。“半步崩拳”在實戰中不管重擊還是輕放都很好用,所以“半步崩拳”之技成為形意拳之特技之一。
單以“半步崩拳”的上步來說,前腳趟進墊步)後腳並不超過前腳故稱半步崩拳),而落于前腳後面,從外形看沒有什麼特別之處。
但是,正因如此才出人意外,更顯出了“半步崩拳”的特技。其實“半步崩拳”是形意拳打破傳統武術所用“弓、馬、撲、虛、歇”為步型的慣例,而形成的“形似夾剪,行如槐蟲”的形意拳特別步法,即後蹬前趟具有腳打踩意勿落空,去意好似卷地風之威力。
“半步崩拳”前腳上步比傳統武術所用任何步法的步距都要遠。雖然是前腳向前趟進,但其步距比傳統武術上步即遠又活的多,況且尚派形意要求門人上步都要練出,後蹬前趟、去意好似卷地風,腳打七手打三,以及“掙崩摘豆角”、“犁稠五趾頂”的威力來。
這些要求不但上步快而遠,而且前腳腿)觸及敵方如鐵犁翻地直中有橫),把敵方拔根拋出的絕技。正因“半步崩拳”前腳向前趟進踩落、後腳跟進,這一特別步法更能體現形意拳特有的絕技,用于技擊肯定比手勁大得多,可惜掌握足打者甚少。
“半步崩拳”其特技絕不是單憑靠下死功夫所能求得的,而是在明白老師的指導下,再下到功夫才行。“半步崩拳”雖是前腳趟進踩落、左右手交替擰轉螺旋打出,但不是單一像拳擊似得“以速度勝人”。
它不但發揮後蹬前趟、腳打七手打三、去意好似卷地風之威力來,而且充分發揮身似弩弓,手是八面螺旋之箭,它以腰為主宰,丹田為動力,以五髒之神,四梢之神,為神威之源泉,兩臂交替螺旋打出,猶如老火車頭兩邊帶動整個列車的傳動臂一樣,來回交替、化、掛、打結合。
拳經雲︰“拳去不空回,空回總不奇”、“火機一發物必落”。說明半步崩拳每打出一拳,就得有一擊必殺的效果,化打結合、三催勁整、丹田發勁、腰勁得發,又是腳踏敵之中門中心線),敵方難避,遇到遮攔,兩手交替,掛打結合,𠯫怬衭雯Z 迦 退嫻蟹街 貧 夠髁恕 br />
為此崩拳用于實戰,較其他無論是重擊還是發放都好用。因此,郭老先生視半步崩拳為絕藝實不為過。要想練有所得,須有名師指點,絕不是靠下死功夫才能求得的。拳經雲︰“武藝雖精竅不真,費盡心機枉勞神”。
這說明技藝和功夫是兩碼事,功夫大不等于技術高,技術在于傳授,功夫在于實練。技藝高才能高人一等,技術高是方法妙,功夫大是有實力,所以如追求形意技術者,必須投明師。
雖然許多習練者,不計寒暑的去鑽研鍛煉“半步崩拳”,但未能練出賢輩們的技術要求來,為何?因你未真明白半步崩拳的訓練方法。
見行于外著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內在丹田氣的培養和運用,以及“五髒之神”、“四梢之神”、意氣勁的運用,未能得其竅要,望習練者明理再下功夫。
尚芝蓉先生听其父說說,欲得“丹田氣打”之絕藝,必須先充實“丹田”之氣,使丹田混元之真氣,並在修煉樁功和大桿子、大槍、三步功夫中,以及練拳發勁和實戰時加以運用和不斷充實的基礎上,使小腹丹田)之真氣充盈如鼓時,再做丹田旋轉、抖彈、崩炸、搖轉、氣卷、翻浪和氣沉丹田等功法。
待內外混元完全協調一氣時,再用拳腳擊打丹田小腹)和胸肋,也可配合步法用小腹撞擊牆壁、木樁、重沙袋等。
待日久功深,你會感到小腹丹田氣丘增大,氣滿如鼓,就像彈性極強的皮球一樣,收放松緊)自如。
此時應用于實戰不但能化解各種來擊,而且能化打合一,將其來擊反彈打出即丹田久練成根本,五行合一顯奇能)。
當年郭雲深老先生三體式一站,任五壯漢各持白蠟桿頂其腹部一齊較力,不但不能使郭老先生移動,反而郭老先生丹田抖發,反而把五壯漢摔出丈外。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尚雲祥先生得郭老先生“三絕藝”真傳,名揚武壇。
一次,尚雲祥先生在北平武術傳習所教拳時,曾有壯漢馬某擅騰空雙跺子腳,且有腳到牆塌之功夫,以壯欺人,看尚先生貌不驚人,多次挑斗,尚先生無奈應戰,也是三體式一站,任馬某隨意踹蹬。
馬某一踹未動,二次騰空飛躍傾力雙踹到尚先生小腹時,尚先生丹田收、放抖發將馬某摔出丈外,撲于地上,踝骨錯位,不能站起。前輩們的丹田奇跡,枚不勝舉,這說明如果沒有明師指導,不懂丹田內功技擊修煉方法和運用方法,是沒法求求得“丹田氣打”技法真功的。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所謂的能抗打的“硬氣功”是不能用于實戰應用的,與形意拳“丹田氣打”是兩碼事。
欲求“丹田氣打”真功,第一,明師“而非名師”指導,第二熟練掌握各種技法能在樁功三體式中的運用,第三樁功不穩,即使穩站不能中心變化的話,也是無法求得“丹田氣打”,和制敵打人的。
大桿子源于古戰場的大槍術,形意傳統大槍都在八尺多長以上。大桿子並不是說越長越好,桿子的長度和重量以適合自己為主,練大桿子有一定基礎後,才能練大槍。
練習大桿子很吃功夫,也有很多技術要求。但是練習大桿子對學習和掌握整勁和爆發勁,是任何器械所不能替代的最好工具,又因練好大桿子不但掌握形意拳整勁和爆發勁,而且能為練習大槍打下牢固的基礎,待大桿子熟練後,再轉練大槍和拳術技藝、就輕松、多了。
為此,練習大桿子和大槍,即增功又增意,對掌握拳術技藝、勁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一直被尚派形意門人所珍惜。
郭雲深老先生大桿子功力、技藝驚人、當年把大桿子插入人之兩腿之間,兩把一叫力,“嗨”的一聲能把人挑起三尺多高,在空中翻滾。大桿子成為郭老先生的三絕之一。威震武林。
尚雲祥先生得郭老先生真傳也以三絕藝)名冠武林,尚芝蓉先生也原汁原味的繼承了其父所傳三絕藝的訓練方法,雖然功夫不能與前輩相比,但能熟練掌握父親所教三絕藝以及各種拳、械、並重的技藝訓練方法,全面系統的繼承了下來,又傳給了他的得意入室弟子。
弟子們現在仍然以大桿子和大槍作為練好形意拳整勁和爆發勁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被尚派門人所珍惜。
內家拳練大桿子方法各有不同,我們不去談討。今就尚芝蓉先生所傳大桿子的主要習練方法闡述如下。尚芝蓉先生常說要想把五行拳之勁練整、練實、做出爆炸勁來,除了掌握陰陽、做到六合外,還必須要配合五行器械和抖大桿子才行,否則是不可能體悟和掌握真正的整勁和爆發勁的。
尚芝蓉先生曾說︰其父和來人較藝時,搭手就讓人雙腳離地飛出去,這與練大桿子有很大關系。練大桿子技術上身後不僅能搭手人飛,還能接手驚炸彈發,也能練出一擊必殺的炸勁來。
尚芝蓉先生說︰抖一年大桿子,比練三年拳上功快。大桿子是槍的基礎,練習大桿子有形于外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內勁的來源與運用,練大桿子不但能應用其外,而且還能練習和培養丹田之氣,丹田發勁等等。
練習大桿子之一,以三體式左前右後為例,雙手持大桿子,前手先定把再活把。先定步再活步;後手右)握住桿柄,兩手距離如三體式鷹捉式。
周身放松,舌頂上齶,齒扣,下頜微收,沉肩墜肘,項自拔,頭自頂,目視大桿前段,兩手大桿先貼于“小腹”及“丹田”,意沉丹田,使丹田圓滿,先使丹田先右旋後左旋。
先逆後順,用丹田內旋催動和拉動腰胯,使丹田之勁慣于大桿前端,可做崩、扣、扎、貫、挑、點、橫、抖等圈桿練習,因大桿子是槍的基礎,槍之千變萬化不出于圈槍。
練習大桿子之二,以左前右後的三體式為例,要領同前。雙手也可借崩外家叫攔)圈槍之勢將前足收回而束身,再借後蹬前趟之扣圈,繼而丹田省氣用抖擻勁將大桿子向前扎出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其它門派練槍稱“攔、拿、扎”,而尚派形意槍稱“崩、扣、扎”)。
要以丹田為動力,以腰為主宰,充分發揮後蹬前趟之威力,要做到桿身一體、一氣呵成,可以從不同方向、不同的角度、不同技藝、要反復練習,直到熟練掌握為主。
練習大桿子之三,以左前右後的三體式為例,要領同前。前後雙手握把,大桿子緊貼胸前作為力點,即臂借身力而力大),以腰為主宰,以丹田為動力,先練原地,後練活步,原地意引丹田,丹田崔拉腰胯,使雙手握大桿子貼身左崩扣扎,上挑下點,前撞、左右橫抖練習。
也可借前足回撤圈桿,即崩桿,使槍身束成一力,後再借後蹬前趟之勁向前,或左右發出丹田內旋、抖腰、展身之抖擻勁。
練習大桿子之四,以左前右後的三體式為例,要領同前。雙手持大桿子不貼身。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這是在熟練掌握前三步之基礎上,練技擊有形有外的最後一步,因丹田勁活,腰勁得發,三催勁整,周身一體,勁整功純,是身借臂力而得發階段。
無論是原地,還是活步,都應把自己所學拳術之技藝通過抖大桿子展示出來。
以五行大桿子、五行大槍為基礎,待其熟練掌握六合大槍後,方可真正認知練好大桿子對學習和掌握形意拳整勁和爆發勁又有多重要。
守住中路,往開里打!
在山區往往見到這樣的場景,一條大江分制二岸的險峰峭壁,一根繩鎖橫江飛渡,有人要過河,拉緊垂索,從江一邊,借著勢能,即重力自由落體,延著橫江索一路蕩向對岸。
這玩意叫 索,過江的人要有膽量,勢能不夠,垂索吊不緊,很有可能中途出現死掛點,蕩在河中央,進退不得。
如果把人的二胯比作二岸的山峰,襠下就是萬丈大河,垂索即中軸,橫索即縴制中軸的左右之盤,人從此岸靠勢能蕩向彼岸的過程即中軸運動方式。
這個比喻盡管不十分貼切,我實在找不到更好地,但我們至少可以看出以下幾點︰第一,中軸是垂緊的,越緊越有勢,故人在出發一瞬間有向下蕩力的動作,為的是提高勢能的加速度;
第二橫江索必須繃緊,松了垂索,即中定無以為定,第三,中軸的移動並非簡單的平移,而是由高向低,由低向高的運動,俗稱逢轉必沉,以開代轉。而且中軸的運動特性是蕩!
所以,太極拳運動其實質就是以中軸為核心,四肢百骸為繃緊橫索的勢能運動,即守往中路,往開里打拳。
我們先說這根中軸。她是一根下巴垂向腳跟的無形線,當你打拳時確切感知這根線的存在,而且無處不在,動靜都在,招招都在,無時無刻,象 索的垂索一樣,從一個點蕩向另一個點,這是何等的難啊!
難得是中軸的產生並非靠意識想象出來的。外界有人說百會到會陰連線就是太極的中定線,故人要直,靠放松了想就有, 話了。
中軸靠四肢百骸的松開、抽緊、向心歸集而成的一個確實存在的中心軸。好比雜技演員頂缸,無論頭與缸哪個點接觸,缸的垂軸對于雜技頂缸人來說一目了然,確實存在,這完全有別于虛擬的太極所謂的中定勁,是真實存在,而且要刻意守往的。
最後要忘了她,只想著我渡江而去也!
我們回到幾百年前的一個場景。吳全佑依依不舍地送恩師楊露禪歸里,長亭更短亭,夕陽西不,師說不能再送了,回吧!全佑請師臨別贈言。
楊師只說了八個字︰守住中路,往開里打。可見全佑當時的拳藝當處在關鍵的中軸形成階段,露 師一語點破夢中人,此八字何值千斤?
全佑的拳架守中是一流的,往開里打似乎在其後人身上略顯拘束,我是胡言亂語,不當真的。
楊露禪給吳全佑的這八字臨別贈言太重要了,揭示了太極拳的本質特征,也是太極的最後一層窗糊紙。
這八字決充滿了辨證的相生相克的陰陽相濟關系,也包涵了實踐論的體悟哲學,不到火候,點了白點,火候一到,一語醒人,水火相濟,方能登堂入室,探索太極的秘密。
這里有二層意思。往開里打,即放開或松開手腳往四下里蕩或貼出去,也即人的陽面往外往開里朝外發散,包括命門和脖子也要往後貼靠。
換而言之,陰面極力彭漲充氣。第二層意思守中。往開里打不是說陽面往四下里無邊無際的不規則發散,它受制于中、中定軸!
而中軸是一根無形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