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幼麟傳

第二百一十七章 論錢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山藥泥飯 本章︰第二百一十七章 論錢

    劉巴面上鐵青,胸膛不住起伏。

    許是情知理虧,他態度上有些服軟,但語氣兀自強硬︰

    “事已至此,若要平復錢亂,非數十年之功不得救。這一時半刻的,老夫又能有什麼辦法?”

    姜維譏誚道︰“你若沒有主意,和主公徑直說了便是,何故以精力不濟作為托詞?”

    說完這句話,便朝馬良撇去。

    兩人雙目對視,馬良旋即露出會意的神色。

    他已經看出姜維在使激將之策。大抵激將法需要一個人唱黑臉,一個人唱紅臉,好人惡人輪番上陣,這樣才能竟其全功。

    馬良心下微微一笑,嘴上卻嘆了口氣,搖頭道︰

    “唉,子初兄乃是當世名士,連他也沒有辦法,只怕此事當真極其難辦,再無可為了。”

    劉巴聞言,不住點頭,以示贊同。

    姜維稍稍清了清嗓子,擺出高深莫測的笑來,緩緩道︰“倒也不是完全沒有辦法……在下便有上、中、下三策。”

    他此言一出,劉巴雙目一亮,但旋即露出難以置信的表情。

    馬良忙道︰“伯約切勿藏私,還請具述其詳。”

    姜維笑了笑,道︰“秦國曾統一鑄幣流通,但效果並不太好;直到前漢武帝鑄錢,統一貨幣,錢重與錢文一致,自此錢重五銖為定制,天下錢物輕重方得平衡。在此期間,王莽篡漢,行寶貨;董卓暴虐,更鑄小錢,兩次更改錢制,皆導致貨輕而物貴,百姓民不聊生,朝廷信用丟失。故而,以在下觀之,若要長治久安,還需恢復武帝五銖錢制。此為上策!”

    其實稍微學過貨幣學的人都知道,銅錢作為貴金屬錢幣,其價值分兩個部分︰其一,金屬本身的價值;其二,朝廷賦予的購買力價值。

    以漢武帝的五銖錢為例,朝廷賦予一枚銅錢一個錢的購買力;與此同時,這枚銅錢是由五銖重的銅鑄造而成,其金屬本身的價值和朝廷賦予的流通價值大體上是相等的。

    換言之,五銖錢他即是貨幣,也是商品本身。

    正是因為這種特殊的平衡和性質,朝廷根本不怕多鑄五銖錢,只怕鑄得不夠多——

    畢竟民間多的是樂于收藏錢幣的大戶人家。

    但王莽新幣、董卓小錢、劉巴的直百錢則不然,這些錢的材質重量——暨本身的金屬價值比不上五銖錢,但朝廷卻伏于他十倍、數十倍、甚至百倍于五銖錢的購買力,試問這樣的貨幣多、濫,其後果不就是掠奪民間財富,並引大的通貨膨脹嗎?

    其實殷鑒並不遠,董卓鑄小錢後,朝廷貨幣就失去了信任,百姓便自覺舍棄了更加便利和易于檢驗的金屬貨幣,開始使用谷物、布帛等必需品進行交易。

    一直到現在,魏國還是將以物易物為主要的交易手段。

    所以歷史學家對于漢武帝行五銖錢制評價極高,稱其為中國貨幣史上極其偉大的創舉。雖然中間一度因為戰亂、軍閥而中斷,但斷斷續續一直到使用到隋朝,流通了近七百年,最終被性差不多性質的“開元通寶”所取代。

    所以在姜維看來,解決通貨膨脹和朝廷失信最好的手段,便是恢復祖制,行五銖錢制;但與此同時,他也深知行五銖錢制需要數量巨大的銅礦支持,這是一個前提條件。

    時益州尚未完全開,銅礦產量極其有限,驟然之間,不可能有那麼多的銅礦供應得上來。

    果見劉巴聞言後,冷笑道︰“益州若有足夠銅礦產出,主公徑直多鑄五銖錢便是了,老夫為何要獻鑄直百錢之策?還以為有什麼高深的言論,原來不過如此!”

    姜維也不氣惱,淡然道︰“唯有溯本清源,方能撥亂反正。行五銖錢制為本,此乃萬世不易之理。今日雖然不能驟行,不代表日後不能行。”

    同時心道︰“清代有著名的滇銅,應該在雲南方向,看來等行完平羌策後,經營南中也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這廂,劉巴還要反唇相譏,馬良忙搶道︰“不是還有中策嗎,還請伯約講一講這中策又當如何?”

    姜維看了一眼兀自不服氣的劉巴,朗聲道︰

    “這中策嘛,便是在恢復五銖錢制之前,繼續鑄造直百錢。不過全年鑄造的直百錢量,須嚴格加以控制,大體要與國中百姓全年產出相當,力保其價值穩定。”

    劉巴與馬良皆是精通理財貨殖之士,稍一思索,便能理解姜維雖說的“控制直百錢的鑄造,與一國之全年所獲相當”這句話的意思。

    若是以國中百姓全年產出作為參考保準,若是鑄的錢多了,錢賤物貴的局面根本得不到緩解,民生困頓的情況反而會愈演愈烈;但若是鑄的錢少了,那麼會慢慢造成錢貴物賤的局面,也不利于貨物的流通。

    道理好理解,但實行起來卻極其不易。

    劉巴皺眉問道︰

    “那麼如何判斷一國之百姓全年所獲?須知天下有百姓千千萬,農田千萬頃,更有鹽、鐵、織造、漁、牧、林、果等各千行百業,休說一國之所獲,便是記錄一郡、一縣之所獲,也殊非易事。你這黃口小子,仗著自己念過兩念書,便到處胡言亂語,嘩眾取寵嗎?”

    馬良也疑問道︰“不錯,難便難在統算其數,不知伯約可有良策?”他從諸葛亮處知道姜維有政才,而且方才一番話頗有見地,話語間不禁帶上三分期待。

    姜維笑道︰“若非胸有成竹,豈敢在兩位面前賣弄?”

    頓了頓,正色道︰“大抵一個縣除了產出糧食之外,大宗的特產都是有限的。可規定各縣官吏,按旬、按月將農業所作、糧價變動,及縣內主要特產商品之行情及時歸整,通過驛站向郡中上報,郡府官吏收攏匯整後,再上報州中,州中再報朝廷。如此,主事之人不出官署,便可盡知國內所有郡縣之市場行情,決策時便可做到心中有數。”

    劉巴、馬良聞言,目目相覷,盡皆陷入沉思。

    說起來,這個法子確實妙極啊。

    其一,此法不必設置新的衙署,只憑現有的郡、縣一級的官吏,便能順利實行——無非就是給這一級的官吏增加一項職責罷了。

    要知道,蜀中經過諸葛亮多年治理,最不缺的就是廉潔高效的官吏隊伍。

    而且,一旦此法順利運作,便能夠建立起遍布全國的市場行情網,轄內哪里的市場行情稍有波動,朝廷頃刻便知,可作出最為及時的響應和調整。

    這時,姜維繼續道︰“在此基礎上,朝廷還可設常平倉。”

    劉巴面色稍緩,語氣也放松了不少,問道︰“何為常平法?願聞其詳。”

    姜維解釋道︰“朝廷可令各郡各縣建立一批糧倉,戰時用于軍糧周轉;但承平之時,可用來周濟百姓。”

    “豐收谷賤時,各倉購糧儲備;待到災荒缺糧時,平價賈糧,借以防備災荒,調劑供求,平抑糧價,以實現賑濟民生的目的,朝廷也能從中小賺一筆,可謂兩便之法。說起來,常平法在前漢初年曾實行過一段時間,只是實行的時間不長,許多人不知道罷了。”

    劉巴主理蜀漢財政多年,稍加思考,便知此策有理有據,切實可行;而且朝廷和百姓俱可從中受益。

    他舉目望向姜維那張年輕的面龐,心中滿是震撼。他實在難以想象,如此良策居然會出自一個只二十歲的武夫之口!

    姜維將他神狀看在眼里,暗笑不止,心道︰

    “你劉巴再有才,還能比得中唐名相、因理財有方而名垂青史劉宴劉士安?”

    說起來,這正是中唐名相、中國歷史上杰出的理財家劉宴所行的法度之一。

    時大唐經理安史之亂不久,財政極為窘困。

    劉宴在此情況下主管唐朝財政達二十年之久,在鹽政、漕運、賦稅、鑄幣、平抑物價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終于使得大唐財政、民生得以迅恢復和振興。

    姜維站在巨人肩膀上,容不得劉巴不心服口服。

    (作者按︰歷史上在劉備和劉巴死後,諸葛亮主掌蜀漢財政大權。他雖然沒能解決銅礦產量問題,只能繼續“直百錢”、“太平錢”等大錢。但他天資聰慧,逐漸摸透錢與貨物之間的平衡關系,于是控制鑄造大錢的數量。所以在諸葛亮執政時期,蜀漢的錢制經濟還是穩定的,兩種錢甚至還流通到了西羌、西域。)

    先定個小目標,比如1秒記住︰ 手機版閱讀網址︰(www.101novel.com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三國幼麟傳》,方便以後閱讀三國幼麟傳第二百一十七章 論錢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三國幼麟傳第二百一十七章 論錢並對三國幼麟傳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