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成為了大統領之後,斯維因就已經篤定的將目光放在了南部,放在了龐大的恕瑞瑪上。
收縮是為了更好的舒張,斯維因從來都不是什麼鴿派,在烏澤里斯的失敗甚至不會讓他心生沮喪,對這位帝國統領來說,那更像是一場鋪墊,一場誘敵。
沒錯,斯維因早就洞察了澤拉斯麾下軍隊的特點,身為大統領,斯維因比誰都清楚後勤對于軍隊的影響——他十分篤定,澤拉斯這種勢力是不能停下腳步的。
要麼繼續擴張,要麼迅速敗亡。
正是認清了這一點,斯維因才會老老實實的忍耐著流言蜚語,在泰利什尼修建碉堡,他要的就是澤拉斯一頭撞死在這片連綿的碉堡上,然後自己趁著對方大軍崩潰之際,干脆的倒卷而出,拿下對方的所有地盤!
不能慢,因為慢了很有可能被漁翁得利。
然而,一直被斯維因視作“漁翁”的阿茲爾,現在卻突然的穿越了大塞沙漠、出現在了阿卡拉山脈東麓,這無疑讓斯維因喜出望外——這一刻,他甚至產生了“干脆現在動手,一戰擒雙王”的念頭。
不過,冷靜下來之後,斯維因決定還是穩妥一點的好。
既然漁翁已經親自挽起褲腿進了魚塘,還眼見著和魚打起來了……
那自己何不抽身上岸,去做一個坐收其利的漁夫呢?
這樣想著,斯維因開始充分發揮起了自己的演技。
首先,大統領先是阿茲爾的使者,並帶有炫耀性的請他們參觀了自己主持修建的堡壘——“別想著拿下泰利什尼,我準備充分,凜然不懼”。
畢竟在阿茲爾全軍穿越了大塞沙漠、依托著阿卡拉山脈東麓駐扎的情況下,他們才是直接和泰利什尼接觸的勢力,所以這種炫耀倒是十分正常。
然而,斯維因這種非常正常的炫耀,落在了阿茲爾的眼里之後,卻意味著“露怯”,畢竟如果真的有力量能夠攻擊,諾克薩斯人怎麼可能防御嘛!
為了這次戰爭,阿茲爾也了解了很多關于斯維因的信息,而考慮到這家伙在烏澤里斯的失敗,以及在艾歐尼亞的失敗,再加上對內鎮壓的干淨利落,阿茲爾發自內心的認同了斯維因在諾克薩斯國內流傳出來的“內戰內行、外戰外行”的綽號。
外戰能力不足,所以采取守勢,這對阿茲爾來說無疑是一個非常好的消息,畢竟他現在最擔心的,就是斯維因和澤拉斯對自己前後夾擊。
于是,阿茲爾的使者和斯維因簽訂了一份共同對付澤拉斯的協議,其中甚至大方的表示“戰後願意將烏澤里斯作為雙方交流的友好城市”這種模稜兩可卻讓人浮想聯翩的話。
而拿到了協議的阿茲爾雖說不至于完全信任斯維因,但多少也算是松了口氣,畢竟斯維因在協議上承諾,不會靠近交戰區域百里之內,他暫時不需要擔心被兩面包夾。
只可惜這位沙漠皇帝並不知道,斯維因的那個殺傷性很大的綽號是他自己親口編排的——為了勝利,斯維因從不在意個人榮辱。
……………………
而另一邊,先抵達了泰利什尼的澤拉斯使者也很快簽訂了一份類似的合作協議,相較于口頭上依舊模稜兩可的阿茲爾,澤拉斯看起來就大方了很多,為了說動斯維因和自己兩面夾擊阿茲爾,他甚至願意讓出納施拉美!
可惜,斯維因似乎對這種說法一點都不相信,大統領咬定了之前澤拉斯不宣而戰這一點,認為對方的信用是完全破產的,一些許諾都是空頭支票。
想要讓我動兵幫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