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康熙回神,看一眼皇後,見她面露憂色,一只手要挨不挨地擱在龍爪子旁邊,對皇後笑笑,伸手拍拍皇後胳膊,道︰“先問繡安吧。今日景仁宮奴才都不許出門。除了伺候貴妃的,都關到偏殿去。不準他們見面,以免互通消息。”
此事皇後早已吩咐下去,自有春嬤嬤四位領著人辦妥。不過,皇後還是說道︰“聖上說的是。方才春嬤嬤去看人的時候,我只顧讓她好好照顧貴妃,倒是忘了特別交待隔開這些伺候的人了。”
說著,皇後喚來多福、得福,吩咐二人去看看是否將一眾宮女太監隔開。不多時,多福、得福回來稟報,說春嬤嬤等已經把事情辦妥了,請主子、主子娘娘放心。皇後嘆一句︰“到底是壽康宮里的老嬤嬤。”
榮嬪說道︰“主子娘娘說的是,嬪妾還記得春嬤嬤四位乃是當年太皇太後特意指給太後的,就是看中她們辦事穩妥。”
皇後點頭,看看康熙,寬慰道︰“既然是太皇太後都看重的人,必能看好景仁宮,照顧好貴妃。”
康熙頷首,“皇後安排的好。”
皇後看康熙無話,轉而問繡安︰“烏雅貴人,如今聖上、本宮與主位們都在,你有什麼話,只管說來。”
繡安見問,緩緩站起,對著上座行禮,說︰“主子,主子娘娘,奴才今日所言,句句屬實。方才主子與主子娘娘也覺得了,貴主體寒,極為怕冷。眾人都換了夾襖,她還得套著厚皮坎肩。奴才曾近身伺候過貴主,貴主的小腹常年摸著冰涼。”
康熙聞言,心中明白繡安所言屬實。只是康熙對婦科了解不多,不知其中利害。
宜嬪嗤笑,“貴妃體寒不體寒的,那是太醫該操心的,關你什麼事。”
繡安看一眼宜嬪,道︰“宜嬪主子,您沒懷過孩子,不知道。這體寒的女子,要麼,懷不上孩子,要麼,懷了孩子,留不住啊。就算勉強生下來,孩子的身體也比正常的差上許多。”
僖嬪皺眉,“照你這麼說,貴主這回是應了她身體不好,才留不住孩子了?”
繡安低頭流淚,說道︰“都是奴才的錯,奴才應該多留意。按貴主承寵的日子來算,是該有了。奴才忘了提醒她叫太醫來多問問。以至于釀成今日苦果。”
端嬪嘆息道︰“貴主身子不好,我也常勸她多看看太醫。往日里她自己也挺注意的,怎麼這兩天就沒顧上呢。”
繡安依舊流淚不止。榮嬪看看康熙臉色,柔聲勸道︰“貴人莫要自責,若真是貴主沒注意好,以貴主素來行事端重,定然不會怪罪到你頭上。再說,你還懷著孩子呢,莫要哭多了,對孩子不好。”
皇後下意識摸摸肚子,跟著勸一句,“貴人有話直說,說完先坐下,莫要累壞了小阿哥。”
繡安這才福身行禮,對皇後道謝,又謝過了榮嬪,方才坐下。
皇後再問繡安,可還有什麼要說。繡安欠身道︰“今日之事,事發突然。奴才也是緊急中,才想到貴主身體影響了懷胎。然而,貴主體寒不是一日,太醫院那些老大人,理應早就知道。至于貴主說奴才害了她的孩子,奴才萬死不敢認的。不為別的,就是為奴才腹中龍嗣積福,奴才也不能做出這種傷害他兄弟之事。”說著,撫著小腹,暗暗垂淚。
李安安瞧著繡安惺惺作態,只覺一半惡心一半想吐。只可惜康熙就喜歡听這些冠冕堂皇的話,皇後身為六宮之主,再看不慣也得表現的寬和大度。再看幾位嬪位主,一個個莫不捏著帕子擦眼角,哎呦呦,當誰不知道,這一幫子,沒一個希望康熙兒子死光就生自己生的。裝!
李安安垂眸,細思繡安的話。皇後這邊已經叫來太醫院院正孫太醫、趙太醫等人,取了貴妃脈案查閱。
脈案里,不止一次說貴妃脈象細且沉,氣虛體寒。甚至有一張直接寫道︰不易受孕。皇後翻看一遍,遞給康熙,指給他看。康熙瞧了,問道︰“劉靜何人?”
孫太醫上前回話︰“劉靜乃是前朝太醫院院正的弟子,如今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在太醫院供職。”
康熙問︰“他可擅長婦科?”
孫太醫躬身回答︰“回萬歲爺的話,劉靜跟前朝學了沒幾年,先帝爺就進京了。後來,他都是自學成才。因平日里看著也算勤奮,故而,先帝爺留他下來。沒听說過照看過龍胎。”
皇後看一眼孫太醫,問李安安︰“這個名字,本宮似乎在哪兒听說過。”
李安安笑道︰“回主子娘娘話,現今看顧敬嬪姐姐這胎的,就是劉太醫。”遲疑一刻,又說道,“听劉太醫提起過當年陳太妃養胎時需要注意的事項。”
宜嬪憋不住說道︰“這麼說,這位劉太醫也看顧過恭親王幼時?”
李安安笑道︰“這個就不清楚了,今日敬嬪姐姐非要吃山楂糕,我怕吃了不好,請來劉太醫問,他提了當年陳太妃有孕時就愛吃酸的。別的,倒沒听說。”
宜嬪看一眼孫太醫,果然,腦門兒上汗都出來了,噗嗤笑一聲,捂著帕子不說話了。
皇後與康熙看一眼,冷笑一聲,對孫太醫吩咐道︰“一旁退下。”
孫太醫躬身告退,站在外頭。皇後問康熙,“可要再請那位劉太醫?”
康熙答︰“請過來問問,倒也無妨。朕也似曾听過,當年五弟就是位姓劉的太醫幫著養胎的。小時候,五弟常常生病,朕還見過劉太醫呢。”
皇後道︰“如此便好。正好叫來看看,是不是就是當年那位大人。”當即吩咐下去,叫人去宣。
這邊繼續看貴妃脈案,大致相同。只近幾日說貴妃外感風寒,內熱外寒加之氣血不足,用了幾樣辛涼解表的藥。皇後問康熙,“您看這幾樣?”
康熙掃一眼,見是麻黃、桂枝、生姜、荊芥、白芷、紫甦,外加幾錢枸杞子,指著紫甦與枸杞,問︰“這是誰開的?”
皇後便叫來馬太醫。馬太醫進來,听見康熙問紫甦與枸杞,連忙道︰“臣診脈時,問過貴妃身邊宮人,說貴妃月事已有月半未來。臣想如今脈淺,看不出是否懷有龍胎,不宜用太過寒涼之藥,故而用了這兩樣配生姜,辛溫解表,有助養元氣。”
皇後再往後翻,便是孫太醫開的,再也無紫甦、枸杞之類,反倒多了蒼耳子。再往後,便是今日貴妃小產之事了。
皇後翻完,再回翻,看孫太醫脈案,想起這兩日孫太醫到坤寧宮診脈時,也是不問中宮月事,與劉太醫、馬太醫行事相差太大。心中疑慮,不便多問。康熙也看出其中問題,與皇後對視一眼,帝後二人皆未明言。
這時,劉靜來了。康熙宣進來一問,果然是當年看護恭親王常寧的老太醫。康熙笑了,“老爺子還如當年一般,鶴發童顏啊!”
劉靜磕頭問安已畢,顫巍巍站起身來回答︰“托萬歲爺的福,老頭子少年貧困,中年困頓,到了老年,總算是想開了。這人吶,一想開,凡事都不是事兒了。”
康熙道︰“這話有理。心中無病,則身體康健。”
劉靜呵呵笑道,“正是如此,正是如此。老頭子花了半輩子才明白過來的事兒,萬歲爺現在就明白了。咱大清國子民,有福了。”
康熙聞言,心中熨帖。看一眼皇後,皇後賠笑開口,吩咐︰“老爺子年逾古稀,且坐著回話吧。”當即就有小太監搬來繡墩。
劉靜告罪坐了。皇後拿著貴妃的脈案,細問劉靜。劉靜仔細听了,回道︰“按說貴主的身子骨,底子應是不錯。只是憂思太重。這女子,就怕操心。操心多了,身子骨就弱得快啊。”
作者有話要說︰ 小劇場︰
康熙︰唉,你們說說,你們說說,朕把你們有吃有喝錦衣玉食地養著,你們整日操的什麼閑心,不知道操心多,老得快?這不是逼著朕換媳婦兒?還叫朕落一個費媳婦兒的不好名聲,嗯?
仁孝皇後︰怪不得,本宮死的早!
親們,多多收藏收藏,麼麼噠!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