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性,腎上腺——嗜鉻——細胞瘤——”我重復了一遍這個陌生的名詞,問道,“這是什麼病?”
“一種主要存在于腎上腺髓質內的腫瘤——”葉秋薇解釋說,“多數都是良性。正常的嗜鉻細胞是一種腺體細胞,主要分布于腎上腺髓質和交感神經節,功能是分泌兒茶酚胺類激素,幫助交感神經系統履行促進興奮的調控功能。”
我完全不明白她在說什麼︰“葉老師,能不能解釋得通俗一點?”
她稍加思索︰“通俗地說,嗜鉻細胞存在于我們的神經系統中,負責分泌腎上腺素等激素,腎上腺素你一定听說過,就屬于兒茶酚胺類激素的一種。這類激素有收縮心血管、加快髒器代謝的作用。看見戀人時心跳加速,運動時渾身興奮,遇見危險時無法控制的緊張,都是這類激素在起作用。”她停頓片刻,接著說,“而一旦嗜鉻細胞形成腫瘤,就會擺脫神經系統的控制,過量地分泌兒茶酚胺類激素,導致此類激素含量增高。兒茶酚胺含量的增高,會引發血液循環系統和代謝功能的紊亂,最常見的癥狀,就是高血壓及相關並發癥,比如心悸、精神焦慮之類的。”
這番解釋還算通俗,我雖然沒有全懂,但也了解了個大概。琢磨片刻後,我敬佩地看著葉秋薇,說︰“想不到你還懂醫學。”
“略知一二。”她面無表情地說,“雖然我主攻材料化學,但也會經常接觸生物化學的知識,自然對生理學有些了解。同時,心理學的讀研過程讓我明白,想要深入地研究心理,就必須掌握足夠的神經學知識——至少要知道人的各種情緒是如何通過物質產生的。”
我深深地垂下頭,突然有些沮喪。
我一直以為,自己從事犯罪心理研究多年,心理知識已經算得上豐富,甚至經常以此為傲。可听了葉秋薇這番話,我才明白自己多麼膚淺。與葉秋薇比起來,我所懂得的東西可能連皮毛都算不上。
葉秋薇瞬間就看穿了我,說︰“對知識欠缺的沮喪,能輕易地轉化為對知識的渴求。”
我嘆了口氣,坦誠地說︰“謝謝你,葉老師,如果不是你,我都意識不到自己浪費了多少光陰。哎——是該給自己充充電了。”我很快平復了情緒,繼續詢問道,“對不起,淨在這兒感慨了。請繼續吧,你是如何判斷出陳曦患有這種遺傳病的呢?再者,她不是說,她的病已經在成年後自行消失了麼?”
“她以為消失了,但只是一種假象。”一陣風輕輕卷入室內,葉秋薇的裙擺微微晃動,“從功能上講,嗜鉻細胞瘤屬于神經系統疾病的範疇,所以其病癥狀況,與患者的精神狀態密切相關。”
我多少能明白她的意思︰“就是說,她病情的變化,跟她壓抑的性格有關。”
“從頭說起吧。”葉秋薇拉了拉飄動的裙擺,“正如之前所說,通讀《隱痛》之後,我認為陳曦把自己的一切負面情緒,都隱藏在了潛意識深處。這種深藏的負面情緒是她的心理弱點,是可以利用的干擾手段,就像導火索。但光有導火索是不夠的,我必須在她身上找到炸藥——能把她炸得粉身碎骨的炸藥。”
“很有意思的比喻。”我發揮出作為編輯應有的總結能力,“殺人就像通過導火索引爆炸藥。第一次的車禍里,舒晴的心理陰影是導火索,駕車行駛在高速路上就是炸藥。呂晨殺人的事件中,呂晨的偏執癥狀是導火索,與丁俊文共處一室就是炸藥。導火索是心理因素,而炸藥是現實因素,二者結合,才能制造出爆炸效果——即通過心理干預現實。”
葉秋薇盯了我一眼,流露出些許驚異,隨後繼續分析︰“如你所說,我已經發現了殺死陳曦的心理因素,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尋找可以利用的現實因素。有了這個想法之後,我第一時間就想到了陳曦的病。之後,我把《隱痛》中關于遺傳病的內容全都抄錄下來,一直分析到晚上。”
“請說說分析過程。”
“陳曦第一次發病,是因為母親的離開。”葉秋薇說,“88年年底,她的父母辦理了離婚手續。89年年初,還未出正月,她的母親就回家取了東西,頭也不回地離開了。當時,她看著母親遠去的背影,突然覺得渾身發熱,頭腦昏沉,隨後便暈了過去。醫生沒能檢查出她的癥結所在,最後只做出了表面結論,說是血壓突然升高引起的昏厥。”
我努力回想了一下,《隱痛》里好像確實是這麼說的。
“但自此之後,這種昏厥就開始一再出現。”葉秋薇似乎也稍稍回想了一下,“第二次,是她在父親的車間里玩的時候︰工廠家屬院的孩子們喜歡結伴到車間里嬉鬧,陳曦也經常去,但那一次,不知道為什麼,她玩著玩著就昏了過去。第三次是學校開運動會的時候,陳曦本來跟同學玩得好好的,瞬間就暈了過去。接著,是第四次,第五次——昏厥愈加頻繁,終于引起了陳旗幟的重視。他帶陳曦到市一院做了詳細檢查,檢查結果卻顯示陳曦的身體一切正常。不過,醫生在詢問家族病史的時候,得知陳旗幟青少年時期血壓長期偏高,而他的母親,陳曦的奶奶,在世時也經常因為血壓突然增高而導致昏厥,至死都沒能查出病因。”
我認真地听著,感覺自己像個醫學院的大一新生。
葉秋薇接著說︰“據此,醫生認為陳曦的昏厥可能來自遺傳,但具體的病因仍無法查明。之後,陳曦的昏厥仍時有發生,這讓她成為很多同學的笑柄。直到93年,陳旗幟再次帶她到市一院進行檢查,總算查明了病因。不過在當時的醫療條件下,這種病還無法治愈。此後,陳曦又忍受了幾年的折磨。奇怪的是,從大學開始,她的病癥好像一下子就消失了,再也沒有出現過。”
我點點頭︰“那麼,你是如何推斷出,她患的是——腎上腺嗜鉻細胞瘤的呢?”
“遺傳性的高血壓類疾病種類很多,多數跟激素失調有關,像胰島素抵抗、2型糖尿病、假性醛固酮增多癥,等等。”葉秋薇列了幾種病癥名稱,見我一連迷惑,便打住分析說,“但我列舉的這些病,要麼多發生于中老年人群,要麼就是具有血壓持續偏高的特征,這兩點,陳曦都不具備。同時,陳曦的病情有個特殊之處︰她第一次發病,是母親的漠然離去直接導致的,和精神上的刺激脫不了干系。根據這一點,我懷疑她的病癥和神經系統有關。而與神經系統聯系最為緊密的激素細胞,就是嗜鉻細胞。同時,我還注意到了兩個日期︰陳旗幟第一次帶陳曦到醫院檢查,是91年的陽歷4月,當時沒能查出陳曦的病因。第二次,則是93的夏天,這一次,醫生很輕易地就發現了陳曦的病因。兩次檢查都是在市一院,或許醫生也是相同的,為什麼結果卻迥然不同呢?”
“技術。”我不假思索地說,“肯定是因為技術的發展。”
“嗯。”葉秋薇說,“91年到93年,市一院究竟發生了哪些技術革新呢?我通過朋友聯系上市一院的一位老醫生,以寫論文為借口,問了她這個問題。她想了很久,說那兩年,市一院並沒有引進太多新技術,唯一的重大改變,可能就是93年春天,從國外引進了一套二手ct設備。”
“ct?”
“這一點很重要。”她耐心解釋說,“我開始在ct技術和陳曦病情的檢查之間尋找聯系,這種聯系實在是太明顯了。在ct技術應用之前,對人體內部的無創檢查手段主要是b超。b超的缺陷在于,聲波的可控性與穩定性較差,成像不夠清晰,因而無法探明體內的微小病變。ct在成像準度和精度上都有了質的飛躍,能夠檢查出十分細微的病變。據此我推斷,陳曦的病癥,一定是只有ct才能查明的細微病變。”
“然後呢?”我急切地問。
“然後,陳曦平時一切正常,只是偶爾發生突發性的高血壓和昏厥,說明體內的器質性病變並不十分嚴重。當腎上腺嗜鉻細胞瘤較小時,就會出現類似的病征。而體積較小的腎上腺嗜鉻細胞瘤,恰恰是ct能檢測到,而b超無法發現的。”
我沉思片刻,簡要記錄,說︰“請繼續。”
“雖然這只是我的推測,但與陳曦的情況非常契合。順著這個思路,我又有了更多的發現。陳曦說,遺傳病困擾了她多年,卻在她進入大學後自行消失了。疾病的自愈肯定是有原因的,聯想到她第一次發病,我突然明白了︰病癥的突然消失,應該和當年的突然出現一樣,都是心理因素導致的。”
“心理因素?”
“就是她逐漸形成的沉穩性格。”葉秋薇說,“不必細想,先跟我梳理一下陳曦的成長過程吧︰兒時母親離去,誘發神經官能癥,引發焦慮、緊張、不自信等負面情緒,同時,偶爾因突發性血壓升高昏厥。母愛的缺失,父親的忙碌,使她逐漸學會了壓抑情感——包括正面的與負面的。到了大學,壓抑、沉穩的性格形成,焦慮、緊張等情緒被深埋心底,遺傳性高血壓病癥也突然消失,再無病發。張老師——”葉秋薇看著我問,“你從中發現了什麼?”
我把她梳理的語言記錄下來,沉思片刻,感覺視野一片開闊︰“我明白了︰她成長過程中的昏厥,和不時噴發的負面情緒有關!而到了大學,在陌生環境的下,她徹底隱藏了真實的自己,將負面情緒完全掩蓋,而這,正是病癥徹底消失的原因!”
說完這些,我頭皮和後背都是一陣發麻。我第一次發現,人的心理,居然會對生理產生如此深刻的影響。我對人類精神世界的認識,第一次產生了明顯的動搖。
葉秋薇端起杯子濕潤嘴唇,扭頭看了一眼窗外,又回過頭,緩緩說道︰“說說更深層的原因吧︰遇到激動或緊張的情境時,大腦會通過神經系統向嗜鉻細胞發出信號,命令其釋放兒茶酚胺類激素,使人體產生興奮或緊張的感受。而陳曦對負面情緒的深埋,使得大腦幾乎不會發出這樣的信號,長此以往,連腫瘤化的嗜鉻細胞都受到影響,停止了兒茶酚胺的過度分泌。但,就如同她深藏的負面情緒一樣,這些腫瘤細胞從未徹底消失,而是在悄悄積攢力量,等待一次突然的爆發。我所要做的,就是引爆陳曦的負面情緒,從而引爆她體內的細胞炸藥,讓她從內部殺死自己。”
我放下筆,雙手捂臉,心中像壓了塊石頭。
“接下來呢?”許久,我嘆了口氣問,“導火索和炸藥都找到了,怎麼引爆?”
“是啊,怎麼引爆?”她反問了一句,隨後平靜地說,“殺陳曦這樣內斂的人,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分析至此,還差最後一步,就是找到點燃導火索的方法。”
我看著她。
“張老師。”她問我,“負面情緒的根源是什麼。”
這個問題難不倒我。
“恐懼。”我肯定地說,“一切負面情緒的根源,都是恐懼。”
“嗯。”她點點頭,坐直了身子,“那麼接下來,就听我說說最後一步,陳曦的恐懼——她內心深處、自己都沒有察覺到的恐懼。”
炎熱的7月里,我身上浸滿冷汗。(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