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話宋朝

第四十九章 雞頭政權的故事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天才小辣椒 本章︰第四十九章 雞頭政權的故事

    解決南唐之後,大宋統一步伐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歷史也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回首過去二十多年,不管是趙匡胤還是柴榮,都在拼命地收拾各地割據政權,各地節度使(軍閥),進行統一大業。

    但是這里有一個問題,對于中國,自秦國以來,作為統一的中原王朝政權,為什麼中央一出問題,很多地方不是想辦法去維護,而是紛紛自立門戶,佔山為王,出現那麼多的割據政權(我稱之為“雞頭政權”)呢?

    東漢末年如此,五代十國如此,清末民國初年也如此。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國人這麼喜歡當皇帝,喜歡獨霸一方,哪怕幾個縣城(比如五代十國福建的大殷國,只有五個縣城,人稱“五縣天子”),也要當皇帝呢?

    為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講︰

    第一是自然地理環境方面,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的祖先的確佔據了世界上最富饒、最優良的地理位置,大中原地帶(我自己發明的),即今天的華中、華北、華東、華南以及巴蜀地區。

    在這一片區里,有著當時最好的地理環境,氣候環境,這樣的環境十分便于墾種,便于農業生產,這對于以農業為稅收主要來源的王朝是十分關鍵的,後來隨著各地礦產資源的發現,使得統治者發覺,中華這片大地當真是上蒼對自己的眷顧,天朝地大物博(乾隆語),資源真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啊。

    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之父,統計學創始人威廉•配第曾經說過這麼一句治理名言︰土地是一切財富的源泉!

    對于這麼一片富饒之地,那是任何一個大地主(藩鎮、節度使)或是超級大地主(皇帝、國主)都夢寐以求、垂涎三尺的,一旦佔有,如果不是性命丟掉,絕不放手的。

    第二,王朝的統治思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是一句比儒家所謂的“仁義道德”,所謂的“君權神授”更為可怕的力量。因為它從思想上、制度上、理論上給人套上這麼一個可怕的意識,即︰你的土地是皇帝一個人的,你的財物是皇帝一個人的,你的人身也是皇帝一個人的,你的一切都是皇帝一個人的!

    在這種可怕的思想意識奴役之下,才會造就“九五之尊”、“君權神授”的絕對權威性,絕對正確性,在這種絕對權威和絕對正確性之下,才會出現靠“仁義禮智”、“忠孝節義”這些脫離當時社會實際的玩意兒統治的結果。

    因為他從思想邏輯上告訴你,你的一切都是皇帝的,只要他想要,什麼時候要,你就得給他,所以才會出現“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這種強盜邏輯!雖然後來,帝王權力受到了一些有能力的大臣的制約,甚至玩弄。

    比如說秦朝的李斯,漢朝的霍光,北宋的寇準,南宋的極臣賈似道,明代的張居正等人,他們在朝時候的權力都曾經超越皇帝,但那只是能力上的超越、制約而已,從思想上,制度上,王朝的帝王依然是“九五之尊”、“君權神授”,擁有對所轄地域的絕對權力!

    這種權力是不受法律限制的,只受儒家所謂的“忠孝節義”、“仁義禮智”等道義上、道德上的自我約束,但我們都知道,在絕對權力之下和無限利益之中的道德約束純屬扯淡!

    也許有個把自制力比較好的,比較懂事的君王能夠克制得住,這些人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明君”。但是對于絕大部分帝王來說,這根本不可能。所以儒家思想妄圖用似是而非的“仁義道德”對“君權神授”的帝制皇權加以約束,其實質等同于現在很多大學或者社會學的自我管理理念一樣,除了不懂人性最可怕的弱點——懶惰貪婪之外,就只剩下自欺欺人的愚蠢了!

    對于這一點,我深有體會,在我讀大學的時候,年級輔導員最喜歡跟我們說的一句話就是︰你們都已經長大成人了,不能老靠別人監督,要學會自我管理,乍一看,似乎很有道理的樣子!但是實際上,這是最自欺欺人,最扯淡的想法和做法。很簡答,這種所謂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約束”哲學,根本不了解人性,人性懶惰、貪婪、僥幸的終極弱點!

    很多大學甚至借用所謂的“學生自我管理”掩蓋自己不負責的借口,妄圖以自欺欺人的方式放縱那些經過嚴厲刷選出來的學生,所以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嚴進寬出”的失敗試驗品。

    言歸正傳,正是由于這種沒有制度約束的自上而下的帝王皇權思想,導致了每一次王朝末期動亂的時候,都會蜂擁而起無數割據政權,自立門戶,佔山為王,畢竟一旦稱王稱帝,哪怕是“五縣天子”,那五縣里的土地是我的,五縣的百姓財產是我的,五縣的百姓人身是我的,五縣里的所有一切都是我的!

    第三,權利和義務的極端不對等,在中國古代王朝里,帝王皇權是沒有節制的,從理論上來講是無限大的,在客觀實際的可行性範圍內(比如不能上天撈月),皇帝在其國土內,可以做他想做的任何事情,殺人,抄家,強搶民女,玩各種各樣的殺戮創新游戲(比如南漢劉氏一族),只要他願意。

    然而與之相對的皇帝義務卻要小得多,其中主要包括治國理政,休養生息,普惠于民等等。但實際上,以上很多事情都是皇帝手下大臣們來完成的,皇帝更多的是符號性代表,主要工作在于“宗教禮節”,以“仁義道德”自居,為臣下,甚至全國百姓做表率,以期通過自上而下的道德榜樣作用,達到平衡國內各方面利益、權利等各方面的沖突,實現王朝的長治久安,千秋萬代。

    但這種“仁義道德”上的表率又屬于弱約束,即皇帝想遵守就遵守,不想遵守,你也沒法,只能用“仁義道德”去規勸“仁義道德”,這就像賊喊捉賊,狗叫狗似的,收效甚微!甚至容易造成帝王的逆反心理。

    記得馬克思《資本論》里有這麼一句話︰“如果一件事有百分之十的利潤,它就保證到處被使用;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潤,它就敢鋌而走險;為了百分之百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絞首的危險。”

    所以,對于這樣一個一本萬利的生意,一個極端不平等的權利義務的皇權,無疑是很多人窮盡一切,不惜自絕門戶,不惜以數億萬臣民為代價而去奪取,在這種以無數人為代價奪取後的皇權,哪怕是一個小割據政權的皇權,也足以令奪得者野心膨脹,唯我獨尊,然後以更絕更凌厲的手段讓他這個皇權之下的臣民為他服務,為他買單。

    儒家思想最可笑的地方在于,妄圖通過玄而又玄的“仁義道德”去取代利益在實際人際關系中的決定性作用,最狠絕的地方在于否定人的私心,私有財產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所以從漢代的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我們看正史的時候,里面記載的東西,反反復復都是那些概念性的十分宏大的充滿想象力的“仁義道德”,之前我們講過,但凡這些概念性的東西,總是充滿想象力的,但對實際工作和社會發展沒什麼實質性指導!

    第四,上山容易下山難,記得我出社會的時候,曾經听過很多人說潮汕人超級喜歡做老板,哪怕是一個小賣鋪老板,他們也很樂意,就是不願給人打工!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原因很簡單,因為一個人,一旦曾經登上過那個位置,或者看到別人在那個位置上翻雲覆雨,指點江山,逍遙快活,自己總免不了羨慕嫉妒恨的。現在市場競爭如此充分的情況下,權利和義務相對對等,人人都想當老板,更何況當時一本萬利的皇權呢。

    所以一旦他們爭取到了獨立政權的合法地位的時候,你想用所謂的“君臣大義”,所謂的“大勢所趨”、“大一統”這些玩意兒讓他們乖乖放棄既得利益,那是不可能的。所以為什麼每當亂世,割據政權一旦獨立,就很難歸順中央,一定要流血犧牲才行。

    第五點,君臣之間,我們都知道,按照儒家傳統思想,王朝統治總是按照“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種極端粗糙但又十分穩定的方法演進的。

    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種沒有私有財產意識,只有中央利益(實際上不過皇室家族利益)的思想的影響之下,在“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絕對服從,毫無邏輯毫無道理毫無法制可言的壓迫下,也是割據政權一旦獨立出來,就絕不願意再服從中央管轄的一個理由。

    畢竟在自己管轄之地,自己擁有絕對的自主權,而一旦歸屬中央,那麼自己的財產是皇帝的,自己的土地是皇帝的,甚至的家人自己的性命都是皇帝的,只要是會算賬的人都知道,這他娘的不劃算啊!所以很多割據政權總是帶著一種,不到掉腦袋的最後關頭,絕不輕易投降中央的心理。

    第六點,信用問題,這是帝制王朝最可怕的問題!帝制王朝建立兩千多年以來,王朝的中央,皇帝以及皇帝核心利益集團皇族,王公大臣,以及普通官僚,他們就是破壞社會信用的始作俑者!

    首先是皇帝,皇帝啊,“九五之尊”,“君權神授”,天是老大,他是老二,他本就不受王朝法律的制約,所以他的很多行為決定就不免帶有他本人的性子,俗話說就是辦事看心情。

    雖說有“堯舜禹湯”的榜樣,有“仁義道德”的節制,但我們之前講過,這些都是自我覺醒的約束而已,沒有強制性可言,妄圖通過自我覺醒的約束以達制度上的平衡,那是扯淡的。因為這違反了人性懶惰和貪婪的弱點,而人的弱點是根本不可能改變的!

    所以皇帝以自己的性格做事,而做事的所有宗旨都圍繞“祖宗社稷”、“江山萬代”、“長治久安”來進行,你就可想而知他們所有行為的核心和目的是什麼了,即維護皇族的利益,皇上以這樣的行為榜樣啟示官員,那麼官員當然也以自己的利益為宗旨,對管轄百姓進行統治。

    只有核心皇族,王公大臣,將士百官層層將整個王朝的利益剝繭之後,剩下的殘羹冷炙才屬于他們千年不變的口號“民貴君輕”的黎民口中。

    在這整個過程中,以皇帝為核心的王朝統治者只要發現,有觸動他們階層利益的行為,不管合不合法,也不管合不合理,立馬以非常手段將那些利益搶奪回來,而這種手段往往毫無信用可言。就是皇帝對大臣的賞罰,常常也是朝夕令改,很多完全憑借自己情緒來的。

    對于割據政權來說,投降後,投降一方的待遇問題,雖然剛開始很多強勢政權為了迫使對方投降,各種五花八門的條件、好處都答應,但是一旦將對方投降臣服了,那就由不得你了!

    對于一個一元政治體制的王朝而言,他的思想也是一元的,就是我們之前講到過的,在我的王朝內,要麼就是臣服于我的,要麼就是反對我的,臣服我的就算了,反對我的,那就是大逆不道,該 嚓的 嚓,該流放的流放,該抄家的抄家。

    所以,為什麼很多割據政權領導者寧死不降了。因為帝制王朝的政府,是一個沒有信用的政府!至少是一個沒有制度信用的政府!

    第七點,是最核心的一點,也是最可悲的一點(對百姓來說),即在各種毫無“私有財產”意識思想統治下的王朝的臣民,這是一群什麼樣的人呢。用好听一點的話來說,就是黎民百姓,說實際一點的話來說,不過帝王皇權下的一群只懂或者只能吃喝的奴隸。

    因為在一個極度死板,極度封閉,極度沒有彈性的政治制度之下,統治階級要統治這麼多臣民是很困難的,困難怎麼辦呢。那只有一種方法,壓制,極度壓制,即只要黎民能上稅,服徭役,有飯吃,有衣穿,餓不死,凍不死,不做亂就行了。

    加上王朝統治思想是“長治久安”,而非“繁榮富強”,所以對于改善百姓生活,自然也無暇顧及,甚至認為沒有必要!即使到了清朝末年,維新派發起人之一的梁啟超依然認為“民智未開”!再往前推上千年,王朝統治者對黎民的態度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為什麼從秦朝統一中央集權以來,一直到清末民國初年,兩千多年的帝制王朝,整個華夏百姓的生活水平幾乎沒有提高!

    然而對于這種制度,作為王朝的統治者是十分希望的,畢竟吃“四書五經”等聖經賢傳長大的統治階級,經過長達十多年甚至一輩子的寒窗苦讀,長期坐臥使得整個人,除了思想意識呆滯,反應遲鈍,趨于保守之外,連身心結構也發生了極大變化,最大的變化是恐懼改變,哪怕是趨于好的方向上的改變。

    那麼在這種折磨人的成長經歷之後,他們自然也不希望有人能夠站出來,希望革新,希望改變,希望富強了。

    在這種保守的身心、思想、意識的綜合作用之下,官僚尚且如此,更何況他們統治下的萬千百姓,所以我們看古代歷史,不管是廟堂之上,還是江湖之遠,出現問題,反反復復都是以古代為準繩,而不是以實際為變化為準。

    統治階級不希望百姓有思想,懂社會,懂家國天下,談發展,求富裕。他們只能被迫永遠埋頭田地,永遠為一頓飯而勞碌一生,加上統治階級的層層搜刮,也使得他們無力應付生存之外的其他事務。

    但他們的統治者則不同,在各種思想意識的影響之下,雖然他們對王朝百姓的最低限度要求,死活倒是不惜的,就是不能讓他們造反,最高施舍不過吃飽穿暖而已。而自己卻可以擁有無限享受的權利。

    也正是因為這種原因,一方面當權者可以無限享受百姓給自己帶來的好處,一方面自己所承擔的義務則與之極不相匹配,這是任何一個當過官的人都不會錯過的(除非他傻),更何況類似皇帝的割據政權的國主,藩鎮大王?

    所以每逢亂世,為什麼就會有那麼多的人想佔山為王,獨立稱帝,即便他是個農民,他也想這麼干,因為他知道,那是一本萬利的生意,一單吃一輩子甚至幾輩子的買賣。一旦成功,那就天堂!

    即便失敗了,也不過丟條命而已,在那種性命都握在官家人手里的年代,這種生意還是值得一搏的!

    所以也得到了我們本章的結論,為什麼“雞頭皇權”在中國那麼受歡迎,為什麼中國人“寧為雞頭不為鳳尾”!

    因為權力的不受節制,因為權利和義務的極端不平等,因為利益分配的極端不公!因為政府可以通過毫無信用行為進行利益的盤剝!(m.101novel.com)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漫話宋朝》,方便以後閱讀漫話宋朝第四十九章 雞頭政權的故事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漫話宋朝第四十九章 雞頭政權的故事並對漫話宋朝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