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福音書》中,我們可以了解耶穌的人格和教義,但對基督教的教義卻不甚明了。-------瀏覽器上打上-看最新更新在耶穌的追隨者所寫的一系列的書信——《使徒書》中,基督教信仰的廣闊界限才被建立起來。
在基督教義創始者中,起到首要作用的是聖•保羅,他既沒有見過耶穌,也沒有听過他布道。保羅原名掃羅,在耶穌被釘十字架的時候,他還因迫害基督門徒而聞名。後來他突然皈依了基督教,並改名為保羅。他智力超群,對當時的宗教改革有很深的興趣和極大的熱情。他很精通當時的猶太教,拜日教和拜王教,並將它們當中的許多思想和概念引入基督教。雖然他並沒有過多地擴大和發展基督的基本教義,即關于天國的教義,但是他教導人們,耶穌不僅是神所承認的救世主,是猶太人的領袖,而且他的死是一種犧牲,就像原始文明時代的犧牲的死一樣,他的犧牲是為了替人類贖罪。
當幾種宗教同時並存時,很自然,它們往往會吸收和借用別的宗教在儀式上及外在表現形式的東西。例如,在中國的佛教,它現在幾乎是完全根據老子開創的道教來建立的,有與道教幾乎一樣的寺廟、僧侶和用品,然而佛教、道教的原始教義卻幾乎是截然相反的。同樣,基督教不僅采用了拜王教與拜日教中的形式上的東西,如削發為僧、供品、祭壇、蠟燭、誦經、為神靈塑像等,甚至還采用了它們的宗教用語與神學思想,即神靈死後重生並給人以永生,但是,這並沒有引起別人對基督教的懷疑和輕視。隨著基督教的廣泛傳播,關于救世主耶穌與天父上帝之間關系的復雜的神學爭論導致了基督教的混亂。阿利阿派認為,耶穌是神,但與天父仍有差距,他的地位應在天父之下。薩柏力阿派認為,耶穌是天父的另外一種形態,上帝是耶穌同時也是天父,就像一個人可以同時是父親和工匠一樣;三位一體派有更加精妙的解釋,他們認為上帝是三位一體的,他是聖父、聖子、聖靈的合一。有一段時間,阿利阿派似乎佔據了上風,但經過大辯論、沖突和戰爭之後,三位一體派的教義便成為了所有基督徒公認的教義。
在此,我們不想對這些爭論作評論,畢竟他們對歷史的影響並沒有耶穌本人的教義對世界的影響那麼深遠。耶穌的教導為人類的道德生活和精神生活開創了新紀元。他堅定地宣揚上帝是全世界之父,全人類都是兄弟;每個人的人格都應該是神聖的,都是神所居住的聖殿。這些主張對以後的人類的社會和政治生活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隨著基督教的發展和耶穌教義的傳播,世界上確立了一種人之為人的新的尊嚴。雖然正如基督教的敵視者所批判的那樣,聖•保羅曾向奴隸講服從之道,但在《四福音書》中同時也明顯地記載著,耶穌強烈反對人壓迫人的現象,尤其是明確反對角斗場上違背人道的暴行。
耶穌死後的兩個世紀間,基督教在羅馬迅速發展,將一大批信徒凝聚在一起,形成了擁有新理想和新意志的新團體。當時的羅馬帝國皇帝們對基督教的態度有所不同,有的敵視,有的卻能包容。公元2世紀和公元3世紀,這種新的信仰開始受到壓制;到公元303年以後,羅馬的戴克理先皇帝在位的時期,終于開始大肆迫害基督徒。基督教會的財產被沒收,所有的聖經和其它宗教著作被沒收和銷毀,基督徒不受法律的保護,甚至很多人被處死。對書籍的破壞更是驚人的,這說明當局已經意識到了文字在凝聚新信仰中的巨大力量。這種“書上的宗教”,即基督教和猶太教是受過教育的宗教,它們之所以幸存下來,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人們能閱讀並理解其教義。而古老的宗教並沒有像它一樣求助于人們的理性。在野蠻民族侵入西歐的混亂歲月中,正是基督教會,才使得各種學術傳統保存了下來。
戴克里先皇帝對基督徒的鎮壓徹底失敗了。在許多省份,鎮壓往往無效,因為大量的居民和許多官員都是基督徒。公元317年,伽利略皇帝重新頒布了寬容赦令。公元324年,君士坦丁大帝成為羅馬世界的最高統治者,他對基督教十分友好,並在臨死時受洗皈依為基督徒。他廢除了所有神聖的稱號,而將基督教的象征符號刻在自己軍隊的盾牌和旗幟上。
幾年以後,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其他與之競爭的宗教不是迅速消失,就是被基督教迅速吸收了。公元390年,皇帝狄奧多西拆毀了亞歷山大城的朱庇特神像。從公元5世紀起,在羅馬帝國中就只剩下基督教的寺院與牧師了。
本書首發。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個(*^__^*),都會成為作者創作的動力,請努力為作者加油吧!
只要輸入--就能看發布的章節內容(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