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12世紀,大量跡象表明,歐洲理性正在恢復勇氣和悠閑,準備繼續發展從希臘開始的科學探究的理性事業,並像意大利人盧克萊修一樣思考。-------瀏覽器上打上-看最新更新理性復活的原因很多、很復雜。私斗的禁止,十字軍東征帶來的高度的舒適和安全感,以及這些探險經歷對人們思想的刺激作用,毫無疑問都是理性復活必要的前提條件。商業復興了;城市也恢復了舒適和平安;教育水平在教會中得到了提高,並開始向一般群眾中普及。13到14世紀是許多獨立或半獨立的城市,如威尼斯、佛羅倫薩、熱那亞、里斯本、巴黎、布魯日、倫敦、安特衛普、漢堡、紐倫堡、諾夫哥羅德、威士比和貝亨等獲得很大發展的時代。這些城市都是有很多旅行者的商業城市,而人們在貿易和旅行地方都會交談和沉思。教皇和諸侯的爭論,迫害異教徒的引人注目的野蠻和惡劣行徑,都使人們懷疑教會的權威性,質問和討論一些根本的問題。
我們已經了解到,阿拉伯人是怎樣成為歐洲復興亞里士多德學術的媒介的,而像弗里德里希二世這樣的王侯在阿拉伯哲學和科學作用于新生的歐洲思想中起到怎樣的渠道作用的。更有力地激起人們的理性觀念的是猶太人。他們的存在本身就對教會主張提出了疑問。最後,煉金術士那種神秘而充滿誘惑的研究擴展到更遠、更寬的領域,使人們對那些小的、神秘的但卻有一定效果的實驗科學產生了興趣。
人類精神的覺醒,已經不僅僅局限于那些獨立的知識分子了。世界上普通人的精神世界也開始甦醒,這在人類以往的歷史中從未發生過。不考慮教士和破壞,似乎基督教義所到之處,都在人們思想中掀起了波瀾。它在人們的良心與上帝的正義之間建立了直接的聯系。因此,只要有必要,人們就會有勇氣對君主、主教和信條做出獨立的判斷。
11世紀時的歐洲已經重新開始了對哲學的討論。在巴黎、牛津、波洛尼亞以及其他中心地區已經有了頗具規模和不斷發展的大學。中世紀的“經院學派”提出了成套的概念,對各種文字的意義及價值反復進行討論,為即將到來的科學時代中澄清人們的思想做著必要的準備。以獨有的天才傲然于世的是牛津方濟各會的羅吉爾•培根(約1210-1293年),他是近代實驗科學之父。在歷史上,他的名氣僅次于亞里士多德。
他的著作是嘲弄無知的攻擊性的演說,揭露了他那個時代的無知,這是令人難以置信的大膽做法。今天,人們可以批評世界既愚蠢又嚴肅,一切方法也都是幼稚的、拙劣的,各種教條都是幼稚的假設,這並不會有殺身之禍;但對中世紀的人來說,只要沒有被殺害,被餓死或死于瘟疫,他們就會虔誠的相信他們的信仰的智慧、完美無缺和不可改變,激烈的反對一切不滿的反映。羅吉爾•培根的著作猶如劃破暗夜的一道閃電。他通過對增長知識的豐富的建議來抨擊他那個時代的蒙昧。從他熱情地主張實驗及知識的積累來看,亞里士多德的精神在他的身上又一次體現了。“實驗,實驗”,這就是培根所反復倡導的。
然而,羅吉爾•培根甚至批判亞里士多德本人,他批判他是因為當時的人們不敢大膽的面對現實,只是坐在屋里研讀這位偉大作者的著作拙劣的拉丁文譯本,這在當時是唯一能夠得到的譯本。他以一貫過激的風格寫道︰“如果我有機會,我會把亞里士多德的書統統燒掉。因為學習他的著作,只不過是浪費時間、產生謬誤和增加無知而已。”假如亞里士多德重生,發現人們並沒有像他們所崇拜的那樣認真的閱讀——並且如羅吉爾•培根所說的那樣,翻譯得如此拙劣——恐怕也會發出同樣的感慨。
為了防止入獄或更可怕的事情發生,除了在表面上以正統派做了必要的掩飾外,在他的著作中,培根始終向人類大聲疾呼︰“不要再受教條和權威的統治;看看這世界吧!”他指出了愚昧的四個主要來源︰尊崇權威,墨守成規,無知群眾的判斷力,以及人類自以為是的劣根性。只要能夠克服這四方面,一個強有力的世界就會呈現在人類面前。
“沒有劃手的用于航行的機器將會出現,這樣的大船適合河流和海洋,由一個人駕駛,但比裝滿劃手的大船速度更快。同樣,車輛也可以不用畜力,而是自動運轉,就像我們相信古時戰爭中有裝滿鉤刀的戰車。飛翔的機器也是可能的,一個人坐在里面操縱某種設備,人造的翅膀就會像飛鳥在天空中飛翔。”
盡管培根這樣寫,但是人們開始系統的探索他所清楚意識到的存在于人類事務黯淡的表面下的潛在的力量與利益,仍有三個多世紀的時間。
但是撒拉遜世界不僅給基督教國家帶來了哲學家和方士的刺激,還帶來了造紙術。從某種程度上講,正是紙使歐洲理性的復活成為可能。紙起源于中國,在中國,紙的使用大概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紀。公元751年,中國人曾經襲擊撒馬爾罕的阿拉伯穆斯林,但是被擊敗。被他們俘虜的中國人中有幾個擅長造紙的,阿拉伯人從他們那里學會了造紙術。9世紀以來的阿拉伯紙質文件至今仍保存著。造紙術不是通過希臘,就是在基督教征服西班牙的過程中通過佔有摩爾人的造紙作坊傳入基督教國家的。但是在基督教統治下的西班牙,其造紙業被大大的破壞了。直到13世紀末,基督教歐洲才造出了上好的紙張。這之後意大利的造紙業開始領先世界。到了14世紀,造紙術才傳到德國。直到14世紀末,紙張的豐富及其價格的低廉才使得書籍的印刷成為可能的商業領域。于是,印刷術的出現就是自然和必然的了,因為印刷術是發明當中最容易理解的,從此,世界理性生活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更加豐富多彩的時代。知識不再是從一人的思想到另一個人的思想之間的涓涓細流,而是千萬人思想參與其中的廣闊的洪流。
印刷術所取得的一個直接的結果,是世界上出現了不計其數的《聖經》。還有一個結果是教科書更便宜了。書本知識迅速傳播。不僅世界上的書籍的數量大量增加,而且文字更加清晰,更加容易理解與閱讀。不同于過去那種苦苦理解字跡模糊的文章之後再去思考它的意義,現在的讀者可以毫無障礙的一邊讀一邊思考了。隨著讀書的便利性的增長,讀者的範圍也就擴大了。書籍不再是華麗的裝飾性的玩具或學者的寶物。人們開始寫作給普通人讀和看的書。他們用通俗的語言寫作,而不是拉丁文。到14世紀,歐洲開始有了真正的文學史。
以上我們只講了撒拉遜人對于歐洲復興所起的作用。現在讓我們來看看蒙古遠征的影響。蒙古人極大地刺激了歐洲人的地理想像力。在大汗統治的一段時期里,整個亞洲和西歐形成了開放的相互交往的局面;所有的道路都暫時性的開放,各國的使者都出現在哈拉和林的宮廷中。歐亞之間因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宗教上的宿怨而建立起的屏障也降低了。羅馬教廷抱著使蒙古人皈依基督教的偉大願望。而蒙古人唯一的宗教是原始的偶像崇拜教薩滿教。教皇的使者,印度的佛教徒,巴黎、意大利和中國的工匠,拜佔庭及亞美尼亞的商人,以及阿拉伯的官吏,波斯及印度的天文學家和數學家,都聚集在蒙古的宮廷。我們听了太多的蒙古人的戰爭和屠殺史,卻很少知道他們對于學問的好奇和渴求。蒙古人雖然算不上創造者,但是在知識和方法的傳播上,他們對于世界歷史的影響卻是非常巨大的。從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模糊而浪漫的性格中,每個人都能確信這樣的觀點︰他們的創造力與理解力,至少與成功但自大的亞歷山大大帝,或政治幽靈、精力過人卻目不識丁的查理曼相比毫不遜色。
在這些訪問蒙古宮廷的人中,最有趣的是威尼斯人馬可•波羅。他後來把自己的故事寫成了一本書。大約在公元1272年,他與父親和叔父到中國去游歷,而後兩位已經到過中國一次。大汗對這兩位老波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們是大汗第一次見到的“拉丁”人。之後,大汗派他們回去尋找能夠向他解釋基督教的老師和有學問的人,同時也去尋找各種已經引起了他的好奇心的其他歐洲物品。他們帶著馬可同行的這次訪問正是他們的第二次訪問。
三位波羅從巴勒斯坦啟程,不像上次的探險那樣取道克里米亞。他們持有大汗賜予的金牌和其他信物,這大大的便利了他們的旅行。大汗希望得到一點耶路撒冷聖墓中所點的油燈的油;因此他們先到那里,然後取道西里西亞進入亞美尼亞。他們之所以繞道北行是因為當時埃及甦丹正在進犯蒙古人的領土。之後他們又通過了美索不達米亞到達波斯灣的霍爾木茲,他們似乎計劃海上航行。在霍爾木茲,他們遇到了來自印度的商人。由于某種原因,他們並沒有乘船,而是向北穿過波斯沙漠,經由巴爾克,翻越帕米爾到達喀什戈爾,再經由和田、羅布泊到達黃河流域,最後到了北京。當時大汗正在北京,他們受到了熱情的款待。
馬可尤其受忽必烈的青睞;他年輕聰慧,並且很明顯的他已經精通蒙古語。他曾被授予官職,並多次接受使命,主要是中國的西南地區。他情不自禁的記述了這個幅員遼闊、繁榮昌盛的國家,“沿途都有為旅人準備的非常好的客棧”,“幽雅的葡萄園、田野和花園”,有許多佛教僧侶的“修道院”,大量的“蠶絲和金絲織成的衣料以及精美的綢緞”,“連綿不絕的城邑”等等。這些最初遭到歐洲人的懷疑,繼而激發了整個歐洲的想像力。他還談到了緬甸,談到它那由數百頭大象組成的軍隊,以及這些大象是怎麼被蒙古弓箭手擊敗的;談到蒙古人是怎樣征服鞏固的。他還談到了日本,大大的夸大了日本的黃金量。馬可曾做過三年的揚州宣慰使,在中國居民的眼中他可能是與韃靼人差不多的外國人。他也很可能曾出使過印度。中國史書上提到,1277年,有個叫波羅的人曾做過中書省的官員,這正是對馬可故事真實性的一個非常有價值的證明。
《馬可•波羅游記》的出版,對歐洲人的想像力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歐洲文學,尤其是那些15世紀的傳奇小說中,經常提到《馬可•波羅游記》,提到中國、北京等詞。
兩個世紀後,在《馬可•波羅游記》的讀者中有一個熱那亞的水手克里斯托弗•哥倫布,他產生了一個異想天開的念頭,計劃向西繞地球航行到達中國。在塞維利亞至今還保存著哥倫布批注過的《馬可•波羅游記》。這個熱那亞人的思想之所以會轉向這一方向,其原因有很多。君士坦丁堡在1453年被土耳其人佔領之前,原是東西方世界之間的一個公平的商業貿易中心,熱那亞人一直在那里自由經商。而熱那亞人的勁敵拉丁系的威尼斯人是侵略希臘的土耳其人的同盟者和支持者,因此,當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佔領後,開始對熱那亞的貿易采取不友好的政策。其次,被人遺忘已久的“地圓說”漸漸地在人們的心中復活。向西航行可以到達中國的想法正是一個相當明顯的證據。這種想法得到了兩件事情的支持︰一是羅盤針的發明,人們在航行中不再依賴晴朗的夜晚,通過觀察星象來決定方向;二是諾曼人、加泰魯尼亞人、熱那亞人和葡萄牙人這時都已開始遠渡大西洋,到達加那利群島、馬德拉群島和亞速爾群島。
但是,哥倫布發現在他取得將自己的理想付諸實踐的船只之前還有很多困難。他在歐洲從一個宮廷到另一個宮廷去游說,最後在剛剛從摩爾人手中奪回的格拉納達,他得到了費迪南德和伊莎貝拉的資助,才能夠駕駛三艘小船,開始向未知的大洋航行。經過兩個月零九天的航行,他到達了一片他認為是印度的大陸,而事實上是塊新大陸,它的存在是在舊世界中從未想像過的。他帶著黃金、棉花和珍禽異獸回到了西班牙,還帶著兩個目光炯炯、身上畫著花紋的印第安人回去接受洗禮。這兩個人之所以被叫做印第安人,是因為哥倫布到死都以為他所發現的大陸是印度。在許多年之後,人們才知道開始意識到將整個美洲新大陸加入到世界的資源庫中。
哥倫布的成功,極大地刺激了航海業。1479年,葡萄牙人繞非洲到達印度;1515年,葡萄牙的船只到達爪哇;1519年,受雇于西班牙的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五艘船從塞維利亞向西航行,其中一艘名為維多利亞號的船于1522年返回塞維利亞,這是歷史上環球航行的第一艘船。出發時船上有280人,只有31人生還,麥哲倫自己就在菲律賓群島被殺害了。
印刷書籍的出現,完全被證實的球形世界的現實,新大陸,奇珍異獸,奇風異俗,在海上、空中、遠航路途中的新發現,以及生活的物質資料,都在歐洲人的思想中突然出現。那些久被埋沒和遺忘的希臘經典也迅速被翻印和研究,在人們的思想中染上了柏拉圖的夢想以及共和國時代的自由與嚴肅的傳統的色彩。羅馬的統治曾第一次將法律與秩序帶到西歐,拉丁教會又將它復活。但是不管是在異教的羅馬,還是在天主教的羅馬的統治下,好奇和革新總是被宗教制度壓抑和遏制。拉丁思想的統治,至此走向末路。從13世紀到16世紀,幸虧受到閃米特人以及蒙古人的刺激性影響和古希臘經典的重新發現,歐洲的雅利安人才得以擺脫拉丁傳統,再次崛起,成為人類精神和物質的領袖。
本書首發。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個(*^__^*),都會成為作者創作的動力,請努力為作者加油吧!
只要輸入--就能看發布的章節內容(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