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劉宏想越級提拔華雄的意圖,沒有得償如願。
朝中百官,有人拿出了犯顏直諫的勇氣,以朝廷舊制及法度各種諫言。
對于這些諫言,天子自然是直接嗤之以鼻。
他要是每次都能听得進諫言的話,就沒有宦官張讓、趙忠等中常侍無軍功也能封侯的事情發生了。
不過呢,有些人用曲線救國的方式,卻是成功了。
三度被拜為司徒都因天災人禍被免,現官職為後將軍的袁隗,就是讓天子改變了心意的人。
出身于汝南袁氏四世三公的門第,袁隗算是代表著士人們的態度。
他的諫言,天子劉宏肯定要細細斟酌一番。
而且他的言辭很溫和,以處處為天子著想的姿態,讓天子覺得很有道理。
其一,袁隗點出了“不患寡患不均”危機。
如今朝廷各處叛亂不斷,各級將佐的平叛之功也積累了不少。這些人的封賞,都是嚴格按照朝廷升遷法度來的。
而越級升遷了華雄,勢必也會引起其他將佐生出怨念來。
正值朝廷將要討伐西涼叛軍之際,不能因此讓軍中將士滋生不滿情緒,而影響了戰局。
其二,則是站在了華雄的角度出發。
先是順著天子的心意,說什麼華雄乃忠貞報國之士,備受恩寵也是情理之中。
然後就是話鋒一轉,說華雄出身微末,有為官資歷太淺,如果天子若是屢次恩寵太過的話,反而不利于華雄的聲譽。
比如,會導致天下人覺得他是個“幸進之臣”。
與其如此,還不如讓等此次討伐叛軍之後,華雄再立下功勛,就可以錄前後功勞議越級升遷之事。到時候,人們也會覺得華雄當此殊榮,乃名至實歸。
袁隗話語落下後,袞袞諸公便復議景從。
而天子劉宏听完了,也覺得很有道理。
又看朝中百官都群議紛紛,無一人有贊同之意,索性就順勢允了。
當然了,天子連“朕之虎臣”這種引為股肱的恩寵言辭,都給扔出來了,朝中百官還是要對天下共主的情緒兼顧一二。
是故,華雄被賜爵為關內侯後,就轉任為武都郡羌道縣長。
從富庶的西縣試守,轉為主蠻夷的羌道縣長,看上去好像是左遷貶職了。
不過再加上另外一個官職,就不一樣了。
朝廷免去了華雄之前的別部司馬,改任為護羌司馬!
這個綬官,很不一樣。
一方面,是夏育曾經擔任過,身為弟子的華雄再度擔任,自然會成為一樁美談。
另一方面,則是如今的大漢朝,在夏育之前辭去護羌校尉之後,沒有任命再度任命。
也就是說,華雄是沒有上官的!
以護羌司馬的官職,實際上領著護羌校尉權柄。
這是天子劉宏的一言決之。
並規定護羌營的兵卒,需要華雄自己在西涼各郡征招,滿員為一千步騎。
袞袞諸公對此很無語。
規定兵力滿員?
有意義嗎?
華雄的實際兵力,何止一千將士!
被封為“歸義羌長”的華車和元棘亓這兩個酋帥,都與華雄並肩作戰、生死與共過。他們兩人麾下族人,就不止一千控弦之士!
因而,朝中百官能爭取到的制約手段,是護羌營成軍後第一年的軍糧,由漢中郡提供,以後就得從羌道中自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