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前1世紀,新崛起的羅馬強國控制著西方世界。-------瀏覽器上打上-看最新更新與以前各個文明世界的帝國相比,羅馬有許多不同點。它沒有實行君主政體,因為它不是由偉大征服者所創立的。它也不是第一個共和政體的帝國,因為,還在伯里克利當政時,雅典就控制了許多同盟國和附屬國,而迦太基在與羅馬做生死決戰時,還統治著撒丁、科西嘉、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突尼斯以及西班牙和西西里的大部分領土。但是羅馬卻是第一個能夠免于滅亡,並逐漸發展起來的共和國。
羅馬這個新興國家的中心,設在古代各帝國的中心——美索不達米亞或埃及諸流域——的西面。中心位置的西遷,使得羅馬有可能把某些新地區和新民族帶向文明。羅馬的勢力擴張到摩洛哥和西班牙,又慢慢向西北延伸到今天的法國和比利時,一直到英國;向東北延伸到匈牙利及南俄羅斯。但是羅馬在中亞和波斯沒有什麼勢力,因為這些地方離它的行政中心太遠。由于其版圖遼闊,羅馬人民中不但包括了大量北歐雅利安語系的民族,而且幾乎包括了世界上所有的希臘民族,但其中哈姆特族人和閃米特族人的數量卻比以前的任何帝國都少。
羅馬的繁榮昌盛維持了好幾個世紀,它並沒有像以前的波斯與希臘一樣很快就遭受被同化的命運。米堤亞和波斯的統治者都是過了一兩代就完全巴比倫化了︰他們先接受了巴比倫王中之王的皇冠,又接受了他們的神廟和祭司;亞歷山大和他的繼任者也走著同樣的同化路線;塞琉卡斯諸王朝中,許多方針政策都依照原來的尼布甲尼撒;托勒密氏家庭則因成為法老而徹底成為埃及人。與以前的閃米特人征服甦美爾後被同化一樣,上述征服者都也一樣被被征服者所同化。但羅馬卻沒有被同化︰在這幾個世紀中,他們實行自治,恪守自己的法律。在公元二三世紀前,對羅馬產生過巨大精神影響的只有一個民族,那就是在血統上與羅馬人相近的希臘人。可以說,羅馬帝國是最先嘗試用雅利安模式統治廣大領土的國家。也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它是歷史上出現的一種新型的國家,是擴大了的雅利安共和國。征服者統治圍繞著神廟發展的首都的古老方式並沒有被羅馬采用。羅馬人也有自己的神靈寺廟,但他們的神和希臘的神一樣,都是半人半神、不朽的神聖貴族。羅馬人也進行祭祀,在困難時期甚至用活人來獻祭,這點可能是從伊特魯里亞人那里學來的。但是,直到羅馬的鼎盛時期已經成為遙遠的過去,祭司和廟宇在其歷史上都未曾扮演過任何重要角色。
羅馬帝國是沒有經過縝密計劃而發展起來的傳奇式的國家。羅馬民眾所做的是一種自己也不知所以的巨大的政治實驗。這一實驗並不成功。最後,羅馬帝國終于完全崩潰。它的形式和方式經過了激烈動蕩,在100年間發生的變化甚至比孟加拉國國國、美索不太米亞和埃及等地方1000年的變化都要激烈。可以說,羅馬帝國一直在變化著,從來沒有形成固定的模式。
從某種意義上看,這項政治實驗失敗了,但在另一種意義上,這項實驗尚未結束。至今,歐美國家的許多學者仍然在努力破解羅馬民族最初遭遇到的世界性的治國難題。
歷史研究者最好記住,在羅馬時代,不僅政治方面發生了劇變,社會和道德方面同樣也發生了重大變化。一般人都有一種強烈的偏見,認為羅馬的統治是完整的、穩定的、堅固的、完滿的、神聖而且必然的。馬可梨在其所著的《古羅馬之歌》一書中,就把“羅馬元老院和羅馬市民”的長老們︰迦圖、西庇阿、凱撒、戴克里先、君士坦丁大帝,以及羅馬的凱旋、演說、角斗、基督教徒的殉教等混合在一起,描繪出了一幅殘忍無比又莊嚴崇高的畫面。其實我們應該對這畫面中的各種素材細加分析,因為其中所描繪的故事,在歷史的長河中已經變得面目全非,其改變之大比威廉時代(威廉一世時期,即公元11世紀)的倫敦和今天的倫敦之間的差別還要大。
羅馬的發展可以很清楚地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從公元前390年高盧人劫掠羅馬起,至公元前240年第一次布匿戰爭止。我們可以稱這一階段為同化的共和階段。這或許是羅馬歷史上最輝煌、最有特色的階段。這一階段,貴族和平民間的持久斗爭即將結束;伊特魯里亞人的威脅已經消失;羅馬帝國的居民不算太富有,也不是十分貧窮;大多數人都具有共和精神。此時的羅馬共和國是一個自由農民共和國,與公元1900年以前的南非布爾共和國以及1800至1850年的美國北方諸城邦都很類似。在這個階段的初期,羅馬只是一個方圓不到30英里小國。雖然它與同族的近鄰作戰,但其目的不是破壞這些近鄰,而是為了讓它們和自己結盟。幾個世紀以來的國內紛爭,使得羅馬人十分懂得妥協退讓。被羅馬擊敗的國家中,有些可以參政議政,從而徹底被羅馬所同化;有些可以獨立自治,並被給予了在羅馬經商、娶妻嫁女的權利;羅馬修築軍事要塞;還在新征服的土地上建立殖民地,羅馬人在這里享有各種特權。同時,羅馬還開闢了大量的道路。這些政策使得意大利各地都不可避免地羅馬化了。到了公元前89年,所有的意大利自由民都成了羅馬市民。從形式上,羅馬帝國終于成為一個龐大的都市。到公元212年,帝國內的所有自由民都被賦予了市民權,這意味著,只要他們出席,便可以在羅馬市民會議擁有投票權。
這種先把市民權賦予最容易治理的城市,繼而擴展到全國的做法,是羅馬發展過程中一種特有的方式。這種方式完全改變了以前征服者被自己所征服的民族同化的慣例。正是用這種方法,作為征服者的羅馬同化了被自己征服的民族。
到第一次布匿戰爭及吞並西西里後,雖然舊的同化政策依然在使用,但同時羅馬統治者也制定了新的政策。例如西西里就被作為征服者的戰利品而成為羅馬民族的“財產”。西西里肥沃的土地和勤勉的居民,都成為羅馬的致富之源。貴族及較有勢力的平民,獲得了西西里島的大部分財富。同時羅馬還在戰爭中攫取了大批奴隸。第一次布匿戰爭以前,共和國的居民大多是有市民權的農民,服兵役是他們的權利和義務。然而,當服役時,他們的田地都荒蕪了,這就使新興的奴隸農業得到了發展;當解甲歸田時,他們才發現自己生產的產品不得不和來自西西里島以及新的被佔領國奴隸生產的產品競爭。時代發生了變遷,共和國的性質也隨之發生了變化。隨著西西里島成為羅馬的掌中之物,羅馬的平民也都落入了富裕的債主和富有的競爭者手中。羅馬因此進入第二階段,富人勃興的共和階段。
農民出身的羅馬士兵為了獲得自由和分享參與國家政治的權利,前僕後繼地奮斗了200年,但最終卻只享受了100年的特權。第一次布匿戰爭不僅拖垮了他們,同時也剝奪了他們已經獲得了一切權利。
同時,他們的選舉權也是徒有其名。羅馬共和國的行政團體由兩個部分組成︰一個是較為重要的元老院。這個機構本來是貴族的團體,後來發展成由大官員、執政官、監察官召集的,包括一切有權勢的人共同參加的團體。和英國的上議院一樣,元老院成為了大地主、政治要人和大實業家的集團。與其說它像美國的參議院,不如說它更接近英國的上議院。布匿戰爭以來的三個世紀里,元老院都是羅馬政治思想及意志的中心。另一個部分是平民會議。它是羅馬全體市民的集會。當羅馬還只是一個方圓30公里的小國時,還有可能召集這樣的集會。但當羅馬的市民權擴張到整個意大利後,這種集會便成了不太可能的事情了。這種通過在朱庇特神廟和羅馬城牆上吹響號角來召集的集會,就逐漸變成了政治掮客和市井無賴之流的集會。如果說公元前4世紀的平民會議是平民主張和權利的代言人,能有力地牽制元老院的話,那麼到布匿戰爭末期,平民會議就成為被壓迫人民毫無意義的遺物,已經對權威人士不能產生任何合法而有效的牽制作用了。
羅馬的共和政治從來沒有達到代議制的性質,也從來沒有人想到過推舉市民代表來代表市民意志。這一點,研究歷史的人應該特別注意。羅馬的平民會議永遠也無法與美國的參議院以及英國的下議院相提並論。在理論上,平民會議包括了全體市民;但在實踐中,平民會議卻沒有任何意義。
因此,第二次布匿戰役後,羅馬帝國的普通市民,境況極其悲慘。他們物質貧乏,有的失去了田地,有的被奴隸奪去了自己賴以生存的產業,更糟的是他們失去了可以扭轉局面的政治權力。因此,對于失去了任何參政權力的他們而言,表達民意的唯一方式就是罷工與叛亂。公元前2世紀到公元前1世紀的羅馬國內政治史,是一篇于事無補的革命運動史。那些企圖廢除貴族地產,恢復自由農民的田地,免除全部或部分債務的提案,以及其它種種紛亂爭斗的情形,本書限于篇幅,實在無法詳述。總之,暴動和市民起義連綿不斷,擾攘不息。公元前73年,斯巴達克斯所領導的奴隸大暴動,使得意大利人心急如焚。因為這些起義者中有很多經過嚴格訓練的職業角斗士,所以這次奴隸暴動顯示了強大的戰斗力。斯巴達克斯在當時似乎是死火山的維甦威火山口頑強戰斗了兩年。然而,這次暴動最終還是失敗了,公元前71年,6000名被俘的斯巴達克斯戰士,被殘忍地釘死在羅馬南邊的阿比斯大路旁的十字架上。
平民們終究沒能成功地反抗征服和剝削他們的壓迫者。相反,那些壓迫了他們的大富翁,不但打敗了他們,而且在他們自己和平民之上扶植了一個新的勢力︰軍隊。
第二次布匿戰爭以前,羅馬軍隊都是由應征而來的自由農民組成的,他們按照各自不同的情況,或騎馬、或徒步奔赴戰場。這種軍隊非常適用于近距離作戰,但但卻無法適應遠征或長期征戰。隨著奴隸的增加和產業的發展,具有自由精神的農民變得越來越少。于是,一位叫馬略的農民領袖創建了一種新的形式。迦太基文明沒落後,北非成為半開化狀態的努米底亞王國。羅馬與這個國家的國王朱古達常有沖突,卻屢次受挫,始終沒有征服它。為了挽回面子,馬略被推舉為執政官,組織了雇佣軍隊,進行嚴格訓練,終于擊破了朱古達軍。公元前106年,朱古達被鎖著鐵鏈押解到羅馬。馬略雖然任期已滿,但仗著自己一手培養起來的軍團,仍然繼續不法執政。此時的羅馬已經沒有什麼力量能奈何了他。
從馬略開始,羅馬進入了第三個發展階段︰軍人共和時期。這時雇佣軍的領袖們都想統治羅馬,于是爭權奪利的戰爭開始了。與馬略作對的,是他以下的屬下,遠征過非洲的貴族甦拉。他們肆意屠殺政敵,數以千計的人被他們放逐或殺戮,他們的地產也被拍賣。繼他們的血腥火並及斯巴達克斯暴動之後,盧古魯斯、龐培大帝、克拉甦、凱撒等先後做了軍政當局的首腦,控制了羅馬政治。克拉甦擊敗了斯巴達克斯。盧古魯斯征服了小亞細亞,入侵亞美尼亞,攫取大批財富後歸隱山林。克拉甦遠征波斯,被安息人打敗陣亡。在長期的戰亂後,龐培被凱撒打敗,並于公元前48年,在埃及被殺。最後,凱撒碩果僅存,成了羅馬的唯一主人。
凱撒的故事激發了人類的想像,但很難辨別他的功績和真實作用的比重到底有多少。他成了傳奇中的偶像或崇拜的象征。但在我們看來,他的重要性在于他完成了初期帝國階段的過渡,也就是從軍人共和時期到羅馬擴張的第四階段。當時的羅馬雖然國內經濟、政治騷動,內亂四起、社會衰敗,但其疆域依然在不斷擴張。到公元100年,羅馬的版圖達到了最大的程度。第二次布匿戰爭期間,羅馬的擴張進入了停滯的低潮時期。在馬略重整軍制前,又一次元氣大傷,而斯巴達克斯的暴動則使它第三次傷筋動骨。此時,凱撒因征服高盧,也就是現在法國、比利時一帶,而一舉成名。(高盧國內的主要居民都是屬于凱爾特族的高盧人,他們曾佔領意大利北部,侵入小亞細亞並定居在該地的加拉太斯。)凱撒將入侵日耳曼的高盧人驅逐出境,並把高盧地區並入了羅馬帝國的版圖。他曾經兩次渡過多佛爾海峽(公元前55年和公元前54年),入侵不列顛,但都遭到了強有力的抵抗。與此同時,龐培大帝也正在羅馬東到里海的地方鞏固了統治,並培養了自己的勢力。
公元前1世紀中期,羅馬元老院在名義上仍然是羅馬的政治中心,有權任命執政官和其他官吏,並可以賦予他們種種權利等等。許多政治家仍然為保持羅馬的共和傳統,以及繼續尊重羅馬的法律而奮斗,其中以西塞羅最為突出。但是,市民權的精神,已隨著自由農民的銳減而逐漸頹廢衰微。意大利成了既不清楚自由為何物,也不要求得到自由的奴隸和貧民的國度。元老院里的共和主義領導者已經沒有什麼依靠力量,而在他們畏懼並想壓制的大冒險家背後,卻有著強大的軍團。克拉甦、龐培和凱撒三個人的勢力遠遠超過了元老院,他們三分天下,這就是最初的三雄執政。後來,克拉甦在卡里爾萊戰役中被安息人殺死,龐培和凱撒也決裂了。龐培支持共和政體,以凱撒違反法律、不服從元老院的命令為借口,依照法律通過了傳訊凱撒的提案。
當時,盧比孔河是凱撒的法定駐地和意大利本土之間的分界線,如果將軍率軍逾越駐地是不合法的。公元前49年,凱撒宣稱“事已至此,毫無退路”,越過了這條分界線,向龐培和羅馬進軍。
過去,羅馬的慣例是,在軍情緊急時候,推舉一位權力至高無上的“獨裁官”來挽救羅馬。凱撒擊敗龐培,被推舉為獨裁官,任期10年。後來,他又被推舉為終身獨裁官(公元前45年),實際上就是羅馬的終身統治者。當時也有人主張建立帝制,但自從5個世紀前驅逐伊特魯里亞人後,羅馬人一直對皇帝很反感。凱撒堅決不稱帝,但卻接受了皇帝的寶座和玉笏。凱撒擊敗龐培後,曾率軍進入埃及,在這片由托勒密王朝統治的國土上,凱撒愛上了美輪美奐的埃及女王克婁巴特拉。她似乎使他的思想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他把她灌輸的埃及“神聖的王”的觀念帶回了羅馬。凱撒在一座神廟內樹立了自己的雕像,並刻上了“獻給無敵之神”的銘文。然而行將就木的羅馬共和精神,做了最後一擊,在元老院刺殺了凱撒,他恰好倒在自己殺死的對手龐培大帝的雕像腳下。
這種個人爭名奪利的戰斗又持續了13年。其後形成了雷比達、安東尼奧及凱撒的佷子屋大維三足鼎立的第二次三雄執政。屋大維像他的叔父一樣佔據了貧瘠而多事的西方各省,招募了最精銳的軍隊。公元前31年,在亞克興海戰中,他一舉擊潰自己唯一的敵人安東尼奧,成為羅馬的唯一執政官。但屋大維和凱撒完全不同。他從未有過做神做王等愚不可及的欲望,也沒有過令他目眩神迷的皇後情人。他堅決不做獨裁官,還把自由還給元老院和民眾。元老院為了表示感謝之意,仍把實際的權威交給了他。屋大維不稱皇帝,而是被稱為“元首”或“奧古斯都”(尊嚴的意思)。就這樣,他成為羅馬第一位皇帝——奧古斯都•凱撒(公元前27年至公元14年)。
其後的皇位繼承人,依次為提庇留(公元14年至37年)、加里古拉、克芬狄和尼祿。後來是圖拉真(公元98年)、哈德良(公元117年)、庇烏(公元138年)和奧勒留(公元161年至180年)。這些皇帝都是行伍出身。軍隊可以擁立皇帝,也可以推翻皇帝。元老院漸漸在羅馬歷史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皇帝及其行政官。至此,羅馬帝國的疆土擴張達到了極點。不列顛的大部分都被並入帝國版圖,特蘭西瓦尼亞被劃分為新省達契亞(即新屬地之義);圖拉真則渡過了幼發拉底河,而哈德良的做法則可以使我們立刻想起世界另一邊(指中國)的情況。與秦始皇一樣,哈德良為了抵御北方的野蠻民族入侵而築造城牆;其中之一橫穿不列顛。此外,他又在萊茵河及多瑙河間建造了柵欄,並放棄了一部分圖拉真的領土。
羅馬帝國的擴張就此結束。
本書首發。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個(*^__^*),都會成為作者創作的動力,請努力為作者加油吧!
只要輸入--就能看發布的章節內容(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