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些時日,到了察舉k o sh 的時候,為防止往日考生與考官聯合zu b 的情況,劉徹派親信衛綰去,監督各位官員,並把考生的文章搬到未央宮。
那些書卷一搬過來劉徹就開始非常認真地看了起來,生怕埋沒了一個賢才,但是看一連看了十幾卷文章都不太滿意,要麼就是保守的道家治天下之論,要麼就是稱贊當今盛世的阿諛之言,劉徹自沒趣,想著再看幾卷便不再看,突然見翻到了一卷頓時眼前一亮︰
“陛下發德音,下明詔,求天命與情性,皆非愚臣之所能及也。臣謹案《春秋》之中,視前世已行之事,以觀天人相與之際,甚可畏也。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以此見天心之仁 i r n君而欲止其亂也……”
劉徹不住心中暗暗贊賞,翻來名字一看︰董仲舒。
“董仲舒……”劉徹把他的名字念了好幾遍,心里想著,定是個不同尋常的儒生。
于是命人召董仲舒明日進殿。
旦日,董仲舒遵旨進殿,見劉徹行禮,“草民參見皇上。”
“快快請起。”劉徹非常高興,“朕已經看了你的文章,寫的很好。”
“草民只是據時勢抒發一孔之見而已。”董仲舒道。
“很好。”劉徹說,“朕問你,你為何推崇儒家?”
“道者,所繇適于治之路也,仁、義、禮、樂,皆其具也。故聖王已沒,而子孫長久,安寧數百歲,此皆禮樂教化之功也,草民認為應該以孔孟之道教化人心。”董仲舒回答。
“你覺得該怎麼做?”
“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無以持一統,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邪闢之說滅息,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
“所以你的意思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也不完全是,道家並非一無是處,其陰陽相合的中庸之道可為之所用,法家的依法治國可使人敬畏,當然還有其他學派,草民將其概括為天人合一,天人感應,君權神授。”
“果然不同尋常。”
“皇上過獎了。”
“朕封你為侍郎。”
“謝皇上。”
“你的見解很高。”
“微臣願為皇上效力。”
“如此甚好。”劉徹十分高興,命人在宮中擺膳,並留宴董仲舒。
董仲舒料到皇上可能會贊賞他文章,但沒想到會親自召見他,還同自己進膳,不勝惶恐,但表現的十分自若。
原來劉徹留其進膳也並非全是因為高興,一見他覺得不同尋常儒生見了天子會有些膽怯,再听其談吐胸中有丘壑,最後同其用膳見其雖出身窮苦卻禮行的十分周到。
飯畢,董仲舒辭去,又遇衛綰求見。
“微臣參見皇上。”
“衛丞相快快請起。”
“皇上已經見了董仲舒吧。”
“真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劉徹請衛綰坐下,“朕同你說,他所說的天人合一,天人感應,君權神授十分適合現在的時勢……”
兩人又談論了半響,衛綰此次前來正是想劉徹推薦各個文章出色,在郡縣中孝廉兼備的儒生,劉徹看到這樣多的有才之士可以為改革出謀劃策不禁大喜,若能推行改革,不出十年大漢一定會達到繁榮的巔峰。
兩人商談的很好,不覺中日落西山,意識到的時候,夜色已濃,衛綰坐轎回府,劉徹獨自一人還在那兒思索著,不知不覺中就著書卷睡著。
阿嬌不見劉徹回宮就來到御書房,一進來就看見劉徹已經伏在案牘上睡著了,就將自己的披風摘下輕輕蓋在他身上。
“阿嬌。”劉徹握住阿嬌的手,“你怎麼來了。”沒想到他還是醒了。
“你怎麼醒了?”
“朕聞到了這世間最好聞的聞味道。”
“那是什麼?”
“阿嬌身上的味道。”劉徹把披風又給阿嬌系上,“你那樣體寒,莫要凍著了自己。”他一起身,她周身都是他的氣息,那樣溫暖。
“那……我凍病了,你心疼嗎?”
“朕不會讓你凍著的。”劉徹把阿嬌攬在懷里,攜著她的手,“暖和麼?”
“嗯。”
“我們去休息吧。”劉徹抱起阿嬌。
“你這樣抱著很累的,我自己走吧。”
“自己走能有這麼暖和?朕說過,不會讓你凍著的。”
“那你就不能不讓自己凍著,我要是不來你就那樣睡了一宿,凍病了怎麼辦?”
“你心疼?”劉徹反問。
“我不會讓你凍著的,我不是來了嗎。”
“傻阿嬌。”劉徹很溫柔地說,“以後晚上不要來了,夜深了,寒氣重。”
“不要,我不來你都不知道休息。”
“好好好,那朕以後一定好好休息,阿嬌可滿意。”
“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