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不得不回溯到三個世紀之前,來講述一位使幾乎全亞洲人的宗教思想和感情發生根本變革的偉大導師的故事。-------瀏覽器上打上-看最新更新這位導師就是釋迦牟尼。他在印度貝拿勒斯傳教之時,以賽亞正在向巴比倫的猶太人發表預言,以弗所的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正在探求萬物的本原。這些人都生活在同一時代,即公元前6世紀,但他們彼此並不知道。
公元前6世紀確實是人類歷史上最為輝煌燦爛的時代。那時,在全世界的各個角落——包括下文我們將要提到的中國——人類精神都表現出了一種全新的勇敢開拓精神。他們擺脫了帝王、祭司、犧牲等傳統的束縛,對于精神領域提出了最深入的問題。大約就是從這時起,人類結束了長達2萬年的孩提時代,步入青年時代。
至今,人類仍然不清楚印度的最初歷史。大約在公元前2000年,一個說雅利安語的部落經過一次,也可能是多次努力後,從西北方侵入了印度,把自己的語言和習俗傳播到了北印度的大部分地區。這就是雅利安語言的變體——梵語。在佔據印度河和恆河流域後,他們發現那里居住著一個暗白膚色的民族,這一民族擁有著更為精致復雜的文明,但意志力卻很薄弱。然而,與希臘民族或波斯民族不同,他們似乎不隨意與當地居民通婚或交往。當歷史學家大致可以辨別印度的過去的時候,這個民族始終遠離別的民族獨處。此時,印度社會已經分成許多階層了,每個階層又分成若干個等級。不同的階層等級間不能共同進餐,不能互相通婚,也不能自由交往。這種社會等級制度,後來演化成種姓制度,貫穿了印度的整個歷史,使得印度民族形成了一個與能夠簡單、自由與別族通婚的歐洲人或蒙古人完全不同的社會,可以說它是諸多社會中一個獨特的社會系統。
釋迦牟尼是統治喜馬拉雅山麓一個小王國的王子,19歲時他就和美麗的表妹結婚了。他經常徜徉在公園、樹叢和水渠密布的稻田組成的陽光世界里打獵、嬉戲,可是在這樣的生活中,他的心頭忽然襲來一種極大的不滿,這是他那健全優秀的頭腦無所事事所帶來的煩惱。他感覺到自己所過得生活不是真正的生活,而是一個假期,一個漫漫無期的假期。
對人生的生、老、病、死的感悟,對各種快樂的不安、不滿足的感情,佔據了釋迦牟尼的心。正當他沉浸在這種情緒中時,他遇到了一位四處流浪的苦行僧。那時,印度有很多的苦行僧,他們在嚴格的戒律下生活,大部分時間都花在沉思和探究宗教的真諦上。他們似乎在尋求著人生更深刻的意義。釋迦牟尼便產生了也要像他們一樣生活的強烈願望。
據傳記講,正當他在思考這個計劃的時候,傳來了他妻子生了頭生子的消息。釋迦牟尼說,“這又是一個待解的結”。
他的族人們為了慶祝這個“新結”的隆重,為他舉行了喜宴和歌舞表演,他在一片歡悅祝福聲中回到了家里。然而,半夜,他突然被某種巨大的精神痛苦驚醒,就“好像一個被告知他的房子著火了的人一樣”。他下定決心立即拋棄這種幸福卻毫無目的的生活。他輕輕走進妻子的房間,借著油燈微弱的燈光,看見妻子懷里抱著剛出生的孩子,睡得正香,四周圍滿了鮮花。他非常想在離開之前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抱一下兒子,但他又怕驚醒妻子,只得放棄這個念頭,轉身離開了自己的骨肉,走到了出去,在印度皎潔的月光下,他騎著馬悄然離去了。
當夜,他走了很遠的路,黎明時分,他已經離開了自己家族的土地。他在一條河的沙灘上下了馬,用劍斬斷自己的長發,除去身上的一切飾物,把它們連同劍一起放在馬鞍上,遣馬回家。在路上,他又和一個衣衫襤褸的人交換了衣服。這樣他就擺脫了世俗的一切羈絆,可以自由地去追求人生的智慧了。他向南前進,來到了文迪亞山的一個隱士和高人居住的山口上。在這個狹窄的山洞中,生活著幾位賢者,他們靠進城乞討點衣食維持生活,如果有人來訪,就口授一點知識。釋迦牟尼在此之前就已經精通當時所有的形而上學,對于理解力非常敏銳的他來說,這些人能給他的答復並不讓他滿意。
印度人深信能力和知識可以從諸如絕食、不眠和自我折磨等極端苦行中獲得。釋迦牟尼也想試試這種辦法。于是,他和另外五個門徒相偕來到叢林深處,開始禁食和苦行。他的盛名“就像蒼穹中巨大的鐘聲”一樣傳播遠近。但是,他並沒有覺得領悟到了真理。有一天,他一個人緩慢地徘徊著,盡管身體虛弱,仍然冥思苦想,突然失去知覺暈倒在地。當他醒來時,他猛然醒悟到用這種近乎迷信的方法去獲取真理實在是愚不可及。
他開始要求照常飲食,並拒絕繼續苦行,這一舉動令他的門徒大為驚駭。他已經意識到,一個人要尋求到真理,必須借助于健康的身體和健全的大腦。這一想法是與印度當時一般人的想法格格不入的,所以,他的門徒紛紛離開他,意志消沉地返回貝拿勒斯去了。釋迦牟尼只好孤獨地繼續著對真理與知識的探索。
解決一個重大而復雜的問題,進展的過程總是很緩慢,並且在最後的勝利到來之前,甚至自己都很少意識到它的進展。釋迦牟尼就是如此。當坐在河畔的一棵大樹下進食,釋迦牟尼達到頓悟的境界,突然明白了生命的意義。傳說,他繼續端坐在樹下,又沉思了一天一夜,然後才起身,到世界各地去傳播他領悟到的宇宙真諦。
他又來到貝拿勒斯,找到了曾棄他而去的門徒,向他們傳布自己的新教義,並重新贏得了他們的信任。他們在貝拿勒斯的皇家公園蓋起了小屋,開設了一所學校,向前來求知的人們傳授真知。
釋迦牟尼的教義以他親身遇到的一個問題為出發點,即作為一個幸運的青年,“為什麼我不能感到完全的幸福呢?”這是一個屬于內省的問題。這個問題與其他的那些問題,比如泰勒斯和赫拉克利特對外在宇宙問題的坦率無我的探究,以及同樣無我的造詣達到頂峰的先知對希伯來人民的道德啟示,在性質上是截然不同的。這位印度的導師,沒有忘記自我,而是全神貫注于追求自我和消滅自我的探求中。他教導,一切痛苦都源于自身的貪欲。除非一個人能克制自己的欲望,否則他的生命注定多災多難,結果必定悲慘。人類的貪欲大體分為三種主要形式,這三種形式都是罪惡的。第一種是食欲、貪婪和一切感觀上的欲望;第二種是利己的個人永生的欲求;第三種是個人的成功欲、名利欲和貪欲。為了避免人生的種種不幸和懊惱,必須克服這幾種欲望。當這些欲望被克服了,自我意念也就不復存在了,這樣靈魂就可以獲得安寧,就可以達到涅�的最高境界。
這就是釋迦牟尼教義的核心內容,誠然,這是一種極為精妙的形而上學的道理,但卻不如教導人民不畏不懼公正地去了解事物的希臘訓諭,以及勸誡人敬畏上帝施行正義的希伯來教義那樣容易理解。甚至于連有些釋迦牟尼的親傳弟子也不能完全理解這些教義。這就不難理解,當他個人的直接影響消失後,他的教義就被誤傳和曲解了。在印度,當時有一種極為普遍的信仰,認為每經過一段很長的時間,便會有一位智者出世,成為大家所知的佛陀的化身。釋迦牟尼的弟子宣稱釋迦牟尼就是佛陀,也是最後一位佛陀。但是,沒有證據證明釋迦牟尼自己接受這一稱呼。在他仙逝前,許多關于他的玄妙的傳說就已經開始流傳。比起道德的說教來,人們似乎更容易接受這種奇幻的故事,因此釋迦牟尼便被塑造成了一個完美的神的化身。
盡管如此,釋迦牟尼仍然給世界留下了某些實質性的東西。如果說涅�對大多數人的想像力來說確實過于空虛、玄妙,如果說印度人把釋迦牟尼簡單的生平編造成神話的沖動過于強烈,那麼,人們至少還是抓住了釋迦牟尼倡導的在生活中雅利安道路,即“八大正道”的某些真正含義。其思想內涵有︰堅持精神上的真理、目標正確、語言正確、行為正當以及誠實的生活,還包括上進的意識和寬容忘我的境界(正見、正思維、正語、正命、正業、正精進、正念、正定)。
本書首發。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個(*^__^*),都會成為作者創作的動力,請努力為作者加油吧!
只要輸入--就能看發布的章節內容(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