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是世界上從運輸工具的發明中獲益最直接、最明顯的地區。-------瀏覽器上打上-看最新更新從政治上說,美國是18世紀中期的自由思想的具體體現,美國的憲法正是這一思想的結晶。美國沒有國家教會和王權,取締了貴族稱號,卻把對財產權的嚴格保護作為實現自由的手段。美國賦予幾乎所有成年男子以選舉權——盡管最初各州具體做法不盡相同。盡管選舉方法的不成熟導致了國家政治生活很快被高度組織化的政黨機器所操縱,但這並沒有影響剛剛得到解放的美國民眾發揮出超過同時代其他任何國家民眾的旺盛精力、事業心和公共精神。
此後,出現了我們剛談到的交通工具速度的提高。奇怪的是,在這種速度提高中受益最多的美國,卻極少認識到這一點。美國人把鐵路、輪船和電報等視為美國發展的天然組成部分,其實不然。是這些東西的及時產生,挽救了美國的統一。美國之所以能有今天,一靠內河輪船,二靠鐵路。如果沒有這些東西,現在這樣一個地域遼闊的作為整體而存在的合眾國,就根本不可能存在,向西移民的浪潮可能會更加緩慢,或許永遠不會跨過中部大平原。從東岸到密甦里這段不足大陸一半的路程,在沒有這些交通工具之前,花費了能干的殖民者200多年的時間才通過。1821年在密西西比河西岸建立的第一個州,是被稱為“輪船州”的密甦里州。而從密甦里州到太平洋這一段時間,卻只花費了幾十年。
如果我們有影像資源,把1600年以來的美國的地圖一年一年的展現出來是很有趣的︰我們用小黑點表示人口,一個小黑點代表100人,星號表示10萬人口的城市。我們可以看到,200年中這些小黑點沿著海岸和能航行的河流湖泊緩慢延伸,到了印第安納和肯塔基等地則更加緩慢。年左右,情況發生了變化︰沿河流的地方出現了更為活躍的景象。由于輪船的發明,黑點迅速增多並擴展。那些先前的小黑點從許多沿河的地方蔓延到了堪薩斯和內布拉斯加。
從1830年起,代表鐵路的黑線開始出現。從那以後,小黑點不再是蠕動,而是飛奔了。小黑點的出現更迅速了,就像用噴霧器噴上去一樣。突然,代表10萬人口城市的星號開始出現,先是一兩顆,但很快就大量涌現。每個城市的星號都猶如不斷延伸中的鐵路網上的一個結點。
美國這階段的發展在世界歷史上是史無前例的,這是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這樣的社會在過去是無法出現的,即使出現了,也會因為沒有鐵路而四分五裂。如果沒有鐵路和電報,從北京管轄加利福尼亞可能比從華盛頓管轄更為容易。但是美國不僅人口迅速增加,而且維持著統一,而且越來越統一。今天的舊金山人和紐約人很相似,這遠勝過100年前的弗吉尼亞人與新英格蘭人之間的相似程度。同化的過程順利地進行著。這個由鐵路、電報編織而成的國家,日益形成為一個語言、思想和行動都協調一致的統一體。很快,航空事業也成為這項工作的一部分。
美國這個偉大的國家是歷史上一個嶄新的事物。以前雖曾有過人口上億的大帝國,但都是許多不同民族的聯合,從未出現過達到如此規模的單一民族的國家。我們想給這個新事物起個新名字。我們就像把美國叫做國家,把法國和荷蘭也叫做國家,其實這兩者之間的區別,就好像汽車與馬車之間的區別一樣。它們是不同時代、不同條件的產物,將以不同的步伐沿著完全不同的道路繼續向前。就規模和可能性而言,美國介于歐洲式國家和全球性合眾國之間。
但是,在達到今天的強大和穩定之前,美國人民也經歷過激烈沖突的時代。內河輪船、鐵路、電報和其他便捷的交通工具都出現得稍晚了些,來不及遏制南北各州在利益和思想上日益深化的沖突。南部實行奴隸制,北部各州都是自由民。鐵路和輪船的出現之初,反而使早已存在的南北差異演變為尖銳的沖突。新的交通工具促成的統一,也使南方精神和北方精神誰佔優勢的問題變得緊迫起來。妥協幾乎是不可能的︰北方精神強調自由和個人主義;而南方在大土地所有者和貴族的支配下卻盛行蓄奴之風。
隨著移民潮向西涌去,使每個新地域和新州,每一個加入這個迅速成長的國家的地方,都成了南北思想斗爭的場所,是成為自由民的州呢,還是任等級制和奴隸制流行?自1833年起,美國的反奴隸協會不僅抵制奴隸制的擴展,而且為徹底廢除奴隸制在全國進行宣傳。是否批準得克薩斯加入合眾國問題成了公開沖突的導火索。得克薩斯原來是墨西哥共和國的一部分,但其大部分地區都是由來自美國蓄奴州的移民開闢的。得克薩斯于1835年脫離墨西哥,宣布獨立,1844年並入美國。原先在墨西哥法律下的得克薩斯禁止使用奴隸,但此時南方卻主張得克薩斯實行奴隸制,並付諸實踐。
與此同時,航海事業的發展帶來了大批的歐洲移民,北方各州人口劇增,愛阿華、威斯康星、明尼甦達、俄勒岡等北方農業地區都成了州。這使得反奴隸制的北方可能在參議院和眾議院中獲得多數。盛產棉花的南方各州,既對廢奴運動聲勢日益高漲感到憤怒,又害怕北方在國會中佔優勢,于是開始謀劃退出聯邦。南方幻想著吞並墨西哥和西印度群島,建立南到巴拿馬的大的奴隸制國家。
1860年,反奴隸制的亞伯拉罕•林肯當選總統。這促使南方各州決意脫離聯邦。南卡羅來納州通過了“脫離法令”,並準備作戰。密西西比、佛羅里達、阿拉巴馬、佐治亞、路易斯安那和得克薩斯等州先後響應。他們在阿拉巴馬的蒙哥馬利召開會議,選舉杰斐遜•戴維斯為“美國南方各州聯盟”總統,還通過了一部專門維護“黑奴制度”的憲法。
林肯是獨立戰爭後成長起來的新生代的典型,年輕時是向西移民潮的一分子。他1809年生于肯塔基,幼年時被帶到印第安納,後來又去了伊利諾伊。當時的印第安納是半開墾區,生活條件惡劣,房屋就是野地上簡單的小木屋。他的學校教育條件很差,時常中斷。但是他母親從小就教他識字,他成為一個熱愛讀書的人。林肯17歲時已是一名身體強壯的運動員,擅長摔跤和賽跑。他後來在商店當過店員和老板,還同酗酒的朋友合伙經商,結果欠了一筆15年都未能還清的債。1834年25歲的林肯當選伊里諾斯州眾議院議員。伊里諾斯的奴隸制問題非常敏感,因為美國國會中贊成奴隸制的領導人物就是來自這個州的參議員道格拉斯。此人很具才能和威望,林肯通過演講和宣傳冊與之斗爭了好幾年。後來,林肯成了道格拉斯的強硬對手,並最終戰勝他。1860年的總統選舉是兩人斗爭的最激烈時期。1861年3月4日,林肯就任總統。這時南方各州已在進行脫離華盛頓聯邦政府的活動,並開始付諸軍事行動。
美國內戰爆發了。雙方都用臨時招募的軍隊參戰,人員從幾萬增加到幾十萬,屬于北方的聯邦軍後來兵力超過百萬。戰場分布很廣,從新墨西哥一直到東海岸,華盛頓和里士滿是雙方爭奪的主要目標。在此,我們無暇敘述這場戰爭輾轉于田納西和弗吉尼亞和沿密西西比河而下的森林山嶺的悲壯情景。人員的消耗和殺戮是可怕的。雙方有時進攻,有時反擊。人們一會兒充滿希望,一會兒感到沮喪。時而華盛頓幾乎被南方軍拿下,時而北方軍又直逼里士滿。南方軍人少且財力匱乏,但有才能卓越的李將軍指揮。北方軍統帥能力不佳,也沒有最高權力,統帥換了一個又一個,直到謝爾曼和格蘭特接替指揮,北方軍才戰勝了筋疲力盡的南方軍。1864年10月,謝爾曼率一支聯邦軍隊突破南方軍左翼,從田納西經佐治亞進軍海岸,穿過南方聯盟全境,然後揮師北上,經卡羅來納,直襲南方軍後方。與此同時,格蘭特在里士滿附近頂住李將軍的進攻,等待謝爾曼部隊來合圍。1865年4月9日,李將軍的部隊被圍困于阿波馬托克斯州府,不到一個月,各地的南方軍殘部都放下了武器,南方聯盟宣告解體。
4年的戰爭給美國人民帶來了物質上和精神上的雙重傷害。很多人贊同各州自治的規則,但北方卻強制南方廢除奴隸制。在南北交界的各州中,親兄弟間、堂兄弟間,甚至父子之間都會因立場不同而成為敵人。北方人認為自己的行動是正義的,而很多人認為北方的公正並非無可挑剔。面對這些混亂,林肯始終頭腦清醒。他站在統一的立場和全美和平的立場之上。他反對奴隸制,但認為這不是主要問題。他旨在維護美國的統一,防止美國分裂成兩個對立和相互傾軋的部分。
戰爭初期,國會和聯邦的將軍們都主張盡快解放奴隸,林肯卻持反對意見,並讓他們冷靜下來。他主張逐步解放奴隸,並給予奴隸主一定的補償。直到1865年1月條件成熟時,國會才提出了永久廢除奴隸制的憲法修正案。在各州通過這一法案之前,戰事就已結束了。
1862年至1863年是戰爭僵持階段,開始時的熱情已經消退,美國陷入了消沉和厭戰的狀態。總統發現自己身邊有很多失敗主義者、叛逆者、革職軍人、居心叵測的政客。前方是沮喪的將軍和士氣低下的軍隊,後方是狐疑而疲憊的人民。林肯最大的慰藉或許是想到里士滿的戴維斯處境相同。英國政府做了件愚蠢的事,讓海軍幫助南方聯盟。它派了三艘人員齊備的快船——其中“阿拉巴馬”號讓人記憶猶新——從海上追擊美國的船只。當時法國軍隊也在墨西哥踐踏門羅主義。里士滿提出了一份微妙的停戰計劃,主張將戰爭問題通過逐步談判解決,南北軍聯手對付墨西哥的法軍。但林肯聲明,除非聯邦有統一的最高權力,否則他不會听取這樣的建議,美國只能站在民族的立場,作為一個整體而不是分裂的兩個部分來對付法國。
經過長年累月的挫折、忙碌和疲憊,經歷了分裂和絕望的黑暗,林肯終于維持了美國的統一。戰爭中,他從沒有猶豫、退卻的記錄。無事可做,他常常一動不動,默默地坐在白宮里,就像一座堅毅的雕像。他有時也談笑風生、回憶往事,以調整和舒暢心情。
林肯終于看到了聯邦的勝利。南方投降的第二天,他來到里士滿,接受李將軍的投降。回到華盛頓後的4月11日,他進行了一次公開演講。4月14日晚,他去華盛頓的福特劇院觀看演出。看戲過程中,一個在政治上對他不滿的演員布恩進入包廂,向他腦後開槍,林肯當場身亡。但林肯的工作也已告完成,聯邦得到了挽救。
戰爭初期,美國還沒有通往太平洋的鐵路。戰爭結束後,鐵路如植物的藤蔓般在美國延伸。鐵路網把合眾國的遼闊領域組合成了一個精神上物質上都不可分割的統一體,成為普通的中國人學會閱讀之前最偉大的共同體。
本書首發。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個(*^__^*),都會成為作者創作的動力,請努力為作者加油吧!
只要輸入--就能看發布的章節內容(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