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棟梁

第十三章 困境(續)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米糕羊 本章︰第十三章 困境(續)

    鄱陽,某私第後院,李笠借助各種工具,模擬銅鏡制作的流程,向杜氏分析銅鏡的制作成本,並介紹自己的改進意見。

    關于降低成本的意見。

    這是李笠花了數月琢磨出來的成果,為此還做了不少試驗。

    對此,杜氏不以為然︰這制鏡的工藝,是她娘家祖傳的,而且其他店家也是如此制鏡,李笠憑什麼說能夠降低成本?

    “杜東主莫非覺得我在糊弄人?”李笠看出杜氏的心思,杜氏趕緊掩飾︰“不,我只是想不明白,自古以來,制鏡的工藝就只如此,還能怎麼改進?”

    “所以說,各家鏡店陷入了‘吃不飽,餓不死’的困境。”

    李笠說完,繼續講解。

    這個時代銅鏡的制作,是為範鑄法,李笠仔細了解過後,覺得不算復雜。

    第一步是制模、制範,先在陶車(轉盤)上制作鏡體的形狀,陰干後在泥質鏡體上設計紋飾,加工制作成鏡模。

    然後在鏡模上夯制泥範,泥範分為上下兩半,合在一起時,內部空腔就是鏡子的形狀。

    第二步是泥範的焙燒。

    泥範經過一段時間的自然陰干,可入窯進行焙燒,經過特定溫度及時長的焙燒後,泥範燒結成為陶範,放置在較干燥的地方自然冷卻。

    待陶範徹底放涼後,就可以合範準備澆鑄。

    第三步是鏡料熔化和澆鑄。

    把一定比例的銅和錫熔化後,直接澆入陶範之中,一次成型。

    第四步是精加工。

    陶範冷卻後,可取出成型的銅鏡,但這只是毛坯,需要磨削及平整鏡面,使其具備映照能力。

    又要進行紋路的精修,使其變得精致。

    其中涉及的成本,一是鏡料,鏡料以銅為主,但錫的成本佔大頭,因為錫很貴,比銅貴多了。

    二是焙燒泥範、熔化鏡料所需的燃料,即木材或木炭;三是制範。

    其中,制範的成本最高。

    確定銅鏡質量好壞的關鍵是陶範,陶範做得好,澆鑄出來的銅鏡,其正面平整、背面花紋精美,後續加工方便,成品的賣相才好。

    背面無花紋的銅鏡稱為“素鏡”,各地售價大概是一千到兩千文之間波動,若有花紋(主要是陽紋),售價至少比同樣尺寸的素鏡貴數百文。

    花紋越復雜,售價就越高,原因就是花紋越復雜,制作銅鏡陶範的成本會越高。

    而陶範的使用壽命不長,有時澆鑄過一兩次後就會報廢,得重新制作。

    只有用料上好的泥範,才能燒出上好的陶範,這樣的陶範才能澆鑄出沒有氣泡、紋路細膩的銅鏡。

    所以,銅鏡的制作成本之中,制範的成本佔比很大,而且這是工藝特點,根本就無法有效改進。

    由此,各地鏡店的銅鏡,其實成本上沒有太大差別,而鏡料基本都是銅錫‘合金’,鏡面的光亮度也沒有明顯差別。

    加上尋常百姓買不起銅鏡,于是銷售市場的‘容量’不是很大,以鄱陽城為例,許多鏡店都是世代傳下來的老店,靠口碑吸引顧客,基本上沒有‘新人’進入這個行業。

    杜氏經營的鏡店,完全是靠杜氏娘家的口碑打開局面,因為杜家幾代一直都以制鏡聞名。

    杜氏制鏡,鏡料配方的秘密其實不復雜,那就是銅將近七成五、錫二成五,以及鉛些許,也就是含錫量為25%的銅錫合金。

    銅鏡制作要加錫,才能保持研磨、‘開鏡’後鏡面光亮,這是如今的業內常識,各家的區別,無非是錫的含量有多有少。

    李笠這幾個月來,仔細比對過其他幾家的銅鏡,從光亮度來說,沒有明顯差別,那就意味著,別家鏡料的錫比例,其實都差不多。

    錫少了,銅鏡的光亮度就降低,錫多了,銅鏡就變脆。

    所以錫的含量大多在二到三成,既能保證鏡面光亮能夠持久,也能確保銅鏡不那麼脆,但銅鏡依舊容易摔爛。

    這是常識,杜氏特地向李笠強調這點。

    所以,經過千年的發展,銅鏡用料確定為銅和錫,錫的比例,就穩定在二成到三成之間,沒有人可以創新。

    “錫很貴,比銅貴,我也試過改用其他物料取代錫,譬如用鉛,可是做出來的銅鏡雖然不容易摔壞,但鏡面光亮保持不久,需要經常擦拭,且很麻煩。”

    “是麼?”李笠拿起一枚銅鏡,仔細端詳著,“那,杜東主可知道,這是為何?”

    杜氏搖搖頭︰“不知,誰都不知道。”

    李笠聞言把手一松,手中銅鏡跌落地面,‘啪’的一聲,裂成兩半,化為破鏡。

    那年,隋軍渡江,攻入陳國國都建康,持續了數百年的南北朝結束,天下,終于統一了。

    那天,陳國駙馬徐德言砸破一枚銅鏡,自己拿一半,嬌妻樂昌公主陳氏拿一半,夫婦倆含淚約定,將來如果有緣,便要以破鏡為相認的信物。

    陳國君臣及宗室、公主們,被隋軍帶往長安接受處置,按照慣例,亡國公主們是最優質的戰利品,分發給功臣。

    于是,漂亮的樂昌公主陳氏,成了隋國重臣楊素的寵妾。

    雖得新主百般寵愛,但陳氏忘不了徐德言,將那一半殘鏡交給僕人,讓僕人到長安市集售賣。

    潦倒的徐德言也在長安,看到了那枚殘鏡,掏出自己手中另一半殘鏡,合二為一。

    楊素得知此事,便成全了這對苦命的夫婦,讓陳氏回到徐德言身邊,並贈送錢財,小兩口隨後返回煙雨江南。

    此即為“破鏡重圓”的故事。

    千年後,有學者對這個故事的真實性表示懷疑,于是拿來自己收藏的古鏡,往地上一砸,卻砸不爛。

    所以,“破鏡重圓”故事果然是假的麼?

    並不是,因為這個學者用來試驗的銅鏡,為唐以後的銅鏡,徐德言夫婦用的銅鏡,是唐以前的銅鏡。

    銅鏡有上千年歷史,卻以唐中晚期為界,有著不同的材質︰漢唐銅鏡,材質為銅錫合金,唐之後的銅鏡,材質為銅鉛合金。

    銅錫合金所作銅鏡,質地堅硬,鏡面光亮度可以長期保持,卻很脆,容易摔碎,價格貴。

    銅鉛合金所作銅鏡,質地較軟,鏡面光亮度較難長期保持,卻很韌,不容易摔碎,價格相對便宜。

    于是,唐中晚期之後,一個廣泛存在于各地的職業誕生了︰磨鏡人。

    漢唐銅鏡,制作完成後研磨、開光,鏡面光亮,可以用很久,當鏡面開始變模糊時,只需要拿一個皮子,沾上些許鏡藥,把鏡面輕輕擦拭,就會光亮如新。

    這種活做起來很簡單,自己就能動手,不需要請人來做,當然,也有部分手藝人走街串戶,為人磨鏡。

    因為日常使用中的各種意外,會讓鏡面受到物理損傷,譬如出現劃痕,就需要用工具磨平鏡面,所以這個時代也有磨鏡人,卻不是普遍存在的職業。

    唐之後的銅鏡,制作完成後研磨、開光,鏡面光亮相對漢唐銅鏡無法持久,很容易變模糊,但處理起來很麻煩。

    需要專用工具,譬如極其平整的另一個平面來“磨”,小心、仔細地把鏡面磨平,然後才能上鏡藥擦拭,讓光亮重回。

    這種活需要專業人士來做,所以,才廣泛出現了“磨鏡人”這個職業。

    以唐中晚期為界限,銅鏡的狀態出現了變化,原因在于鏡料材質變化,在于銅錫合金與銅鉛合金的不同特性,以及價格。

    銅錫所制銅鏡貴,銅鉛所制銅鏡相對便宜,所以自北宋時起,銅鏡的普及率增加,磨鏡的需求也增加,所以催生了磨鏡這個行業。

    李笠不是什麼制鏡專家,這些知識,是後世他听一個收藏古鏡的收藏家談起的,所以記在心中。

    但他無法向杜氏講解,畢竟“破鏡重圓”的典故是發生在數十年後,當然,前提是那時還有隋國和陳國。

    杜氏看著李笠就這麼摔壞一枚銅鏡,不吭聲,想听听李笠接下來要說什麼。

    李笠看著這枚破鏡,對杜氏說︰“鏡料及工藝千年不變,業內所有人根本就無法突破技術瓶頸,相互間的競爭,不過是困境中的苦苦掙扎罷了。”

    杜氏聞言覺得可笑,她覺得李笠一個門外漢,怎麼就大言不慚的嘲笑起制鏡這門手藝來。

    她問︰“既如此,你說怎辦?”

    “好辦,過幾日,杜東主的店就能有新品上市了。”李笠胸有成竹的說,“我這幾個月沒白過,已經制作了許多銅鏡,好與不好,銷量說話!”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亂世棟梁》,方便以後閱讀亂世棟梁第十三章 困境(續)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亂世棟梁第十三章 困境(續)並對亂世棟梁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