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士英戰出來說︰“陛下、據高杰、黃得功回報,中國軍隊火炮厲害,兵馬強壯,恐我方不及,應派出使者與之談判,恢復前段的格局,大家則相安無事。”
史可法說︰“陛下、不能求得一時平安,忍讓退避,遼王乃虎狼之心,窺視我大明久亦,待四川、西南戰事結束,必將大舉進犯南方,等戰不如求戰,目前山東兵力薄弱,如能擊潰,則可佔領河南,進攻北京。”
馬士英氣急敗壞說道︰“陛下、史可法大言不慚,還想進攻北京城,現在連徐州恐怕不保,應以和為上。”
朝廷之上又是吵個天翻地覆,你說你有理,他說他有理,沒有一個統一的思想,最後由皇帝決定派出使者談判。這是禮部的事自然由史可法帶隊。
在徐州兩軍相隔10里的地方,汪錫同史可法見了面。汪錫說︰“當年史大人不顧自身安危,不懼閹狗魏忠賢的淫威,看望、照顧恩師左光斗之事跡,仍記憶猶新,可欽可佩。如今又有閹黨、馬士英一伙讒言禰上,慘害忠良,陷大人于不義,你說這世道還有公理、正義、公平嗎?”
史可法正色道︰“你少來這套,大丈夫在世,不求功名利祿,但求問心無愧,上對的起祖宗,下對的起黎民百姓,遼王世受皇恩,不思回報,反而聚眾造反,想取代大明,毀我祖制,乃是不忠、不孝、不義之人,你若有一絲忠義之心,當悔過自新,迷途知返,為大明效力。”
“史大人你是來談判的,還是來策反的?”
史可法無奈看了汪錫一眼說︰“自然是談判的,你說怎樣才會退兵?”
“史大人,戰事是你們惹起的,現在你說退兵就退兵,好像沒那麼容易吧!山東的損失怎麼辦?至少要賠償100萬銀兩。”
“你獅子大開口,不行,50萬兩怎麼樣?”
兩人討價還價最後商定60萬兩,汪錫目的已經達到,按李浩然的指示,現在還不是對南明開戰的時候,北方剛剛安定仍不穩固,四川才打下,西南各省正在征戰,生產不足,糧草不濟,最後汪錫退守棗莊、臨沂一線,才算結束這場戰事;
熊庭弼到西南任職,路過重慶前來拜訪李浩然。“王爺、在下辜負王爺一片期望,仍以重職在身,感謝王爺寬厚待人,定不負重望,治理好西南。”
“熊大人啊!你對前朝痴情,念念不忘,我又沒怪你,說明你是有情有義之人,我也說了很多遍了,你要把國家、個人、皇上三者的關系處理好,一個朝代的變遷總是有各種原因的存在,沒有我還有其他人,要與時俱進。你們文人讀書時就知道‘君為輕,民為重。’怎麼做起來與說的不一樣呢?”
“這個、是在下愚昧,未讀好聖賢書,心中的牽掛無法放棄,也許是我老了。”
“少拿老來搪塞,你是不敢面對現實,不敢面對自己罷了。”
李浩然還想跟他說些什麼?見謝長順匆匆走進來,手上拿些紙張慌里慌張,急忙送走熊庭弼,問︰“出什麼事了?”
“報王爺、陝西、甘肅有人造反,揭竿而起,事態嚴重。”
“還有這事”李浩然拿過奏章看︰原來是陝西有個叫王永強的,在陝西榆林起事,打出“反中復明”的口號;甘肅回民將領米喇印、丁國棟起兵造反。
李浩然把眾將領召集起來,命令王虎、李定國率部伺機進入川東鄂西的 東,與在哪里駐守的明軍劉體仁接觸一下,勿要盲動,相機行事,因為那里山險嶺峻,易守難攻。命令紅娘子、高夫人率5萬人馬隨他到陝西、甘肅走一遭。
李浩然攜夫人到了長安城,李如鋅垂頭喪氣地說︰“九弟、你盡快派個文官來吧!我乃一粗人,陝西大小事一把抓,實在力不從心,結果出個榆林、甘肅事件。”
李浩然當初讓他任陝西都督,就是看他有多大能力,盡可能發揮,看來是拔苗助長,反倒害了他。問道︰“他們為什麼會造反?人數又多少?”
“大概幾千人,造反原因具體不祥。”
“你馬上命令手下調查,越詳細越好,你集合五千兵馬為前鋒立即前往甘肅,我解決完榆林的王永強後跟你會合。”
李浩然速寫封信給裴文中,令他以內閣名義給河南的李岩下公文,讓他推薦一名官員任河南知府,然後盡快到陝西任都督,管理陝西、甘肅、寧夏三省。
留下2萬人馬駐守長安,李浩然帶著紅娘子、高夫人趕往榆林,整個縣城被洗劫一空,幾個知府衙役正在詢問平民。見到李浩然急忙跪下行禮。
“免禮了,你們調查的怎麼樣了?”
“報王爺、大概眉目是這樣;榆林本是窮縣,受災嚴重,幾年來並無稅收,朝廷上有規定免稅三年,期限已過仍收不到稅,知縣大人派衙門皂隸下鄉強收,沒有錢交稅的,便搶農戶的家禽,存糧、牲口來抵,連種糧都搶光了。
王永強家也是未交稅戶,知縣皂隸搶他們存糧與他父親爭執,推搡間他父親頭顱幢在院牆內一塊突出石塊上,不幸身亡;
。王永強打死皂隸借機造反,率榆林百姓沖入縣衙,打死知縣洗劫一空,揚長而去。”
“這些事你們都督知道嗎?”
“都督大人管著三省軍事、政務,這些小事他老人家怎會知道,只是個別知縣個人所為。”
“這是小事嗎?民事即為國事,怎麼連這點道理都不懂?現在釀成大禍,小事變大事,後悔都來不及,你可知他們都跑到何方?”
“這個小的不知,據當地農戶講應該是躲入山中。”
李浩然來到知縣衙門問高夫人︰“高將軍你認為他們躲在何處?”
高夫人說︰“王爺、在下認為農戶造反,官府橫征暴斂,本屬無奈之舉,誰不想過安生日子,所以應撫不該剿。”
“誰說要剿?這事你負責找到他們,對他們說殺知縣殺的好,這種知縣就該殺,讓他們回來安心耕種,再免稅三年,以往之事既往不咎,不過再有此事發生,應上告知府、都督,實在不行上北京告狀,我負責接待保證還他們個公平。”
“在下代造反農戶謝王爺仁厚,體恤百姓,我定說服王永強下山投降,專心務農。”
俗話說︰“蛇有蛇路鼠有鼠道”高夫人為匪多年自然知道他們應該藏在哪,帶著200名女兵深入山區,找到了王永強的2千多人。此時他們躲在山中,搶來糧食快吃光了,正愁怎麼出山搶劫一番,听說闖王夫人到來大喜過望。
“夫人你來的正好,我把全部人馬交給你,以你為首再豎闖旗,干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
高夫人暗嘆一聲︰“你們這哪是干事業,簡直就是找死啊。”
王永強道︰“夫人這是何意?當年闖王造反九死一生,後來不也稱帝建國了嗎?”
“此一時彼一時,當時大明衰弱,災民無數,官員腐敗,如今災害已除,大部分人安居樂業,攝政王治理有方,誰還跟你造反,中國軍隊兵馬強壯,兵器銳利,打你跟抓小雞一樣,你們靠拿著長矛、農具能打天下?”
“夫人莫長他人志氣,我們在此多日也不見一個官兵過來。”
“李如樟都督認為是小事,無暇顧及你們,攝政王帶5萬兵馬來到榆林,不剿你們就是讓我給你們帶個話。”
“哦、什麼話?”
“王爺說你們也是誤入歧途,並不怪罪,只要下山投降,專心務農,免你們三年稅收,以往之事既往不咎,以後踫上此事告狀即可,即使告到京城王爺負責接待你們。”
“夫人、此事靠不靠譜?不是王爺誑我們下山斬盡殺絕吧?”
“斷然不會,我在王爺身邊待了多日,性格仁義、寬厚,目光遠大,不會跟你們計較。”
“我同弟兄們商量再看。”
王永強把高夫人的話說與農戶們,這些莊稼漢個個抱怨說︰“王大哥、我們同你造反也是一時激憤,沖動而已,誰不想過太平日子,這些天在山上餓肚子、啃樹皮,提心吊膽,大伙早就想回家了,畢竟有口飯吃,如今既然高夫人這麼說,借驢下坡回去算了。”
王永強本來想借農戶們鼓舞士氣,給自己增添點信心,誰想這幫人比他還信心不足,只好同意同高夫人一起下山,回到榆林。自己親到知縣衙門向李浩然請罪,李浩然非但沒處罰他,反任命他為榆林縣知縣,王永強因禍得福。
此事看似簡單,只是攝政王的仁義,意義卻非凡;以往的統治者對造反者大都殘酷鎮壓,血腥屠殺,造成平民與官府的對立,階級矛盾不可調和,李浩然此舉緩和了矛盾,在平民、百姓中間樹立了誠信,招安同樣可以過上好日子。
李如鋅對回回的誠信暗暗生恨,當年他率部來到甘肅蘭州城,明軍守將回族人丁國棟、副將米喇印率五千回回兵繳械投降,他還信任他們,只留下少數士兵,讓他們自理甘肅,如今竟然起兵造反,並進兵佔領陝甘邊城定西,威脅長安。(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