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的崛起

第45章 拉丁語基督教世界的發展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英)威爾士 本章︰第45章 拉丁語基督教世界的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公元7世紀和8世紀,雅利安民族所統治的世界已經是相當小的區域。-------瀏覽器上打上-看最新更新1000年前,雅利安語民族成功統治著中國以西的整個文明世界。但此時,蒙古人一直打到了匈牙利,除了拜佔庭統治的小亞細亞以外,整個亞洲都不再是雅利安人的統治範圍,整個非洲和幾乎全部的西班牙也落入他人之手。偉大的希臘世界,已經縮小到以君士坦丁堡這個商業城市為中心的少數地區;而羅馬世界的記憶僅靠西方基督教牧師的拉丁語才得以保存了下來。與這種衰退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閃米特的傳統在數千年黑暗的壓抑和蒙蔽後,重新崛起。

    然而,北歐人民的精力並沒有消耗殆盡。盡管被限制在歐洲的中部和西北部,盡管他們的政治和社會思想一片混亂,不過他們漸漸地建立起一種新的社會秩序,在不知不覺中為比以前更廣大的勢力的復興做著準備。

    前面我們曾提到,公元6世紀初,西歐根本不存在一個中央政府。整個世界由大量的盡力維持其統治的地方統治者所割據。這種不安全狀態無法持續下去;在這種混亂狀態下產生了一種合作和互助的制度,即封建制度,至今仍能在歐洲的生活中找到這種制度的痕跡。這種封建制度是權威社會的集中體現。無論在何處孤獨一人感覺到不安,他都準備用一定的自由來換取幫助和保護。他會尋求一位比他強大的人作為主人和保護者,他為他服兵役,向他納稅,相應地,他可以確保對自己的東西的佔有權。他的主人也要臣屬于更大的主人來獲取安全。城市也發現依附于封建保護者要容易,修道院和教堂也通過類似的紐帶聯系在一起。毫無疑問,很多時候,在獲取保護前要先宣誓效忠;對上如此,對下也是如此。于是,一種金字塔式的制度形成了,這種制度在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範圍。剛開始時也發生過叛亂和私人沖突,但一種新的制度和法律終于形成了。這種金字塔不斷發展,最後,在一些地方就形成了國家。在6世紀早期,在現在的法國和荷蘭,就出現了在創始者克洛維統治下的法蘭西王國。不久,西哥特、倫巴底和哥特王國也相繼出現。

    當穆斯林在公元720年越過比利牛斯山的時候,發現了實際上由查理•馬特統治的法蘭西王國,他是克洛維一個墮落的後代的宮廷總管,曾在他的領導下在普瓦泰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公元732年)。查理•馬特實際上成為阿爾卑斯以北、從比利牛斯山直到匈牙利的歐洲的君主。他統治著許多講法蘭西拉丁語和高地及低地德語的小領主。他的兒子丕平推翻了克洛維家族的最後一位繼承人,取得了君主的地位和稱號。公元768年,他的孫子查理曼登上王位,他發現他所統治的國土是如此之大,以至于他曾想過恢復拉丁皇帝的稱號。他征服了北意大利,成為羅馬的統治者。

    如果我們從世界歷史的更廣闊的角度去仔細研究歐洲的歷史,我們就會比那些單純的民族主義的歷史學家更能夠更多的了解到,拉丁羅馬帝國的傳統是多麼拘束又是多麼的不幸。為了虛幻的優越感而進行的狹隘、緊張的戰爭,消耗了歐洲1000多年的精力。在這個時期里,阻止任何一場對抗都是不可能的;這使歐洲人喪失了理性。查理曼(即查理大帝)想做凱撒、想成為成功的統治者的野心便是爭斗的原動力。查理曼所統治的領土由各種未開化的封建日耳曼小邦混合組成。在萊茵河以西,大多數日耳曼人學習說各種拉丁化的方言,這些方言最終融合成法語。在萊茵河以東,人種類似的日耳曼人並沒有丟棄日耳曼語。正由于此,這兩個野蠻民族的征服者很難交流,分裂就很容易產生了。查理曼死後,法蘭西的傳統使得他的兒子們很自然的分裂了帝國,這就使分裂變得更加容易了。因此,查理曼以後的歐洲歷史,是一個戰亂的歷史。時而是這個君主和他的家庭,時而是那個,為了爭奪歐洲的不穩定的國王、諸侯、大公、主教等位置而斗爭,而法蘭西和日耳曼語人民之間逐漸加深的敵意也在其中得到了發展。每一位皇帝都有一個加冕儀式;他們最大的野心就是奪取已經衰敗了的羅馬城,並在那里舉行加冕禮。

    歐洲政治混亂的另一個因素,是羅馬教會不讓世俗的王子繼承王位,而是使羅馬教皇成為實際上的皇帝。他已經是最高的祭司,為了許多實際的利益,他掌管著這個日漸衰落的城市。雖然他沒有軍隊,但他擁有遍布整個拉丁世界的牧師的宣傳組織;雖然他缺乏統治人類肉體的能力,但是他卻擁有人們幻想中天堂和地獄的鑰匙,能夠對他們的靈魂產生更大的影響。因此,在整個中世紀,當諸侯為了平等、進而為了統治權,最後為了最高而勾心斗角時,羅馬主教,有時大膽、有時狡猾、有時虛弱——因為教皇一般都是相當老的人繼承,教皇的平均統治時間不超過兩年——作為基督教世界的最終統治者,努力使所有的諸侯都屈服于他。

    但是,這種諸侯與諸侯、皇帝與教皇之間的沖突,並不能解釋歐洲混亂的所有原因。在君士坦丁堡還有一位講希臘語、要求整個歐洲對他忠誠的皇帝。當查理曼試圖復興羅馬帝國時,他僅僅復興了拉丁帝國。很自然地,拉丁帝國和希臘帝國之間的敵意迅速發展。而希臘語系基督教與新興的拉丁語系基督教之間的敵意則發展的更為迅速。羅馬教皇自稱是基督使徒的首領和全世界基督教社會的領導者聖•彼得的繼承者。但是君士坦丁堡的皇帝和主教都拒絕承認這種說法。關于教義中三位一體的觀點的爭論導致了一系列的沖突,並最終于公元1054年宣告分裂。此後,拉丁教會和希臘教會開始,此後也保持著不同以及直接的沖突。在我們估量影響到中世紀拉丁基督教世界的沖突時,這種敵對狀態必然被考慮進來。

    在基督教世界四分五裂的影響下,後來又出現了三組對立。在波羅的海和北海上,殘留著一些北歐部落,即諾曼人,他們極其緩慢、極其勉強地被基督教化;他們雄踞海上,劫掠船只,騷擾向南直到西班牙一帶的基督教勢力的海岸。他們沿著俄羅斯河逆流而上,來到中央荒原,並轉向南部的河流里航行。他們還在里海和黑海從事著海盜的行徑。他們在俄羅斯建立了一些公國,成為最早被稱為俄羅斯人的人。這些諾曼系的俄羅斯人幾乎佔領了君士坦丁堡。9世紀的英國是在查理曼的門徒和學生、國王愛格伯領導下的基督教化的低地日耳曼國家。諾曼人從他的繼承者阿爾弗萊德大帝手中奪取了一半的國土(公元886年),並最終在喀努特領導下成為整個國家的統治者(公元1016年)。在羅爾夫統帥之下,另一支諾曼軍隊征服了法蘭西的北部,建立了諾曼底公國(公元912年)。

    喀努特不僅統治著英格蘭,同時統治著挪威和丹麥,但是他所統治的帝國在他死後由于未開化民族的政治弱點——統治者子嗣的分裂而四分五裂了。如果這個短暫的諾曼人的同盟能夠維持下去,將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呢?這是一個很有趣的思考。他們相當勇敢和有活力,他們甚至乘著他們的小船航行到冰島和格陵蘭。他們是第一批登上美洲領土的歐洲人。後來,諾曼冒險者又從撒拉遜人手中奪回了西西里島,並洗劫了羅馬。想像一下,喀努特王國里竟然可以進行這樣偉大的北方航行(從美洲到俄羅斯),這是一件多麼了不起的事啊!

    在日耳曼人和拉丁化的歐洲人以東,混住著斯拉夫人和土耳其人。而在各個民族中佔優勢的,是公元8、9世紀西遷的馬扎爾人或匈牙利人。查理曼大帝曾經統治過他們一段時間,但在他死後,他們在今匈牙利建立了自己的國家;他們效法自己的祖先匈奴人,每年的夏季都會侵入歐洲地區。公元938年,他們經日耳曼侵入法蘭西,越過阿爾卑斯山進入北意大利,一路燒殺搶掠,大肆破壞後,返回自己的家園。

    最後,從南方攻打羅馬殘余勢力的是撒拉遜人。他們掌握了當時絕大部分的制海權,只有來自里海的俄羅斯諾曼人和西方的諾曼人才是他們的對手。

    盡管處于充滿活力的侵略者的包圍中,盡管處于他們無法理解的武力和無法預料的危險中,查理曼及其之後的野心家們,仍然上演了一出在神聖羅馬帝國的名義下恢復西羅馬的鬧劇。查理曼時代以來,這種觀念始終存在于西歐的政治生活。而在東方,在羅馬帝國的希臘部分已不斷衰敗、縮小,最後,除了腐敗的商業城市君士坦丁堡及其周圍寥寥數里的領土外,已經一無所有。從查理曼以後的一千年中,歐洲大陸在政治上墨守成規,缺乏創新之舉。

    查理曼的名字在歐洲歷史中是非常顯赫的,但是他個人形象卻不能清楚地了解。他既不能閱讀也不會寫字,但是他卻非常尊重知識;他喜歡在他吃飯時有人給他讀書,他還迷戀于神學辯論。在他的冬季駐地愛斯拉沙伯和馬因斯,他聚集了大量的學者,並從他們的談話中汲取很多東西。在夏季他向西班牙撒拉遜人、斯拉夫人和馬扎爾人、撒克遜人以及其他尚未開化的日耳曼部族開戰。至于他的繼承羅慕路斯•奧古斯都成為羅馬皇帝(凱撒)的思想是在他征服北意大利之前產生的,還是極力使拉丁教會脫離君士坦丁堡的教皇利奧三世向他建議的,則是一個讓人疑惑的問題。

    在羅馬,在是否由教皇為查理曼加冕的問題上,教皇和這位深謀遠慮的皇帝之間各顯神通。公元800年的聖誕節,教皇成功地在聖彼得大教堂出其不意地為他的客人和征服者戴上了皇冠。教皇拿出一頂皇冠戴在查理曼的頭上,並高呼他為凱撒和奧古斯都。人群中熱烈的歡呼,但查理曼並不喜歡這種做法,他把這當作一種失敗,一直難以釋懷;他給兒子留下了一條最細致的詔書︰不要讓教皇為其加冕,一定要將皇冠抓在自己的手中,親自將皇冠帶在自己的頭上。我們可以看到,從帝權恢復之初,教皇和皇帝之間就開始了爭奪最高權力的長期斗爭。不過查理曼的兒子,虔誠的路易,並沒有遵守父親的指示,而是完全服從于教皇。

    路易死後,查理曼的帝國即告分裂,說法語的法蘭克人和說德語的法蘭克人之間的分裂變得更加嚴重。接下來的皇帝是撒拉遜人亨利的兒子奧托,公元919年,他被日耳曼王公及教長會議選舉為日耳曼王。公元962年,奧托來到羅馬,並在那里被加冕為皇帝。這個撒克遜王朝到了11世紀早期就滅亡了,由其他日耳曼的統治者所取代。在得名于查理曼的加洛林王朝滅亡以後,西部各種說法語的封建王公和貴族並沒有依附于日耳曼帝國。此外,不列顛的任何一部分都始終沒有加入神聖羅馬帝國。諾曼底大公、法蘭西國王,以及其他較小的封建統治者,也始終在帝國之外。

    公元987年,法蘭西王國脫離了加洛林王朝的統治,轉而落入休•卡佩之手,其繼承者的統治延續到18世紀。在休•卡佩時代,法蘭西國王所統治的只是巴黎附近的相當小的一塊地區。

    公元1066年,英格蘭幾乎同時受到了來自哈羅德•赫德拉達王領導的挪威諾曼人和諾曼底大公所率領的拉丁化的諾曼人兩方面的進攻。英格蘭哈羅德國王在斯坦福橋戰役中擊退了前者,卻在黑斯廷斯被後者打敗了。英格蘭被諾曼人征服,失去了與斯堪的那維亞人、條頓人和俄羅斯人的聯系,進入和法蘭西最為密切的聯系和沖突時期。此後的四個世紀,英格蘭就卷入了與法蘭西封建諸侯的沖突中,在法蘭西的戰場上消耗著自己。

    本書首發。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個(*^__^*),都會成為作者創作的動力,請努力為作者加油吧!

    只要輸入--就能看發布的章節內容(m.101novel.com)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大國的崛起》,方便以後閱讀大國的崛起第45章 拉丁語基督教世界的發展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大國的崛起第45章 拉丁語基督教世界的發展並對大國的崛起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