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
當美軍的戰機一架架從“巨網”樞紐機的顯示屏上顯現出來時,空6師參謀長看清楚了美軍的陣勢。
雷達反射面很大的6架b52是美軍不打算保密的,還有430多公里遠,b52前上方有美軍2架預警指揮機,b52的前面,距我330公里處有9架b1隱形戰略轟炸機,下方有58架f22,最前面離巨網270公里處,是美軍的空優機群主力——234架f22。
顯然,美軍用b52吸引我們的注意力,而把隱身性能極為優良的最新一代主力制空戰機“猛禽”f22機群悄悄前伸160公里,準備對我機群發起突然襲擊,在摧毀我殲擊機群後,在b52前方100公里的b1隱身戰略轟炸機就完成突破。
b1轟炸機攜帶的機載戰斧巡航導彈的數量少、速度低,相對易于攔截,但是b1機群必定還攜帶有大量區外撒布炸彈,這些炸彈體積相對小而且數量眾多,是很難完全攔截住的,區外撒布炸彈的水平飛行距離可達35公里,使美機在我12海里領海外就可以投射攻擊,因此最後一道死守防線是上海東40公里處,最前面的第一道防線則距上海200公里,就在這里。
我軍的高空前突機群是巨網前60公里的40架j12,此時距美軍的隱蔽前鋒突擊機群只有210公里,已經處在美軍最新型的aim250遠程空空導彈射程之內!
參謀長立即變更部署,發出了按2號作戰預案執行的命令。此時參謀長看見,美軍前鋒機群射出了80發導彈!
雙方飛機的速度與導彈的速度疊加,標識導彈的80個小亮點以8馬赫的相對速度與我前突機群急遽接近。
232
空6師1團團長接到巨網的告警,就命令全團的40架j12打開主動雷達。按照戰前情報,以美軍沖繩納守嘉基地為主的美軍東亞各基地已經駐進近千架戰機,而對面敵機只有300余架,美軍要做多波次突擊,師指命令轉入第二預案。
233
美軍的雙機聯網預警機的軍官們看到了令人心曠神怡的圖像︰隱蔽前鋒機群f22發射出第一批導彈後,中國機群仍然照直前飛,還懵懵懂懂打開主動雷達想找到些什麼。
找吧找吧,找到了也晚了。
美空軍有3項壓倒優勢,一是飛機隱身,二是導彈射程遠,三是信息戰優勢,現在就是三大優勢一起拿中國人開刀。
美軍的80發aim250飛到距空六師一團機群150公里,就遇到了強大的電磁干擾,干擾功率異常強大,阻塞了導彈群的電磁制導數據鏈。美軍立即切換制導模式到機載激光制導,f22發出的制導激光束象線控導彈光縴那樣完全控制了導彈群,電磁干擾失效了。
234
空六師參謀長看到沿海島嶼地面雷達站、巨網和一團的j12機群聯合發出的如此強大的電磁波竟然不能壓制導彈群的制導數據鏈,心中暗暗吃驚。
而且,沒有一發導彈的路徑有所改變,說明干擾電磁波絲毫未起作用。原因是什麼?計算機已經根據所有已知資料作出分析給出了報告,有十幾個可能的原因,參謀長銳利的目光停留在最新激光制導模式一項上。還有50秒。參謀長在急遽地思考對策。
計算機已經在預設的對策論軟件驅使下給出了多個可供選擇的對策,參謀長掃了一眼,就知道只有兩項沾邊,但兩項對策都不對。
f22機群要隱身就沒有開主動雷達,它不是直接看見aim250導彈群的,而是預警機看見並轉告f22的,然後由f22據此制導aim250,那麼只要切斷預警機看導彈群、預警機對f22的激光通訊(現在不可能是電磁通訊)、f22到導彈群的激光制導這3條串聯的通道中的任一個,就打破了美軍的現行導彈制導方式。
預警機看到導彈群的模式有多個可能,暫時無法判定,不能冒險。
預警機到f22的激光通訊,由于預警機到f22的距離較遠因而這條激光通道的偏轉角較小,相對易于實現。
而且其它武器暫時夠不到美軍預警機,現在打f22機群還都困難。師長機群現在還沒到位置。
三條通道中,最弱的一條是f22對導彈的激光制導。導彈的激光接收器在尾部,f22頭部的激光通訊器要時刻保持對準導彈的激光接收器,這是最新前沿技術——被動激光制導的難點所在。對激光本身還不能憑借電磁場使之偏轉,偏轉對準是憑借電-機跟蹤瞄準系統實現的。上個世紀90年代初,美國為了發展強激光打擊低軌衛星武器系統,面臨激光器力矩電機響應角速度不能適應的問題。衛星過頂時的角速度最大,力矩電機系統還能勉強適應,到90年代中,衛星小動量變軌技術發展超過了強激光的力矩電機跟瞄系統響應速度,力矩電機過大的回轉直徑引起的轉動慣量過大和機械精度下降、磁滯後、反向糾正脈沖控制的不確定性,使跟瞄誤差角過大了,多了幾秒誤差,激光就抓不住衛星了。上世紀末,美國嘗試使用直徑、轉動慣量和磁路體積都很小的新型電-機傳動系統,使電系統誤差角被減小到1/100以下,跟瞄精度和響應速度產生質的飛躍。但末端位置檢測-計算機負反饋-電機糾正回轉數的閉環系統在每次回轉調整跟蹤瞄準動作的末尾都出現一個以e負正弦指數函數做減幅收斂振蕩的尾巴,這個尾部又嚴重制約了跟瞄響應速度。本世紀初,zy研究機構的最新技術使跟瞄精度和響應速度都再提高了2個數量級,徹底解決了這一問題,也同時解決了火炮的高低機和方向機、各種雷達天線、飛機和導彈的翼、舵精確控制的同類問題,但是情報表明,美國嘗試獲得這項技術轉讓的努力沒有成功。
那麼,如果美國人把其現有技術水平應用到導彈的激光被動制導上,高速高機動跟瞄就是其薄弱環節,只要設法讓導彈或飛機二者之一急遽變向,激光制導就很可能因跟瞄脫節而被切斷。
我軍的j12故意提前打開主動雷達,在電磁壓制的同時,就把輻射源暴露給美軍,讓美國人輕松地找到目標座標,不過它找到的是電磁虛擬座標的目標。
決策產生了,雖然有3分冒險,但這是唯一破解之法,必須一試。
235
美軍的雙機聯網預警機。
看到中國人發出的有指向電磁壓制功率達到戰區空域信號密度每秒2000萬個標準矩形脈沖當量,軍官們都暗暗吃驚。這個密度相當于一架戰機受到近3萬部大功率雷達的集中照射,場強達到了電子戰有史以來的空前程度。
這個場強可以讓空氣中的一個線圈點亮一個小燈泡,可以讓一副耳機連上一個二極管就能收听調幅檢波信號而無需任何調諧器無需任何放大器,幸虧機載和彈載的線路都處在嚴密的金屬屏蔽下得以保存,場強已經接近硬燒傷的邊緣。這說明中國人擁有極其強大的機載電磁波發射系統和超大功率的地面雷達站,這是戰前情報沒有顯示的,需要盡快查明。
但是隨著aim250導彈群不受任何影響,依然對準中國機群高速前進,軍官們大大釋然了。三位一體的被動激光制導模式成功了!導彈群離中國人的前突機群只有60公里了!彈載多模主動導引頭馬上就可以打開了!下面就看中國人怎麼抵擋2對1的交叉導彈攻擊吧!軍官們一個個心癢難撓起來。
就在這時,軍官們看到1500x1200大型液晶顯示屏上給出了無法相信的數據︰中國機群的位置在2秒鐘內向左下方驟然挪移了9600米!
怎麼可能!中國人研究出空速16馬赫以上的戰機了?
即便如此,這麼短的加速時間,數百g的加速重力也會把機體內的一切生物壓成肉泥!
這-不-可-能!
軍官們張大的驚訝的嘴巴還沒來得及閉上,導彈群已經向左下方含提前量急遽轉向,導彈尾巴轉過角度,機載激光通訊器機-電開環跟瞄系統反應了一個過大的偏轉角,隨即受到負反饋系統的閉環糾正回轉,又反偏轉過頭,來回幾次偏轉,雖然振幅迅速收斂,但是數十公里的距離可謂差之毫厘失之幾個厘米,激光接受器與f22制導激光束一瞬間脫離了接觸!彈載電腦立即切換到原來的多模合成制導,但是可見光以下頻率的電磁波信號都被空前強大的壓制電磁波湮滅,導彈收不到制導指令,軌跡不變,向左下方直沖了下去!
幾秒鐘的慌亂後,預警指揮機里面的人們恢復了鎮定。
中國人的瞬間挪移在物理上是不可能的。沒有神跡發生。
可能的只是電磁波虛擬合成場座標挪移。雖然不願相信中國人解決了如此高難度的課題,但是,擺在眼前的事實必須要相信。
必須在aim250沖入海面前恢復激光制導。來不及更多思考。
美軍f22隱蔽突擊機群一齊向左下方調整方向,努力讓飛機軸線盡量重新對準導彈的尾部,使存在尾段收斂振蕩的跟瞄系統能夠再次抓住導彈。
236
空六師巨網樞紐機。
參謀長在預先故意暴露給美國人的j12前鋒機群的主動雷達輻射電磁座標的條件下,依靠等效直徑近10千米的巨網相控陣天線對電磁場遠距相位合成的非凡能力,加上與前鋒機群的足夠距離,冒險使用剛剛裝機尚未完成合成演練程序的電磁場虛擬目標挪移技術,放手一博,一出手就粉碎了美軍最新技術的三位一體被動激光制導技術,不僅掩護了我前鋒機群的真實位置,而且迫使美軍f22隱蔽突擊機群急遽轉向,將高溫尾焰暴露出來,在一瞬間就被我巨網點陣合成相控陣紅外成像雷達抓住,超高速計算機在瞬間完成了對40架轉向美機的鎖定,
機會轉瞬既逝,最好的防御就是進攻。參謀長的命令暴喝出口︰
“1團機群導彈攻擊!”
紅外線超脫地懸浮在一片混亂的電磁頻譜之上,80發r79導彈依靠紅外成像導引,疾風驟雨般地撲向美軍f22隱蔽突擊機群。
237
r79導彈一發出,一團的j12機群就重新暴露了位置。
美軍預警機知道左下方的中國機群是虛擬成像的假座標,但是真的在哪里?
雷達按照中國前鋒機群原方位、原速度下的最大出現概率區間搜索,但是在接近硬燒傷場強的電磁壓制下,全頻譜的雷達搜索異常艱難,計算機不能給出可以確定的辨析結果。
要打破中國人的虛擬成像的電磁假座標,除非再有一架預警機飛臨中國機群可能存在空域的上空,與雙機聯網預警機進行搜索波束接近正交的交叉聯網搜索,
但是這是不可能的。沒有預警機來得及飛到那里,即使飛到那里也會被中國人擊落。同步衛星太遠。低軌衛星太快,經過的有效時間太短。
f22機群已經重新抓住導彈群並使之改平。但是真目標在哪里?
就在這時,苦苦搜索的紅外雷達發現中國真機群最大出現概率空域的邊緣有一群紅外亮點一閃即逝。這就夠了。
預警機計算機立即給出中國機群的瞬時真實位置,
f22機群立即發出指令讓aim250導彈群打開彈載紅外成像主動雷達搜索,導彈群紅外雷達的搜索信息立即傳回︰
40架中國j12戰機赫然重新出現在顯示屏上。
aim250導彈群距中國機群只有不到10公里距離,正在飛速向上仰攻j12戰機,
同時—中國人發射了80發r79導彈,已經逼進f22機群不到30公里的近處,以接近9馬赫的相對速度,泰山壓頂般地向f22隱蔽突擊機群撲來!
238
無錫。東南軍區空軍指揮部。
上海東空戰的戰況即時標示在戰區敵我態勢圖上,主顯示屏周圍,16個分顯示屏分別同步顯示各個重點局部的信息。
空六師戰場上,朝鮮戰爭結束以來中美之間的首次大規模空戰已經無法避免。雙方的首批導彈都已經進入刺刀見紅的距離。
雖然美軍的導彈群有領先20公里的距離優勢,但是這個戰術優勢已經不是戰局的關鍵。美軍的三大優勢—飛機隱身、導彈射程遠、信息戰技術領先—都已經被我軍打破。空六師阻擊機群的戰斗到達了決定勝負的分水嶺。
空軍第二集團軍的6個師1400余架戰機全部投入,3個師已升空作戰。關鍵在于空六師,空六師要頂住。
如果空六師頂不住,那麼集團軍就頂不住。
空六師1團的後面,是緩慢前飛的巨網。
集團軍就靠這面巨網擔綱這場現代信息空戰的樞紐。巨網在戰役第二階段到來前,要一直保持緩慢前飛。保衛巨網是整個集團軍勝敗的第一個關鍵。
保衛巨網的任務由空六師2團的40架j12空優戰機和剛成軍的3團擔任。
3團只有3架戰機︰用運輸機改裝的化學硬殺傷激光戰機,擁有在120公里內擊落任何敵方飛行器的能力,但是受化學能提供速度的限制,激光射擊頻率較低,且機載總化學能一定的條件下,總射擊次數有限。
空六師真正的主力是此時正由師長親自率領的第61低空突擊團。這個團是戰役勝敗的第二個關鍵。
如果第61低空突擊團能夠在巨網阻擊機群垮掉前對敵戰略轟炸機群發起攻擊,戰役就勝券在握。
低空突擊團是先行出發的,但由于飛行速度低,目前位置距離發起攻擊,還需要至少12分鐘。
巨網阻擊機群是由清一色的國產機組成的,這是我軍第一個完全不依賴外力的空中作戰群。
世界領先的巨網技術如果也與外界武力結合,還是會有一些後遺癥。
國產j12從諸項性能指標來看,優于美軍以往所有的空優戰機,唯有對美軍的最新一代主力戰機f22的虛實不摸底細,情報部門盡了最大努力,但是得到的資料還是很模糊。
今天j12與f22迎頭相撞,實際上是新加坡外海中美日艦隊“誤擊”突發事件之下連鎖反應,美軍將“共同防御”行動時間提早了10個小時,主戰場也從春潮油田搬到上海東海域;我軍遂將3號預案第二階段的空軍主力提前轉用于上海方向,這對中美雙方都是一場沒有充分準備之下的遭遇戰。
仗打到目前,初步看出,美軍的aim250遠程空空導彈的優勢仍在,但是在失去信息戰優勢之後,射程遠的光芒被掩蓋了。
到目前為止也可以看出我軍的兩項弱點︰
巨網阻擊機群要堅持12分鐘,j12戰機的數量仍嫌太少,但是絕大部分剛造出來的j12都給空六師了;
另外,美國人的高能激光戰略武器系統不能恢復,一旦恢復,我軍的巨網機群的25架點陣合成相控陣戰機和3架大型化學激光戰機會被擊落,巨網一失,阻擊立即失敗。
美國人的高能激光戰略武器系統正被我“強迫收視”計算機病毒壓制。初戰勝負取決于我軍少量的j12能夠堅持多長時間,取決于美軍能不能在12分鐘內修復他們的戰略激光武器。
239
空六師1團團長知道全團要熬過最初的10秒鐘。
r79導彈的主動導引頭先不能開。
與美軍最新型的f22戰機初次交戰,不摸對方底細,如果打開導彈群的主動導引頭,而導彈又被美軍用什麼辦法防御成功,那麼我軍費盡心機贏得的這一次出手機會就會前功盡棄。要堅持,讓導彈群離美軍近一些,再近一些。
導彈群現在也無法使用目標信息的被動制導,所有目標信息都被我方空前強大的電磁壓制湮沒。
導彈只能由載機制導。我軍強大的壓制電磁波並不妨礙我載機對導彈的電磁制導。高場強的電磁波是由我軍發出的,這些電磁波的能量頻譜、相位變化和幅度變化都已經巨細無遺地灌進機載計算機和彈載計算機;戰區電磁環境,大到上百座電視台、廣播電台和商業電台的能量頻譜,小到經過的定期輪船甚至日照、潮汐、風力和空氣濕度、雲層放電、太陽黑子變化規律等等一系列海洋氣象因素和天文氣象因素的干擾變動規律,都被預設置在機載計算機內,這是數十年來上千名各有關崗位的工作人員長期積累默默工作的結果。我方的人工電磁波和戰區環境電磁波是已知的,可以被預置—比對後輕易剝離,電磁制導信號就可以清晰無誤地傳遞到導彈。至于敵方發射的電磁波當然是不可預知的,但是功率場強差了數量級,頻譜曲線下的能量面積分的數值低到計算機可以輕易分離的下限閾值之下,就被弱信號干擾對抗模式排除掉了。
1團長對戰場資料了然于胸,他清醒地把握住當前團作戰的關鍵問題︰
戰場的制電磁權在我軍手里,但是這個制電磁權是暫時的。
制電磁權的存在是由于巨網存在,巨網存在是因為美軍未能找到巨網,未找到的原因是我軍以巨網為樞紐造成的壓制電磁場,但是這個壓制電磁場的前置網絡節點是1團機群的40部機載雷達,由于發射r79導彈,轉瞬即逝的紅外發射特征被美軍抓住,團機群暴露了。
敵機數量至少5倍于我。繼續發射導彈攻擊,不被機載計算機容量所允許。在如此強大的廣譜電磁波壓制下以比對分離方法制導2發導彈,就已經達到了機載計算機運算速度的極限。不繼續發射導彈,在美軍如此大的數量優勢面前,一團機群很難保全。
1團一旦垮掉,前置網絡節點立失,虛擬成像座標一撤,巨網立即暴露,暴露的巨網在當面美軍力量的攻擊下難以持久。
團機群必須盡可能持久地堅持,必須在制導r79導彈群的同時躲避美軍的紅外成像主動制導模式的aim250導彈攻擊,
最初的10秒鐘很難熬,但是必須挺過去。
240
在進入混戰前,1團團長還要作出最後一個決策︰機群是下推機頭,迎著導彈群飛行,還是拉高讓導彈追尾。
如果迎著導彈飛,雙方的正面投影面積都是最小,飛機與導彈交錯而過的時間最短,aim250這樣超遠射程的導彈要儲存大量的推進劑因此體積龐大,機動力應該較差,對穿後折返調頭費時長,很可能被團機群就此甩掉。並且,飛機的尾焰被最大限度地隱蔽,而美軍的aim250此時是僅能依靠紅外單模制導的。這是防御的最好方式,但是迎著導彈飛會大大縮短接觸前的時間,一旦穿越導彈群未能甩掉導彈,必然陷于纏斗,為此,在穿越導彈群時一定要啟動我r79導彈群的自動紅外成像尋的導引頭,讓我飛機的纏斗和損失不致影響相應導彈的攻擊,就是說,r79的主動尋的要早些打開,彈載主動尋的打開後戰機對導彈就失去控制,面對與f22猛禽的遭遇戰,這會使導彈攻擊效果充滿變數;
另一方案,機群約35度爬升前飛,與目前導彈群的方向垂直,導彈群必然被飛機尾焰吸引而追尾,導彈速度矢量的水平分量方向要反轉180度,aim250的龐大身體的反轉半徑不會很小,因此會被我機群甩開一段距離,aim250的短時最大速度約5.8馬赫,而j12的短時最大速度可達3.7馬赫,從目前的2馬赫速度加到3.7馬赫需要幾秒鐘時間,隨後導彈群就會追上機群,被導彈咬上尾巴是飛行員的大忌,但是這樣做會大大延後r79打開主動導引頭的時間,使攻擊效果可靠,並且我軍戰機性能利于近身格斗,快速縮短雙方機群的距離無疑對我方是有利的。
前一方案利于防御,後一方案利于進攻,但風險很大。
但是j12空優戰機擁有一項偉大發明的獨有技術優勢。1團長決定憑借這一點,冒險一試。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