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非洲當酋長

第1670章 範氏義莊

類別︰其他類型 作者︰我是火法師 本章︰第1670章 範氏義莊

    範仲淹憑借一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流傳千古,

    但是這老爺子憂是真憂了︰兩歲死了爹,跟母親改嫁進了朱家改名朱說,少年時憂;後來數年寒霜苦讀,以‘朱說’的名字考上進士,所以少年時憂;後來基層當官仕途坎坷三進三出,中年也憂;大軍壓境國難當頭的時候他白發出征舉兵抗敵,老年也憂;超綱混亂領命改革慘遭失敗病逝他鄉,晚年更憂。

    那真是一輩子都沒樂的起來。

    不過這老爺子除了給後來留下了仁人志士節操之外,還留下一個創舉。

    在宋仁宗皇佑二年也就是1050年,範仲淹擔任杭州太守的時候,拿出畢生積蓄在甦州購買了一千多畝良田,稱之為‘範氏義莊’並且制定了不少規則。

    比如說但凡是五歲以上的範氏各房族人,不分男女每人有三斗白米;成年族人每年給冬衣衣料一匹,十歲以下五歲以上給半匹;嫁女給錢三十貫、改嫁給錢二十貫、娶妻給錢二十貫二婚不再給;族人身份按照輩分大小給予二至二十五貫安葬費;族人參加科舉或者外出赴任給予路費補助。

    另外如果鄉親、姻親陷入貧困或者饑荒不能生存的時候,各房共同核實可用義莊糧米量力救助;而且義莊田地房屋不能出售,由專人掌管,即便是族長也不能干預掌管人依規辦事。族人甚至不能借用義莊的人力、車船和工具。另外本族人不能買賣土地,不能使用本族人做義田佃戶,禁止出售土地等等。

    這可以說是全世界家族基金的最原始形態。

    有人會說了,不就是一千多畝地嗎?這能做什麼?

    答案就是︰自從範仲淹之後,範氏家族每朝每代至少出了一名進士。

    看慣古裝劇的人往往有個誤解,認為‘進士’沒什麼不了不起的。

    事實上︰在古代科舉制度中,‘進士’就是千萬學子最高等級的成就。一旦成為了進士,最差的也能在地方上混個五品知府退休,相當于現在的市委書記級別的。如果是那些‘一甲’或者‘二甲’前幾名的進士?基本上確定今後可以出閣拜相成為實權國家干部。

    而且考上進士那都是有特殊福利的,比如說朝廷賜田賜宅等等。那是一個比一個牛x。

    當然,跟著影視作品學歷史往往就被帶溝里去。

    比如說‘秀才’人們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窮秀才’。

    古代讀書人要先到縣里考取‘童生’,然後才能考取‘秀才’。而清朝人口過億,296年歷史,一共才出了二百多萬童生,四十五萬秀才。算下來就是整清朝大概每年一萬童生一千五百個秀才,五百個舉人一百個進士。

    這可是整個國家的數據!

    到了秀才這個級別就是享受類似于見官不跪、免除徭役等特權的。

    這樣的情況下能有幾個窮秀才?

    從範仲淹到現在千年過去,無數宗族一個又一個消失,但是範氏宗族從未衰弱︰宋朝中進士者22人;明朝中進士者30人;至于清朝那就更多了,僅僅順治時期他們家就出了12個進士!

    而這些優秀的族人不斷的捐贈,到了清末時期,範氏義莊土地已經達到了5300畝。

    宋朝比範仲淹官大的人多不勝數,比他錢多的人也是隨處都有,但是能輝煌千年的幾乎一個也沒有,畢竟誰也不能保證自家不出敗家子。

    氏義莊的存在也給別的家族打了個樣板,于是別的家族也建立族田,還有什麼‘祭祀田’、‘學田’、‘書田’等等。

    那麼這是好事兒嗎?

    答案是否定的。

    現在很多大聰明整天罵龍國的土地制度提倡土地私有制。

    這里有個血淋淋的現實就是︰提倡土地私有制的都是富豪或者是那些窮傻子,土地國有制保護的其實是窮人。

    窮人才在乎房子,有錢人真不在乎那些東西。

    在建國之前,各地宗族的影響力甚至比國家還大,一些宗族規矩的威懾力比法律強大的多。

    舉一個簡單地例子︰在建國那一年,徽州現在的黃山市徽州區)一共有118萬畝的耕地,其中有17萬畝屬于各個宗族的族田,佔了徽州總耕地面積的15。

    至于其余一百萬畝?

    當然被各個種族瓜分了!

    有了這些族田可以保證大宗族每一個族人都有一個基本上生活條件和基本的婚嫁體面,那些大宗族可以通過教育不斷產生新的精英一代代延續下來。

    然後……

    不斷蠶食窮人土地!

    就這麼說吧,建國前龍國的所有土地基本上都在大宗族手里。

    現在的人不理解為什麼總有人認為‘被開除族譜’是可怕的事情,像蕭鵬早就被開開除族譜了不是什麼事兒也沒有嗎?

    那是因為時代變了。

    如果在古代的時候被驅逐出宗族,就意味著自己以及自己的子孫後代都沒了各種宗族福利!他們能不著急?

    古代龍國族田的存在最大的問題就是︰有錢人越來越有錢,窮人則越來越窮。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一邊是醉心功名向上鑽營,一邊是為了吃飽穿暖而努力,這是一個級別上的嗎?

    就算祖上留下幾畝良田,遇到個天災人禍過不下去賣祖產的人還少了?

    別看現在那麼多的富豪都在搞‘家族基金’,其實真的比不上範仲淹一千多年前搞的義莊︰從初衷上說,義莊制度就比家族基金會高大上,從實際效果上家族基金會也趕不上義莊制度︰前者出精英的概率更大,後者只是為了讓後代都能過上體面的生活。

    家族有精英意味著什麼?

    可以保護族田!

    如果沒人保護的話,全族遭遇滅亡危機的時候‘族田不可賣’也就是一個笑話。大家族保證自己一直都有精英族人出現再保護族人,而小家族只有逐漸衰亡一條路,生存空間也會慢慢被大宗族蠶食一空!

    那這些祖產都讓誰買去了?

    窮者越窮富者越富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而建國後呢?什麼族田、義莊都沒了,變成了‘國田’,同時也承擔了過去‘族田’、‘義田’的功能!

    原來的官府只收稅別的不管,現在呢?接濟孤寡老人,照顧傷殘人士,協助國人讀書應試、發展基建、帶領大家全部脫貧致富等等都成為國家職能,把整個國家當成一個宗族,所有國人都當成自己的族民,建國才幾十年?現在生活低保+義務教育已經覆蓋了全國。

    而義務教育推行後,保證每一代都能出現大量的精英族人,現在每年畢業的大學生甚至比一些小國家總人口都多。而這些精英反過來也能保護國家。這也是龍國能通過短短四十多年就從一窮二白變成世界第二的最根本原因。

    但是問題又來了,像這種土地國有制的國家還有很多,為什麼只有龍國成為世界第二?

    他們不是不想,而是做不到。

    說一個最簡單的事情就行︰發展基建。

    發展基建難嗎?

    真心不難。

    小鳥都知道給自己搭個窩,人類有幾個不懂發展基建的?

    公知們整天說︰西方國家不發展基建不是因為沒有技術和能力而是不屑,這話其實沒錯。

    那麼‘要致富先修路’的道理全世界誰都知道,為什麼他們不這麼做呢?

    因為搞基建不掙錢!

    喜歡我在非洲當酋長請大家收藏︰()我在非洲當酋長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我在非洲當酋長》,方便以後閱讀我在非洲當酋長第1670章 範氏義莊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我在非洲當酋長第1670章 範氏義莊並對我在非洲當酋長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