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越本來以為文彬只請了自己一個人,到了武安郡王府上才發現,在臨安的主戰派大佬仿佛越好了一般,一個個接踵而來,好不熱鬧。
王府里的清涼廳中,李越看看在坐諸人,武安郡王文彬,右相張琦,國子監祭酒朱孔陽,都是主戰派的核心大佬。
自己真是個小的不能再小的小字輩的,不過張琦的身旁坐著一個與自己年紀相仿,面相清正的小伙子。
張琦看到李越好奇的目光,便介紹道︰“這是忠王之孫,朝奉郎劉曦。”
“原來是名門之後,失敬!失敬!”李越抱拳一禮,他現在已經把大梁朝的歷史了解到了八九不離十的地步。
信王就是南梁中興三將中的劉介,興國二十二年受封信安郡王,三十年病逝,追封忠王。子劉挺接替其鎮撫四川,劉曦正是劉挺長子。
劉曦拱手還禮道︰“朝請郎學富五車,更有經天緯地之才,在下慕名已久,今日能得一見,劉某三生有幸!”
劉曦有些肉麻的奉承話听得李越有些飄飄然,他樂呵呵的回道︰“劉兄過譽了!”
“我大梁後繼有人,中原恢復有望,社稷中興有望啊!”
張琦這話等于是把李越和劉曦都夸贊了,皆大歡喜,眾人繼續閑聊。
桌上的酒都是陳年佳釀,菜都是精品美食。但顯然眾人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草草吃了幾口,話題就轉移到當今的朝局上。
張琦最先開口道︰“諸位,當今聖上恢復之志甚銳,正是我輩大有作為之時。依老夫之見,可以重設江淮,京湖和四川三處都督府。”
定難之變後,大梁朝廷南遷,與北幽的戰線主要就是張琦剛才說的這個三處。當年劉介守成都,宗鵬守襄陽,文彬守揚州,興國十一年,三路大軍齊出,打得幽國四太子齊格斡出連連敗北。只可惜當時的皇帝朱高炎一心求和,使興國北伐功虧一簣
興國議和後,朝廷調三大將入朝,文彬,劉介任樞密使,宗鵬任樞密副使;並撤銷了三大都督府,三將麾下精銳皆被調入臨安,編為守衛行都的護聖五軍。隸屬于御前行營司。
明眼人都能看出來,這是朱高炎玩起了梁太祖時那套重文輕武,強干弱枝的手段。對三大將明升其位,暗奪其權。由軍人朱雄建立的這個朝廷天生的不信任武將,對武將的猜忌已經深入大梁朝的基因,無法改變。
三都督府的撤銷,既標是南梁將兵權收回朝廷,也標志著這個偏安東南的小朝廷開始將政策重心由先前的恢復中原轉向保守東南半壁。
張琦此時提出重設三大都督府,也就意味著南梁對北幽綏靖政策的時代終結了。
張琦一劃出基調,劉曦立即道︰“張相所言極為有理,如欲北伐中原,重設三大都督府勢在必行。襄陽現由原宗鵬將軍舊將楊拱鎮守,有他都督荊湖南北兩路和京西南路不成問題。只是這四川幾路,晚輩以為還是由武安郡王坐鎮最為合適。”
有背景還就是好啊!李越心中不禁感嘆道。劉曦不過是一個六品朝奉郎,就敢對朝廷封疆大吏的任免說三道四。如果他不是劉介之孫,恐怕早被這群老家伙批個體無完膚。
不過李越還是有些好奇,劉挺此時擔任成都府路的鎮撫使,劉家世鎮蜀中,劉挺的資歷和威望也夠擔任四川都督。這家伙居然沒有推薦自己的父親。
更何況淮南東西兩路都是文彬的舊部,讓武安郡王去都督江淮不是更合適嗎?劉曦怎麼建議文彬去四川?
這不符合常理,世事反常必有妖。
“那這江淮都督自然是非張相莫屬了!”
文彬真不愧是老江湖,輕描淡寫的一句就讓李越心中豁然明了。三大都督府雖說是平級,但是江淮都督府離行都臨安最近,所以事實上地位略高于其他兩府。江淮都督極有可能是將來北伐的總指揮。
文彬一旦去了四川,那江淮都督必然是張琦了。只是劉曦為什麼會幫張琦?莫非張琦和劉家有什麼交易?看來這南梁朝廷中的主戰派並非鐵板一塊,而且暗流涌動。
“朝請郎既然來了,為何一言不發?”
劉曦突然發問,打斷了正在沉思中的李越。他這一問讓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到了李越身上。
李越笑了笑說道︰“下官之前只是一個小小的護聖軍旗頭,承蒙陛下錯愛,封為朝請郎不久。對于設置三大都督府這樣的大事不敢妄加評論,不過……”
“朝請郎但請直言!”
李越平靜的說道︰“興國年間,下官若不是被宗將軍收留進孤忠營,恐怕現在早已成為了孤魂野鬼,只恨宗將軍遭奸臣陷害,含冤而死。我卻無力為他討回公道。”
李越說完,眾人望向他的目光頓時大盛,灼灼如火。
只此寥寥數語,李越便確立了自己在主戰派中的牢固地位。
朱孔陽拍案而起,大聲說道︰“不錯!必須為宗將軍平反!此事耽擱不得!”
眾人對此齊聲應和,文彬滿意的對李越點頭一笑,舉起酒杯道︰“來!老朽敬賢佷一杯!”
雖然這不是文彬第一次稱李越賢佷,但在這種場合毫不避嫌的如此稱呼李越,所傳遞出來的信息已經十分明顯,他已經將李越視為主戰派的重要接班人。
這緣于文彬對李越政治眼光和才能的高度認可。之前張琦所提設立三大都督府,劉曦所論三大都督的人選亦是重要。但要想北伐成功,最重要的並不是佔據幾個重要官位或者是掌握兵權,而是要將對北幽妥協求和的理念清理出朝堂。
宗鵬是興國北伐最亮的一顆將星,現在主戰派得勢,為宗鵬一案平反的重要性不容置疑!這既是給宗鵬正名,也是給北伐正名,更是給主戰派正名!
如果宗鵬冤案不能得到昭雪,那主戰派所期望的北伐便失去了大義,便是名不正而言不順。
看到李越能有如此見識文彬甚感欣慰,他感慨萬千的說道︰“老夫已過花甲之年,已官至節度使並封郡王,還有何不知足的?唯一遺憾的就是神州山河破碎,定難之恥未雪!估計也看不到中原光復的那一天了,明日我就請陛下將我外放四川。”
文彬說完飽含深意的望了李越一眼,他的意思已經很直白了,他不在意將江淮都督一職讓給張琦。因為以他的年紀是很難看到中原光復的那一天,王師北定中原的希望就在李越這樣的年輕人身上。自請都督四川,為朝廷練出一支精兵,就當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了。
張琦和劉曦見文彬如此表態不由大喜,說了一番武安郡王高風亮節之類的稱贊之辭。
李越此刻卻是感到似有一副千斤重擔壓在肩頭。(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