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筆記本往後翻了一頁,寫下“隱痛”二字,隨後問道︰“你從書中發現了什麼?”
她說,“讀完前言我意識到,殺死陳曦的方法可能就在書中。隨後,我用兩個小時通讀了一遍,對陳曦有了個大概的了解。她是1980年5月20號出生的,八歲時父母離異,原因是母親有了外遇,對象是一名外地商人。陳曦說,自己當時很希望跟母親一起生活,但母親卻放棄了她,跟隨商人離開了本地。”
當時,距陳曦離世已有三年,葉秋薇卻依然記得《隱痛》的每一個細節。
“之後,陳曦跟隨父親陳旗幟一起生活。”她接著說,“陳旗幟原本是一家國有工廠的職工,九十年代初,工廠私有化,他下了崗,父女倆的日子一度很艱難。92年,陳旗幟跟幾個朋友做了半年的農副產品投機生意,賺了一筆錢。不過陳曦說,父親是個本分老實的人,有了資本後,沒有繼續冒險,而是開了一家糧油店。糧油店的生意雖然穩定,但辛苦又栓人,陳曦回憶,從那時起,父親就很少跟她有知心交流了。”
“她的壓抑正是由此而來的吧。”我說,“有些人因為理性而壓抑,有些人則因為壓抑而理性,她屬于後者。”
“沒錯。”葉秋薇繼續講述,“陳曦就在書中提到,她能理解父親的勞累,以及隨之而來的淡漠。她從小就非常同情父親,對父親還懷有一種深深的愧疚,認為父親的勞累都是為了她,母親的離開也是她的存在導致的。”
“哦,我有點印象。”我只在07年讀過一遍《隱痛》,有印象的地方並不多,“她認為父親的不幸和辛苦,都是她造成的。”
“不止如此——”葉秋薇說,“和同學、朋友相處出現問題時,她也總會第一時間把責任攬到自己身上,她在書中說,自己的這種心態,在青春期尤為嚴重,習慣把責任強加給自己,反倒讓她失去了不少朋友,因為她們覺得她有點神經質。”
我想了想說︰“確實有點神經質,她的這種心態,已經屬于神經官能癥的範疇了吧?”
“是的。”她說,“心理學意義上的神經官能癥,主要表現就是為自己強加責任,認為凡事都是自己的錯。這是一種常見的人格障礙,就陳曦而言,可能是母親不負責任的離去誘發的。這本來是一種非常容易消除的心理障礙,但若放任不管,就有可能演化成精神病學意義上的神經官能癥,從而對身心健康帶來明顯影響。”
听到“健康狀況”四個字,我心頭一震︰“這就是陳曦的弱點?”
葉秋薇看著我,目光安靜平緩,在這種目光的感染下,我渴望知曉真相的急躁情緒,也逐漸平緩下來。
“還不是,但這無疑很有價值。”她稍後說道,“陳曦如此壓抑,還存在明顯的人格障礙,卻一直沒有表現出明顯的精神問題,你覺得這是為什麼呢?”
我猜測說︰“也許她天生就會自我調控?”
“幾乎每個人都存在心理問題,但大多數都不會表現出來。”葉秋薇對我的答案不置可否,“因為心理有一套完善的自我保護機制——有時候更像是自我欺騙機制。當心理出現並不嚴重的問題時,這一機制就會想辦法自行解決︰有時是掩蓋,有時是疏導,有時既像疏導又像掩蓋。”她看了看我,“你同意這個說法麼?”
我完全同意。雖然教科書里很少提到這些,但在我的大學時代,很多老師都有意無意地表達過相似的觀點。心理會自我疏導和掩蓋錯誤,但有時候,這兩種手段很難區分清楚。
我說︰“不能更同意了。”
她端起杯子,在嘴邊轉了一圈,又放回桌子,說道︰“再說點你未必會同意的。我讀心理學碩士的時候,因為一個觀點跟導師產生過激烈爭論。我認為,心理障礙未必全是壞事,有些人取得的成就,恰恰得益于其心理障礙。”
我茫然地看著她。老實說,我真的很難立刻接受這個觀點。
“以陳曦來說。”她繼續分析,“母親的不負責任、父親的忍氣吞聲以及辛苦工作,引發了她對父親的極度同情,這種同情擴散開來,逐漸誘發了她對父親畸形的責任感——也就是心理學意義上的神經官能癥。兒時經歷造就的壓抑性格,使她從未想過改變心態,相反,這種心態越來越嚴重。她失去了朋友,卻不曾失去生活的動力,責任感就是她的動力。所以,她才會在98年,以全市前十名的成績,考入b大(國內名校)的新傳系(新聞傳播系)。後來,對父親和朋友的畸形責任感,衍生出對整個社會的強烈責任感。在她內心深處,或許整個社會的丑與惡,都是她的存在導致的,所以,她才會一次又一次地不顧危險,進行同行們不願接觸的新聞調查,甚至觸及一些新聞禁區。神經官能癥,反倒成了她立足社會的心理因素。”
不得不說,葉秋薇分析心理的方式有些另類,但也確實獨到。
我一時有些無言,想了半天說︰“你的意思是,神經官能癥對她來說,更像是心理優勢,而非心理障礙?”
“不。”她說,“心理障礙就是心理障礙,一時有益,終究有害。陳曦一直在用畸形的責任感激勵自己,這與她善于壓抑感情的個性是分不開的。而情感壓抑者,比普通人更善于忍受痛苦,甚至享受痛苦,這樣的心態怎麼可能健康呢?過度的責任感,會產生出焦慮、煩躁、緊張、多疑、不自信等多種負面情緒,但這些情緒,在陳曦身上卻從未有過明顯的體現,為什麼?是因為她的精神土壤中,從未生長過這樣的情緒麼?”
“不是。”我肯定地說,“神經官能癥發展下去,一定會導致焦慮的出現,而之所以沒有在陳曦身上表現出來,是因為被她本能地壓抑了——她習慣性地壓抑了一切情感和情緒。”
葉秋薇輕輕挪了挪雙腳,並隨之改變了坐姿,比之前顯得更加輕松。
“張老師。”她輕輕一笑,“你正在學習我的思維方式。”
我一愣,迅速回味起自己剛剛說過的話,確實嗅到了些許“葉氏分析”的味道。葉秋薇喜歡通過一個人基礎的性格特點,逐層深入地推測其心理活動。不知從何時起,我不僅接受了她的思維方式,甚至開始有意模仿。這也是她對我的麼?
我深吸了一口氣,內心深處似乎有些驕傲,但更多的還是不安。
她看了我一會兒,用繼續的講述打破了我的沉思︰“正如你所說,陳曦習慣性壓抑一切情緒與情感,責任感帶來的壓力、焦慮、不安、自卑等等情緒,全都被習慣性地忽略,因而埋進了潛意識深處——關于這一點,陳曦自己都未必能意識到。壓抑的習慣會帶來意識的自我欺騙,讓她誤以為自己是個堅強的人,自己沒有任何負面情緒的積澱。或許在成長階段,潛意識里的負面情緒偶爾還會噴發,但成年後,社會身份進一步掩蓋了潛意識深處的本我,徹底欺騙了她自己。”
透過陳曦,我仿佛看見了人類深不見底的心理世界,覺得有些眩暈。
“太可怕了。”我撫著額頭,有點喘不過氣。
“非常可怕。”葉秋薇回應說,“發生這種自我欺騙,即便是資深的心理學者,也未必有清楚的自我認識,何況一個外行呢?更可怕的是,那些負面情緒雖然被埋進了記憶深處,但絕不會憑空消失,正相反,負面情緒比正面情緒有著更強的繁殖能力,放任不管,它就會在潛意識深處的土壤中,如真菌般瘋狂蔓延。當這些情緒快要破土而出,陳曦就會產生宣泄的欲望。”
“就是驅使她‘無意中’翻出兒時就醫照片的心理動力。”我深吸了一口氣,“一個看似無意的舉動,其實已經在內心深處醞釀了多年。”
“她壓抑得太久了,如果不是寫了一本自傳,恐怕早就出問題了。”葉秋薇進一步分析道,“但是,一本有所保留的自傳,只能延緩她心理問題的爆發,而無法撼動其根本。所以我知道,她潛意識深處積攢已久的負面情緒,就是我一直在尋找的心理弱點。”
我沒能跟上她的思路︰“可是……嗯……接下來呢?說來說去,她也只是患有潛在的精神疾病——只是情緒上的,如何利用她的負面情緒導致她心肌梗塞呢?”
“別著急。”她擺擺手,“還沒到重點呢。她潛在的心理問題,只是一個方向,並不是具體的武器和手段。想通過殺她,就必須對她進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她靜靜地望著我,過了一會兒問道,“還記得她的遺傳病麼?”
我點點頭。陳曦在《隱痛》中多次提到,自己患有某種遺傳性疾病,這種疾病雖然不會輕易致命,卻會帶來很多不便與困擾。成長過程中,她飽受疾病的折磨,成年後,隨著性格的不斷沉穩,病癥居然奇跡般地消失了。
但自始至終,陳曦從未對這種遺傳病進行過描述。
“她的病——她從來沒說過到底是什麼病。”我說,“你憑什麼認為,這一點可以利用呢?”
“她確實沒有明說,但顯然很有訴說的欲望。”葉秋薇雙眼微微上揚,“如果你仔細研究她的成長經歷,就不難發現,她的病,是家族性腎上腺嗜鉻細胞瘤。”(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