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唐仙

第三二四章 儒家修行體系

類別︰武俠修真 作者︰酥酥麻麻 本章︰第三二四章 儒家修行體系

    儒家早有設立修行層次的想法,讓人間的儒家門人獲得超凡之力,與釋道分庭抗禮,但是釋道屢屢干擾破壞,多次不了了之,如今儒家終于要有自己的體系了,很多人的目中熱淚盈眶!

    畢竟世間之爭,不完全是利益之爭,還有道統的爭奪!

    儒家設修行體系,爭的就是道統,光讀書,讀不出體系,一名名文人士子,生前再是博學多才,也只是散兵游勇,成不了氣候,但有了體系,則不同。

    世人常把儒釋道三教並立,實則儒家名不符實,只有文章,沒有體系,也沒有道統,體系是道統的細化,也是道統的保證。

    “合該我儒家大興啊!”

    “為道統,吾再死一次,亦不敢辭!”

    劉宋大儒範曄更是捶胸頓足,伏地痛哭!

    一時之間,眾賢受其感染,殿內滿是哽咽。

    “唉”

    諸葛亮與張良均是以袖遮面,暗暗嘆了口氣。

    說實話,儒家能立體系,建道統,還是托了大劫的福,佛道兩門對渡劫沒有太大的信心,畢竟百萬年前,初代人皇蓋壓天下,也只能封印劫數,不能徹底消彌,今人皇轉世回歸,就算擁有前世的威能又能怎樣?

    憑什麼前世做不到,今世就能做到?

    大家都明白一個道理,劫數來的越遲,爆發的威力就越大。

    這讓儒家站在了道德的制高點上,因佛道兩門不敢保證僅憑自己的力量安然渡劫,此時儒家參與進來,就有了名份大義,如果再敢刁難,就是大是大非的問題,怕是天道都不容。

    “帝君,體系如何立?”

    董仲舒問道。

    文昌帝君道︰“儒門修煉,有七個層次,知,止,靜,定,安,慮,得,知止而後能靜,靜然後能定,定然後能安,知安方能思慮,然後有得。

    簡而言之,知乃反照自性,此階段,須大量讀聖賢書,相當于人間童生,凡有童生功名者,反照之法另授。

    止以知為本,剔除雜念,反照內心,連綿去止,此為秀才,亦另授法。

    靜者,水停以鑒,火靜而朗,其靜也,日減其所有,而損其所成,能靜,即為舉人,授入定之法。

    此定,與佛門入定異曲同工,諸行和合,以心合法,離邪亂,去內心妄念。

    子曰︰我欲仁,斯仁至矣,此言已窺得天心之秘,致中和,天地可歸位。

    定境對應貢士,有三層定法,視功名而授,三甲傳第一層,二甲傳第二層,一甲傳第三層,雖層次有別,實殊途同歸,皆可入安途。

    安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人,人無其人,不求而心自安。

    易有雲︰“艮其背不見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視而不見,听如不聞,曰安!

    此境極難,得安者,可冠號為儒。

    得安而後慮,慮者,謀思也,靜之極而後動,一陽復生,旨為變,此境無法過多解釋,懂了就是懂了,我等諸人中,唯諸聖得悟,故得慮者,可稱聖。

    至于最後一境得,何為得,如何得,得為何物,說來慚愧,尚未有人明悟,若有悟者,即可稱覺,位于聖人之上!”

    殿內一片靜默,文昌帝君公布的修行體系,深合儒家風格,在場諸賢皆飽讀詩書,理解起來不難。

    不片刻,鄭玄問道︰“體系既已明了,儒門中人如何得神通?”

    孟子道︰“神通由心生,由文氣而生,由儒家六藝中來,凡有功名者,可往文英殿參拜帝君,授法靜修,七個層次,漸次而進,凡宵小、邪祟,皆可鎮殺!”

    鄭玄又問道︰“可得長生否?”

    鄭玄所問的長生,並不是真的長生,而是如修士那樣壽元大增,其實儒家最大的問題是修心不煉體,哪怕修出神通,身體也依然虛弱,充其量只能達到人間武夫的層次。

    孟子搖了搖頭︰“不可!”

    “可與釋道斗法否?”

    鄭玄繼續問。

    孟子道︰“除非真正不沾因果之輩,皆可斗之!”

    “善!”

    殿內儒家諸賢都听明白了,皆道了聲善。

    從表面上看,儒家修士不能長生,令人遺憾,但大劫還有十八年,連陽神都不敢保證自己能在劫數中活下來,何況諸多只有幾百年壽數的中小修士?

    故而在劫數面前,壽元沒有意義。

    如把天道視為君王,儒釋道、諸子百家及魔道奼女各流派都是文武大臣,劫數過後,必論功行賞,儒家相對于釋道兩門,人口基數大,佔據朝堂,擁有大義名份,挺身而出,義不容辭,也必然犧牲最大。

    而功勞與犧牲對應,儒家付出了重大犧牲,必然獲取潑天奇功,或許天道都會有所改變,冥府中的儒家諸賢,也可能獲得飛升成仙的機緣。

    當然,前提是挺過劫數,挺不過去,大家一起玩完,無所謂功勞。

    “明日正式通告天下!”

    文君帝君揮了揮手。

    “臣等告退!”

    諸賢帶著振奮之色,施禮離去。

    法賢祠!

    “稟商君”

    李斯難掩慌亂,把文英殿之事如實匯報。

    “什麼?”

    法家諸賢炸開了鍋。

    法家雖脫胎于儒家,但在治國理念及入世態度方面,兩者越走越遠,終至分道揚鑣,所謂異端比異教徒更可恨,儒法之間的互相敵視,要遠遠大于外部的佛道二門。

    人間大儒,最為痛恨的,便是法家,法家也是如此,恨不能分分鐘取儒家而代之。

    儒家即將公然在人間傳法,倘若文人士子獲得了神通,首先要打壓的,不是佛道二門,而是作為異端的法家,法家哪里能坐的住?

    “唉,想我法家,也曾輝煌過,卻淪落至此,拿什麼去和儒家斗啊!”

    李俚痛心疾首。

    申不害哼道︰“好一個儒家,滿嘴仁義道德,天下蒼生,卻是以人間萬千士子的性命去成全他們得道飛升,若論起虛偽,世間無出儒家其右,可惜世人深受毒害,嗚呼,嗟吁!”

    “該死,都怨那豎子,若非他處處與法家做對,我等安能如此?”

    “此子合該寸磔臠割,挫骨揚灰!”

    殿內一片混亂,漸漸地,法家諸賢又把恨意轉到了蕭業頭上。

    “諸位!”

    吳起厲喝!

    祠內安靜下來。

    衛鞅這才道︰“抱怨于事無補,那豎子不死,我等暫時也奈何不得他,當務之急,還是要拿出個對策,諸位都說說看。”

    “我我”

    韓非舉手。

    “這”

    諸賢眉頭微皺,听韓非發言,不吝于一場對精神和耐心的摧殘,但韓非確實有才學,每有提議,都能中的。

    李斯道︰“韓非,你寫下來!”

    有僮僕奉上紙筆。

    韓非也知自己的長處在手不在口,坐下書寫。

    不片刻,把一篇寫滿漂亮小篆的文章呈給衛鞅。

    主旨有兩條。

    其一,再窮再苦,也要擠出些法力分潤給下界的法家門徒,使之至少能自保,不至于斷掉法家的香火傳承。

    其二,儒門大興,必清流勢大,對太後不利,可擇機向太後表達法家願助其稱帝的意思,換取太後廢除有關法家的法禁。

    “好,諸位都看看!”

    衛鞅連連點頭,將文章傳示下去。

    諸賢紛紛認可。

    李斯拱手道︰“此事便由我去辦,請商君與諸位靜候佳音!”

    隨即匆匆而去。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武唐仙》,方便以後閱讀武唐仙第三二四章 儒家修行體系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武唐仙第三二四章 儒家修行體系並對武唐仙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