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王崇古的上奏,當時兵部的回復中,沒有給出明確的意見︰“把漢那吉以憤激來歸,心志未定,其後來降人,情狀難測,收牧塞上,則狼子野心終非可馴之物。封疆近地或生意外之虞,非完計也。且俺答兵已臨境,合則屯駐索降,散則分攻肆掠所必致……。當時任御史的葉夢熊等人也反對納降,但隆慶皇帝及張居正極力催成此事。
張居正更來信鼓勵王崇古︰“中國之法,得虜酋若子孫首者,賞萬金,爵通侯。今把漢那吉以慕義而來,應厚賜其衣服飲食,以感動俺答。虜中今歲饑荒,頭畜多死,東犯不遂,西搶不成,力疲于奔命,計阻于多歧,眾叛親離,內難將作,那吉數人置之鎮城,宜加防範,毋令與外人相通。厚其給賜,毋使復萌歸念。續降之人,真虜分配將士,華人各與寧家,亦不宜聚于一處,恐生他虞。“
俺答的夫子思念那吉,每日里”捶胸頓足“、”痛苦流涕“,俺答被逼急了,只好召來趙全議事,趙全獻計道︰”把漢既羈南朝,求之何可得?唯將各部兵馬調集,多備牛羊,馱載食物進入內地,分吾眾為三,更番而戰。被兵既久,中國必困,把漢可得矣!“俺答听了以後,頗為贊賞他的意見。
王崇古已作好防御準備,張居正也準備了後援,俺答見明朝防守如”銅牆鐵壁“、根本”無懈可擊“,于是遣使求和,王崇古命百戶鮑崇德往諭,以那吉換趙全。鮑崇德為人機敏,精通蒙語。俺答拿手下把出長刀陣相迎,又命人在外設置大鍋一口。
鮑崇德“淡定從容”地走過長刀陣、見了俺答,長揖不拜。趙全附到俺答耳邊,小聲道︰”這個明使好大膽,見了大汗竟不跪拜!“俺答聞言,怒道︰”明朝來使見了本汗為何不下跪!“
鮑崇德肅然道︰“我是天朝使者,沒有下跪的道理!”鮑崇德頓了下,又指著趙全道︰“此是何人?”
俺答道︰“這位是我新聘的軍師--趙全。”鮑崇德傲然道︰“請把這個白蓮教的余孽驅逐出去,否則本使這就回去!”
趙全又附在俺答耳邊說了幾句話,俺答眼珠一轉,拍案怒道︰“好個明使,如此無禮,來人,給我拿下他,我要把他丟到鍋里,煮熟了吃他的肉!”俺答話音剛落,手下抽出彎刀對鮑崇德怒目而視,準備上來拿人。
好個鮑崇德“臨危不懼”,反倒哈哈大笑道︰“我死不要緊,可惜那吉穿蟒衣載貂帽,好端端的一個指揮使,今天就要把命斷送了!”
俺答聞言一驚,他對手下揮了揮手,換上一付笑臉道︰“我的孫子那吉果然安好麼?”鮑崇德笑道︰“
”朝廷已授把漢那吉為指揮使,阿力哥為正千戶,各賞大紅 絲衣一襲“;俺答也不傻,他一面請鮑崇德入座,親自留他在營中喝酒吃肉,另一方面派出心腹人等前去查驗鮑崇德所說是否屬實。說來也巧,俺答派遣的一路使者正好在城中遇見那吉,那吉在大明呆久了,在“耳聞目睹”之下,此時的舉止、氣度竟然頗似天朝達官顯貴。使者連忙叫往那吉,與他交談了幾句,那吉在言談中仍有怨恨祖父的意思,只有當使者提起祖母的時侯,那吉的言談倒是頗為懷念。
使者將與納吉會面的情況回報俺答,俺答也看得出明朝皇帝、大臣確有誠意,于是命黃台吉于十月間撒兵,“一觸即發”的緊張局勢有所緩和;趙全不甘被出賣,又在俺答面前挑唆,俺答提出要一個人質,否則就要明朝先放回那吉;守備苑宗儒自願前往俺答大營做人質。
俺答被苑宗儒的忠義所感,平日里趙全一伙在板升城“作威作福”、“胡作非為”,俺答部有不少人對他們很有意思,三娘子也在一旁勸說俺答道︰“天朝皇帝如此仁德,你又何必因為一個叛徒而得罪天朝呢!”,俺答于是下了決心,將趙全等人送回大明。
隆慶庚午年十一月十九日,俺答將趙全等人送到威遠城,二十一日上午,王崇古親自為那吉送行,那吉在大明呆了這麼長時間,留戀市井繁華之地,反不願意回塞北苦寒之地;王崇古勸道︰”你與俺答總是祖孫,他現在既然誠心求你回去,你放心回去就是,你是大明王朝任命的指揮使,他如果再敢虐待,就是不給我大明面子,我大明天兵絕不饒他!“
王崇古頓了下,續道︰“本督可以告訴你,借著你這件事,你祖父與我大明關系有所緩和,我們雙方正在談和議,和議一旦簽定,將來你祖父和你都是我朝的藩屬,你以後想來大明,可順便游玩,何必如此悶悶不樂。”
那吉聞言,不禁“感謝涕零”地道︰“大明皇帝、王總督待我之恩如同再造,’人非草木、豈能無情‘,我此生此世,誓不與大明為敵,如違此誓,有如此箭!”說完,那吉抓往一把箭,一把折斷;見那吉如此知情識趣,王崇古也感到欣慰,專門擺了酒宴為那吉賜行。
那吉回去整頓衣物、行裝,與那阿力哥一起回去。在途中,阿力哥半開玩笑,半勸說的那吉道︰“三娘子那只肥美羔羊,早被我們老汗熔化了,何必讓他強吐出來,以你大汗親孫加上大明指揮使的身份,‘人涯何處無芳草’,何必要在她那顆樹下吊死?“
那吉見了中國一干風流人物,此時原本愛戀三娘子之心漸漸也淡了,此時那吉點了點頭,策馬揚鞭而往俺答部的方向馳去。俺答單騎來接那吉,阿力哥先行回營,俺答、那吉祖孫兩人邊走邊談,常言道︰”話是開心鎖,一語解千愁!“,兩人談了大半天,終于“盡解前嫌”,“重歸于好”,
那吉歸降事件至此順利解決,在鮑崇德出使俺答期間,俺答便向他提出過按成祖皇帝封忠順王例,也封自己為王,並在邊境互市的要求︰若天子願意封我為王,借威靈鎮北方,諸酋誰敢不听?’誓永守北邊,毋敢為患……遂益發使五人與崇德來,乞封。又為黃台吉乞官,求輸馬與中國鐵鍋、布帛互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