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再起

第一百零六章 崩塌(十七)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張維卿 本章︰第一百零六章 崩塌(十七)

    天子的車駕,追,余佑漢確實是追上了,但又好像不能說是追上的。確切的說,是車駕抵達了永歷帝與李定國約定的匯合地,已經停了下來,並且還是兩天後他才趕到的。

    此間已經是大理府的趙州,距離洱海只有二十里不到,但是距離昆明卻足足有六百里開外。侍衛與靳統武部的一個熟識隨便聊了兩句,便搞清楚原來永歷帝的行在在臘月十五出發,當天就走了六十余里地,趕到了昆明府城西南方向的安寧州。接下來的九天,平均下來每天都是這個速度,到臘月二十四就已經抵達了此地。(注)

    日行六十里,這個時代很多軍隊都做不到的事情,永歷帝帶著一眾太後、皇後、皇子、太監、宮女,以及文武百官和他們的家眷,竟然做得到,而且還是一連十天,天天如此,實在是匪夷所思。

    余佑漢不敢對漢家天子心生不敬,但若是換了陳凱,總免不得要吐槽一下“這位大明皇族第一長跑健將果真是寶刀不老,如此神速,只怕就連大金皇九妹完顏構都要甘拜下風”。

    事實上,跑路這檔子事兒,永歷帝的行動力向來是極強的。與李定國最終敲定路線和目的地只過去兩天他就出發了,隨後日行六十里,只用了十天就抵達了預備的匯合點。相較之下,認了金人做祖宗的我大清這邊兒,由多尼、吳三桂、趙布泰統領的清軍主力則是在明廷啟程半個多月後才磨蹭到了昆明城,隨軍的綠營兵們連正月初二的撈面都沒能在昆明城里吃上,如果以他們完成會師開始計算的話,每天也只跑了四十里地而已。

    清初的八旗子弟跑不過拖家帶口的大明皇帝,這就好比是大規模騎兵野戰遼軍打不過宋軍一個道理——听上去就是無稽之談,但卻無不是事實。

    向通政司交了奏疏,由于陳凱如今的分量,第二天早朝時余佑漢便被帶上了“大殿”,也就是趙州的州衙,臨時充作行宮使用。

    “草民余佑漢,恭請吾皇聖安。”

    一介草民,按理說送了奏疏就可以在驛館等著了,等到朝廷批復了,再帶著聖旨回去。當然,一般情況下也沒有封疆大吏會派一個普通老百姓來送奏疏的,更重要的是寫這份奏疏的是陳凱,當今大明絕對意義上的地方實權派文官,皇帝說什麼也是要給一個面子的。

    “平身。”

    謝過了天子,余佑漢眼觀心、心觀口的立在大殿上,就連呼吸都刻意壓低了幾分。剛剛進入大殿時的那一撇,皇帝的尊容他是親眼所見,確頗具人君之像,讓人不由得生出了幾分敬意。況且,他還是第一次上殿,心里更是緊張得不行,幾乎是完全機械性的按照此前禮部的官員教的禮節去做。

    禮部尚書程源因馬吉翔的緣故已在家閉門謝客多時,此番移蹕,他才不得不重新出來視事。眼見的這個勁裝漢子,以及此人背後的陳凱之所以會派這麼個布衣百姓前來,經過了昨夜的思索,大概也已經想明白了——天地會、咨議局、河南義士,將這三點串到一起,分明就是陳凱在向明廷炫耀工作成果。他相信,他能想明白了,朝中的其他人也能想明白,就連那位大明天子也肯定已經想明白了。只不過,這對于當下的永歷朝廷而言,已經不重要了。

    “陳愛卿的奏疏,朕已經看過了。陳愛卿之忠忱,朕亦知曉。但朝廷已經決定向西,且虜師已逼近昆明,轉道向東是萬萬不可。”

    “陛下,這時候改道兩廣確實不合時宜。但滇西,荒蠻之地也,朝廷何以自足,大軍何以自足?”

    這時候已經不是他們啟程前了,現在日行六十里奔赴廣西,十天後正好撞上剛到昆明的清軍,確實是不太合適。

    但是,他們仍在趙州,此前在昆明力陳北上四川之策的翰林院講官劉便再度表示了他對朝廷朝令夕改的否定態度,這已經是前日隨軍參贊軍機的兵部右侍郎龔銘趕來表達李定國意見後的第二次了。緊接著,那一眾支持北上入川的官員應聲而起,嘩啦啦的跪了一大片,大有不說得永歷皇帝回心轉意便不肯善罷甘休的架勢。

    “諸位愛卿無須再勸,朕意已決,明日便擺駕永昌府。”

    已經吵了三天了,便是泥菩薩也有三分土氣,何況他還是堂堂正正的大明天子。落下了這句話,他便自顧自的退朝回宮。這時候,方顯出了馬吉翔作為內閣首輔大臣的機敏,當即便是一句“臣等恭送皇上”,帶著一眾雲貴系官員把禮數做了個無可挑剔。

    今天的早朝,原本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給陳凱以及陳凱背後的鄭成功一個面子,但這群反對派一鬧,卻把余佑漢給撂在了一旁。不過,永歷朝廷現在也已經顧不上這許多了,內閣擬了份對陳凱的回書,皇帝給了份賞賜,再讓禮部的官員給余佑漢和他的那個向導安排了返程的馬匹,此事便告一段落。

    只是回到了州衙的後院,永歷將那些反對西進派的官員們的喋喋不休丟在一旁,重新看過了陳凱的奏疏,卻想到了更多的東西。

    “傳都察院右都御史張孝起。”

    “臣張孝起恭請吾皇聖安。”

    “張愛卿平身。”

    趙州只是永歷朝廷移蹕的一站,確切的說是十字路口,因為自此向北經賓川州便可以進入四川建昌府地界,實現入川計劃的初步目標,而轉道西南便是永昌府。皇帝和後宮入駐州衙,群臣也基本上都住在州衙左近,更有甚者干脆直接住在車上。

    張孝起匆匆趕來,對于所為何事仍舊是一無所知。若以當下朝廷最重要的事情而論,他確實既不屬于程源為首的川系文官,也不屬于馬吉翔那幫子雲貴籍官員,立場相對中立。只是令他沒想到的是,此番天子召見,卻與此事沒有哪怕半點兒關系。

    “朕記得愛卿初入朝時曾言及,粵贛總督陳凱置咨議局于靖南王府,可有此事?”

    “回稟陛下,確有此事。”

    “愛卿看一下這個。”

    接過了陳凱的奏疏,張孝起逐字逐句的看過,隨後合上奏疏,躬身向永歷言道︰“陛下,昔年,臣曾言賜姓及陳凱心懷叵測,朝廷不可不防。此,便又是一大力證!”

    關于陳凱,永歷的印象一直很模糊——萬里南下投奔王師的士子、智勇雙全的謀臣、治才無雙的能吏、扶弱除暴的義士、囂張跋扈的外僚、擅改祖制的奸邪……皇帝作久了,對于旁人如何評價,便並不會太過放在心上,時間長了就知道了,每個臣子說的每一句話都是帶有各自的目的性的,關鍵是要看一個人怎麼做的。而這一點上,鄭成功置六官、陳凱設咨議局便讓他惴惴不安。

    前者,孫可望也做過類似的事情,便輕易架空了他和朝廷。雖說,如此做來確實可以提高行政效率,但站在皇權的角度自然是不能允許臣子僭越的。而後者更為可氣,他清楚地記得,陳凱當年請設咨議局的奏疏與請加封天妃媽祖娘娘為天後的奏疏是寫在一起的,末了還有一大群的文武高官聯名附議,擺明了就是逼著朝廷認下。

    咨議局是個什麼東西,他難道不明白嗎?表面上說是為官府治政查漏補缺,實際上不過是對地方士紳、豪強在基層做大的現實在制度上進行承認。陳凱以此來拉攏地方有力人士,現階段的目的自然是抗清,與滿清爭奪支持者。但後果呢,朝廷的政令必然會受到地方上更多的掣肘,哪怕只說抗清也分明是飲鴆止渴之法。如陳凱這般才智,豈會看不出來。可他還是選擇這麼做了,並且逼著朝廷承認,若說他沒有私心,只怕是就連三歲童子都不信吧。

    至于拉攏人心的效果,對滿清那邊兒他不甚清楚,但是奏請一出,他親自任命的督師大學士郭之奇就把粵西的那幾個府縣送給了陳凱,還逼著他面前的這位前高廉雷瓊四府巡撫回朝任職。據如今在廣州任職的前海北道周騰鳳報告,郭家在廣東的省咨議局和潮州的府咨議局都有族人任職,那位籍貫潮州府揭陽縣的兩廣督師雖說沒有旗幟鮮明的站隊鄭成功和陳凱,但現在也已經長期駐節南寧,對廣東的事情一概放手,這一手牆角挖在朝廷的身上,其效果確實是顯而易見。

    如今,這位封疆大吏又提出了如果雲貴守不住朝廷可以移蹕廣東,就連他的行宮也準備好了,就是以前尚可喜的那個平南王府……

    是的,天子以平南王府作為行宮、咨議局在靖南王府辦公,將堂堂大明天子與他搞出來的那個咨議局擺在同等地位上,這不是亂臣賊子又是什麼?

    雖說,尚可喜、耿繼茂驕奢淫逸,當年收復廣東時,包括當時的李定國、郭之奇、連城璧、陳凱都有上疏提及,他們各自從兩王的收藏中挑出來進獻皇家的也無不是價值連城的稀世珍寶,由此可見一斑。可鄭成功和陳凱既然存在著做孫可望第二的可能性,那麼即便王府比起安龍千戶所肯定要豪華得多,于他而言也很可能不過是個更舒服些的囚籠罷了,讓他如何敢移蹕兩廣!

    從登基以來,威逼、脅迫、蒙騙、甚至是軟禁,于他而言都是家常便飯了,但卻不代表他願意過這樣的生活。

    以咨議局之事的做法來看,永歷覺得他面前的這個都察院右都御史應該是個忠臣,而且此人是南直隸甦州府吳江縣人士,在大半為雲貴川籍,少數為兩廣、湖廣人士的朝臣之中屬于絕對的稀有存在。從前的關系如郭之奇決裂、連城璧殉國,回朝後與馬吉翔之流、與程源等人也都沒有過多的交集,還算是一個孤臣。不過,移蹕方向的選擇題他已經沒興趣再咨詢了。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晉王忠耿,當不會害朕。”

    注︰趙州,系古稱,即是今大理市鳳儀鎮。明時,趙州屬大理府,領一縣︰雲南縣。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帝國再起》,方便以後閱讀帝國再起第一百零六章 崩塌(十七)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帝國再起第一百零六章 崩塌(十七)並對帝國再起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