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發江南】
收拾完南漢,趙匡胤要對付南唐了,但遇到的問題跟之前一樣,——沒有理由啊,對于其他割據政權,理由還好找一點,但是對于南唐。趙匡胤真有些于心不忍呢!
畢竟李煜那麼听話,那麼懂事,人家逢年過節,什麼時候都給你送禮物,還是除了渾身解數討好你,你總不能說我要統一全國,然後派兵打過去吧!話說“伸手不帶笑臉人”呢!
雖說趙匡胤不打算像對付其他割據政權那樣對付南唐,但如果李煜不听打招呼,要找出兵理由,總是不難的。
為了迫使南唐屈服,為了以防南唐不投降,自己師出有名,趙匡胤決定對李煜進行最後的試探。
開寶七年(974)七月,趙匡胤一面封李煜派遣進京進貢的弟弟李從善為泰寧節度使,並讓他在京城做官(實際上是軟禁),一面讓李從善給李煜寫信,勸他入朝為官,放棄南唐的管理權。但李煜不答應,表示增加歲貢可以,但不入朝。
李煜天真,但趙匡胤可不天真,他知道李煜是不見棺材不掉淚了,所以他他決定出兵,開始安排軍隊,準備出征南唐。
但在軍隊出發後,趙匡胤還是認為不能對李煜太強硬了,畢竟他那麼多愁善感,那麼弱不禁風,看不來血腥的。
到了九月,趙匡胤又派使者去,說冬至快到了,他要在開封舉行祭祀大典,請李煜過來一道祭祀天地。李煜知道這是趙匡胤最後的試探了,但他還是不去,而且十分委屈地對臣下說︰“我臣事大朝,不過為了保全宗祀,如果這一點都不答應我,我今天只有一死了。”
說著就要尋死覓活的,但最終不知道為什麼沒死成。
其實,對于李煜不投降這個結果,趙匡胤早已料到,李煜雖然軟弱無能,但他還是有自己底線的,即我不做亡國之君。
只不過趙匡胤一貫遵循先禮後兵、恩威並用的策略,願意不戰而屈人之兵而已,畢竟他不像五代其他帝王,除了中原那小片地區之外,不把其他地方百姓將士當中華子女!但現在他知道,不戰而屈服一個如此龐大的政權,似乎不太可能了。
開寶七年(974)九月,趙匡胤以李煜“倔強不朝”為名,下令對南唐動兵,出兵理由還是那麼可愛。
雖說李煜是個政治上的無能之輩,但南唐經過三代人的經營發展,還是十分有實力的,所以針對這次出征,趙匡胤調集了當時大宋最能打的將領。有名將潘美,悍將曹翰,還有良將曹彬。其中曹彬為本次南征統帥,潘美為監軍。統軍十多萬,戰船數千艘,分五路征討南唐。
特別注意本次出征南唐的統帥,不是潘美,而是曹彬,之前我們講過,在當時大宋,潘美可以說是除趙匡胤之外軍事才能第一人,從他征討南漢我們就看出來,但是為什麼這次統帥不是他而是曹彬呢?
這就可以看出領導趙匡胤的用人技巧了,他是對付什麼樣的國主,用什麼樣的將領,比如後蜀,統帥是王全斌,我們說過這家伙很能打仗,而且很愛兵,不惜財,所以派他去後蜀,可惜他搞砸了。
征南漢這樣極品國主的國家,自然要用潘美這種厲害角色才行。但是像李煜這種听話乖巧,膽怯懦弱的文人,是不能用潘美雷厲風行這種名將的。只能用曹彬這樣正直仁厚的良將,要不然會嚇破我們可憐兮兮的李煜的膽!
當然,也正是因為曹彬的正直仁厚,導致了後續一場悲劇的戰敗,而這場戰敗直接影響整個大宋王朝的對外關系。
李煜得知趙匡胤下令征討自己,登時慌亂了,他想不到自己卑躬屈膝、小心侍奉,最後還是沒能阻止趙匡胤。但他並沒有醒悟,趕緊調兵遣將,準備保住他口頭的“祖宗社稷”。而是做了一件令人苦笑不得的事情︰派弟弟李從鎰到開封入貢,貢品為︰帛二十萬疋、白金二十萬斤;又遣起居舍人潘慎修入貢“買宴”錢五百萬、帛萬疋,希望趙匡胤不要這麼快動手,我怕嚇破膽!
看到這里,你會發現,在中國,那些割據政權的所謂統治者都有一個特色,為了“雞頭皇權”,真是天真得可愛,傻得離譜,僥幸得愚蠢!自欺欺人得令人難以置信!
趙匡胤也不客氣了這回,將李煜派遣過來的人和貢品全部留下,也不給李煜回信。繼續下令進軍,禮照收,仗照打!這樣才能徹底摧毀李煜那幼稚可憐的幻想!
當然,李煜雖然軟弱無能,但不傻,他在給趙匡胤進貢乞求苟且偷安的同時,听從了手下的建議,也開始築高牆,備戰備荒了。
開寶七年(974)十月,趙匡胤親自到汴河畔,登上汴河大堤,目送本次出征戰艦南下,在出發之前,趙匡胤對曹彬說︰“平定江南之事,一切事務由你裁斷,在征討過程中,不許向庶民施暴,我們的目的是讓南唐歸順,所以,能不攻城就不攻城,能不殺傷就不殺傷。”
趙匡胤這番囑咐是鑒于王全斌征討後蜀的教訓。他怕手下將領五代時期戾氣本色沒有褪去,濫殺無辜。臨走的時候,趙匡胤還專門授予曹彬一把劍,對他說︰“副將以下,有敢不听令者,可奉我此劍斬之!”
也就是說,趙匡胤給予了曹彬從未有過的權力,誰不服從命令,曹彬都有權直接斬殺!包括監軍潘美!
听了這話,潘美等人都嚇得臉色慘白,連頭都不敢抬起來(皆失色,不敢仰視)。
趙匡胤之所以這麼做,一是因為他的性格,仁厚,不嗜殺,二也是他海納百川胸懷的表現,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在這一點上,他比五代其他君主要更上一層樓!
此外,趙匡胤還給當時的另一割據政權吳越國國主錢�m下令,讓他領兵配合大宋進攻南唐。
吳越國,是“五代十國”的“十國”之一。創建人為錢 ,經歷三代人,共五個國主。從唐朝光啟三(887)年錢 出任杭州刺史,到大宋太平興國三(978年)年,納土歸宋,吳越割據江浙閩一帶達九十年之久。
雖說吳越國長期割據江浙一帶閩一帶,但從第一代國主錢 開始,吳越國始終以中原王朝為正統,從不間斷對中原王朝的納貢稱臣,可以說是五代十國的十國中最沒骨氣的,但也可以收是五代十國的十國中最理性、最識時務的。
到趙匡胤時期,吳越國國主是錢�m,他已然侍奉中原王朝為正統中央,伺候趙匡胤比李煜還勤快,但他比李煜聰明!
接到趙匡胤命令後,吳越國卻出現了兩種不同的反應,第一種是軍隊,他們突然興奮起來。打南唐,好啊,吳越國過去和南唐搞過不少軍事對抗,不知道有多少吳越人死在南唐人的手里,現在正好借大宋復仇!
然而朝堂之上,錢�m手下大臣卻預示到事情的不妙,畢竟“唇亡齒寒”,讀書人是知道的。吳越國宰相沈虎子就是其中之一,他對錢�m說︰南唐雖是我們仇人,可它我們阻擋大宋的屏障,現在你要去打它,將來我們怎麼辦?
正常情況下,說這種話的大臣都是忠臣,是為國家考慮的臣子,問題是廟堂之上的話,你忠不重心,是不是為國家考慮,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說的話是不是領導想听什麼話。
錢�m是哪個時代少有的識時務者,他知道不管是南唐,還是南漢,都不是大宋的對手,國家統一是早晚的事情,所以他根本沒有猶豫,就將沈虎子罷黜了,然後听從趙匡胤指令,帶兵跟大宋軍進攻南唐。
從古代文人志士們角度看,錢�m是個沒氣節,比李煜還軟弱的人。但是從客觀實際來看,整個五代十國,我認為錢�m是最聰明、最理性、最識時務的一個國主,知道自己根本不是大宋的對手,也知道趙匡胤的的手腕。
而且本來自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中原大一統,華夏是一家就已經形成了共識,分裂只是暫時的而已。就沒必要像李煜玩那些所謂的“氣節”,抱守殘缺。
一面稱臣進貢乞求苟且,一面又死皮賴臉要保留所謂的“祖宗社稷”,實際上不過為了那一份名節背後的“雞頭皇權”上的享受而已。最後還擺出一副可憐兮兮的模樣,一把鼻涕一把淚的哭委屈!
搞得跟娘們似的,在文學世界里,這種人很可憐呢;但是在政治游戲里,這種人蠢得沒邊際!
而後來的情況,吳越國在大宋一朝得到的待遇也是所有國主中最好的,當然,我知道,在中國傳統文化文人志士們眼里,是不欣賞這類人的!
但是在務實的經濟社會里,這類人才是最受歡迎的!(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