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西縣尚存後,袞袞諸公也頗為歡欣。
不是為華雄沒死開心,而是覺得,有西縣這顆背後的釘子存在,或多或少能為朝廷牽制西涼叛軍的兵力。
甚至個別深諳兵事的公卿,還提出了,讓西縣及武都郡組建一支兵馬作為偏師。
在朝廷平叛大軍從關中出發的時候,策應襲後。
想法是挺好的,就是有些不太實現。
因為以武都郡的出產,支撐守戎郡兵已經艱難,哪還能再供應得起一支征伐兵馬的消耗。
想讓和武都挨著的漢中郡,支出一些糧秣倒是可以。
雖然說近些年,有巴巫張修挾巴中 夷之民作亂騷擾漢中,影響了民生。但以漢中盆地的豐饒,糧秣還是積攢了些的。
不過呢,這個建議,也受到了不少公卿的否決。
他們覺得,與其動用漢中糧秣去供應武都招兵買馬,還不如直接供應于關中的討伐大軍。
畢竟武都郡和西縣一帶的崎嶇地形就決定了,無論行軍和糧秣運送都很艱難。
雙方各執一詞,議論不休。
天子劉宏沒有表態,直接將眼光投向了九卿列班更後面的一人,問道,“閻忠閻敬修,是何許人也?”
那人是是掌議論的光祿大夫趙融。
字稚長,也是涼州漢陽郡人。
【注︰趙融後來任漢靈帝西園八校尉之一,助軍校尉,入曹魏陣營後任蕩寇將軍】
他雖然入朝為官多年,但對涼州大名士閻忠頗為熟悉。
听到天子所問,不敢怠慢,直接將閻忠之前任職冀州信都令、以及皇甫嵩平黃巾賊的隨軍幕僚等簡要說了一遍。
最後還加了一句︰“閻敬修之才干,堪稱涼州之杰也。然臣不知,其為何在廣宗之戰後,棄官歸鄉里隱居。”
恩,閻忠勸說皇甫嵩南面稱制謀反的事情,朝中百官是不知道的。
而且皇甫嵩被免去了左車騎將軍之職,此刻並沒有在朝議中。
不過呢,朝中百官不知道,卻不妨礙自行猜測。
他們的眼楮,在趙融的話語剛落下時,都不約而同的落在了,中常侍張讓和趙忠兩人身上。
好嘛,這是常規操作。
有道是︰小人幸,賢良遠。
張讓和趙忠兩人,禍亂朝政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
之前隨征黃巾的傅燮,本來就應該以功封侯,結果因為不迎合宦官就被阻止了;閻忠在戰後棄官歸隱,說不定就是這方面的關系。
比如說被張讓等官宦索賄,不願屈從,一怒之下就棄了官職歸去。
天子劉宏聞言,臉色一頓。
他也隱隱猜到了一些,但扶植宦官分士人權柄,一直都是他這個天子的御下手段。
而且如今朝中士大夫和官宦相互詬病,已經是常態。此時此刻,他不想听這種別有用心的攻訐之言。
是故,他直接一揮手,就將此事揭過了篇。
先是錄閻忠隨皇甫嵩征黃巾的勤勉,賜爵關內侯。
再以身在鄉野依然心系朝廷,助華雄守西縣有功為由,詔令他代替華雄為西縣縣令。
連華車和元棘亓兩人,授予“歸義羌長”的名號,也順勢定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