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天芳說 ︰“當動物的習慣與生活條件相適應時,就生存、成長、繁衍,而當習慣與生活環境不適應時,生存、成長和繁衍就會受到限制和威脅,有時甚至會遭受滅頂之災。-------瀏覽器上打上-看最新更新生態環境的急劇變化,動物的習慣不能隨之改變,導致一些物種滅絕。而與此同時,總有因提前或及時改變了習慣死里逃生的幸存者。
人類可以穿厚的衣服來維持體溫;有些候鳥,例如︰燕子、鸕鶿、海鷗、鵜鶘等,在冬天時會由北飛到南方避寒。有些動物倚靠皮毛和體內的脂肪保暖,例如︰企鵝。變溫動物,例如︰青蛙和蛇,在冬天時體溫下降,活動能力隨之而減低。加上冬天食物短缺,所以這些動物在冬天就要藏在地洞里冬眠。
草食性動物、肉食性動物和雜食性動物的牙齒、頭骨和鳥類的喙(音悔)部的不同形態,適應不同食物的性質。
我們來回顧一個大家熟知的著名實驗——毛毛蟲的實驗,看看盲目跟隨習慣的悲哀結局。法國的一個科學家做過一個著名的”毛毛蟲”實驗”:這些毛毛蟲有個跟隨的習慣,就是總會跟隨前面的毛毛蟲,他就把毛毛蟲剛在花盤的邊緣上,首尾相接,圍成一圈,在花盤不遠的地方放著毛毛蟲喜歡吃的和玩的東西,但是毛毛蟲一開始就只是跟隨前面的爬,就這樣一個接一個的爬,竟沒有發現身邊的美食終于在幾天過去後,因饑餓和勞累全死了。
由于習慣,它們跟隨的準確無誤,一點也不偏離軌道。也由于習慣,它們跟隨的一心一意,一點也不左顧右盼。還由于習慣,它們跟隨的持之以恆,終不放棄,在體能即將全部消耗的最後一息,也不改變習慣。習慣給它們的獎賞是一條絕路——死亡。
弱肉強食的大自然環境中,動物各有自己保存生命的習慣。長頸鹿利用逃避敵人的本能和敏捷的動作保護自己。枝形蟲(像樹枝)、葉形蟲(像樹葉)利用顏色或體形和四周環境很相似來保護自己。 有些蛾在翅膀上有類似雙眼的花紋可以阻嚇敵人。龜、蜆、螺和蝸牛有硬殼;穿山甲的身體有堅硬的鱗片;箭豬(刺 )和海膽身上有刺,它們利用身體的特殊構造去保護自已。牛會用角,馬會用蹄,猩猩和猴子用牙,蜜蜂用尾部的刺去反擊敵人以脫離危險。
‘哈蟆魚’的頭部有一個又細又長的桿狀器官頂端上能發射淡藍色的光,在海底黑暗的世界里像一盞小燈似的閃閃發亮。’哈蟆魚’不愛運動,即使捕獲食物也不挪動地方,而是張嘴等食物自己送上門來。它捕獲食物的手段就是利用一些小動物好奇地向亮光圍攏,其結果是還沒等靠近’燈光’,就被張著的大嘴一口吞食下去。
據科學家觀察,超聲波專家——蝙蝠的喉嚨能發出很強的超聲波,而它高高聳立的耳朵,又是一個接收超聲波的儀器。當超聲波在空中遇到空中飛行的小蟲等,便被反射回來。它的耳朵听到回聲,便可以準確判斷是食物還是樹木、高牆等障礙物及其準確位置,迅速準確地捕捉食物。
‘海中鸚鵡魚’被漁人的誘餌釣住時,其同類們會立刻起來救助,甚至會咬斷魚索,幫助受難者脫險。
地球氣候發生劇烈變化,從而致使恐龍滅絕。當那些身軀碩大的恐龍賴以生存的濕熱環境不復存在時,在寒冷干燥、有冷暖季節區分的氣候環境下,大多數恐龍的絕跡便自然而然了。幸免于難的恐龍(大多體形較小)以及一些早在保羅紀就已經進化為原始鳥類、哺乳類的動物,遵循自然界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法則,在相對惡劣的環境中,經過7000萬年不斷演變,大多數物種改變了原來的形態,由冷血動物進化為耐寒的能調節體溫的熱血動物(鳥類、哺乳類及人類)。習慣上的某些優勢,使他們幸免遇難。接著,習慣的改變(進化),又使他們得以延續。”
盧曉潔說︰“人在社會上生存,也是一樣道理,只有與環境相適應了,才可以生存,在生存的基礎上求得發展。”
藺雨晨說︰“好習慣的形成是很不容易的,習慣是長期重復的結果。
生物的習慣是在長期的適應生存環境的過程中形成的,並在這一過程中改變的。這個適應——不適應——適應的過程,使生物種群得以生存和進化,使生物個體得以生存和成長。
人的習慣一部分是被動形成的,主要源于遺傳和環境的影響。另一部分是主動構建的,這也是人和其它生物的主要區別。人具有主觀能動性,人可以判斷哪些習慣對自己有利,哪些有害,進而改變不良習慣,構建良好習慣。構建良好習慣就是用新的模式代替舊的習慣,使新的模式成為相對穩定的行為。
人的習慣,即大腦及行為器官的運動,制約人的生存過程。人的行為有百分之九十五或者更多的是執行習慣,只有一少部分是對習慣的突破。習慣具有穩定性,同時習慣的改變特別是優良習慣的構建也是一個艱難痛苦和長時間重復的過程。
構建習慣的先決條件是要有目標,即構建什麼樣的習慣。構建習慣的方法是規範和訓練。規範是將人的活動限制在指定的範圍內。像村規民俗、道德、法律、紀律、規程,還有頭懸梁、錐刺股、座右銘等等。訓練包括被動接受的和主動進行的。被動接受的訓練形成技能化的習慣,主動進行的訓練形成人格化的習慣。
技能化的習慣會使人機械,缺乏內心的認同與熱情;人格化的習慣則可能是自然和諧的,因為已化為理念,內心會認同也會有熱情。簡言之,技能化習慣培育的是機器,而人格化習慣培育的是真正的人。
對動物的訓練就是讓他成為機器。
訓練改變動物的習慣,讓他們為人類服務,這種例子是隨處可見的。
擔任演員的動物,常用它們的表演為人們送去快樂。
擔任擺渡任務的動物,如牛渡、馬渡、象渡、羊渡、蟒蛇渡、海龜渡、鱷魚渡等,用它們的勞動,為人們提供方便。
潛水犬從事搶救和打撈活動,給人幫了大忙。”
本書首發。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個(*^__^*),都會成為作者創作的動力,請努力為作者加油吧!
只要輸入--就能看發布的章節內容(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