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李浩然來信,急忙調十五萬大軍給汪錫,讓他速進山東。此時山東局勢緊張,熊庭弼退守泰安,擋住了高杰的5萬明軍,而黃得功由臨沂一路攻破萊蕪,並不向泰安轉而攻向淄博,準備由淄博攻佔濟南。
濟南現駐扎軍隊是五千鞍山兵,有三千支火槍,10門火炮,彈藥一般,正常配置,要對付5萬兵馬還是吃力。
濟南知府李攀龍經過這段時間也看出,在李浩然的政策下,山東逐漸擺脫了饑餓,各行各業開始走上正軌,尤其對商業的稅收,使濟南城財政第一次有了富余,繁榮景象逐漸顯露。認為李浩然倒不失為明主,真正為天下人考慮,為百姓辦事的人。
這時傳來南朝兵馬進攻山東的消息,疑惑不解;南隸朝廷有如此強大嗎?李浩然的火器他可是見識過,難道皇上勵精圖治,奮發圖強,也有如此強大的火器?如果能這樣大明就不會亡,他內心深處僅存的維護舊制的心思,又開始一點點跳躍。
這一天濟南知府來了位舊相識,也是“後七子”{明末文學成就較高的七人}之一的吳國倫,東林書社創建人,現是南隸東林黨成員;
。見到李攀龍作揖道︰“李兄近日詩興大發,一首《塞上曲》名揚天下,在下佩服。”
“不敢、不敢,吳兄在南隸身負要職怎會跑到濟南城,不是專門來夸我的吧。”
“哈哈哈,正是,不過順便請李兄棄暗投明,重歸舊主,你我又可同僚一場,新皇授予老兄戶部尚書一職。”
李攀龍心中忐忑,張口就給他一個戶部尚書,想起崇禎年間,自己性格耿直,不同流合污,奸臣陷害,入獄幾年,屢次遭貶,得不到重用,今日卻如此易事,便問道︰“新皇這次攻略北方,出多少兵馬,是何武器?”
吳國倫為了拉攏他說︰“新皇出兵馬二十萬,全是最新的刀箭,準備攻下山東後直搗北京,重整河山。”
李攀龍听了納悶,什麼叫新刀箭,說來說去還是大刀長矛加弓箭,二十萬人馬夠個屁,攝政王若從河南調兵,最少30萬兵馬加上火槍、火炮,你就是50萬也不夠啊。
心中大為沮喪,對他說︰“吳兄可知原遼東兵馬的實力?”
“不知”
“唉、難怪你會說重整河山的話,卻不知遼東火炮的威力,那種炮鋪天蓋地,沾者即亡,如今濟南兵馬雖不足,但王爺調兵前來,新皇二十萬兵馬毀滅旦夕之間。”
“李兄莫非怕了遼王,什麼火炮他也不能變出花來,還能擋住我二十萬大軍,老兄從前可不是怕事之人。”
“你也不用激我,熊大人早已把戰事報于朝廷,相信王爺即會派兵前來,你速回去勸新皇退兵吧!否則即將大難臨頭。”吳國倫會見李攀龍一事,早已由碩鼠司一封密信發到李浩然手里。
黃得功率南明軍隊終于打到濟南城,熊庭弼派五千人馬前來支援,1萬對5萬還是兵力懸殊,知府李攀龍動員濟南百姓助戰,運石上城,燒開水,燒油鍋,抬彈藥,鼓勵軍民,只有堅持幾天王爺會派兵救援,如果讓明軍攻下城池,濟南城將毀于一旦。
明軍大舉進攻,士兵抬著雲梯,城下站著弓箭手向城上射箭。濟南城上3千名火槍不斷射擊,百姓抬著石頭往下砸,開水、滾燙的油向城下澆,10門火炮朝明軍發射,打退了明軍七八次進攻,漸漸石頭砸完了;火油用完了;彈藥也打得差不多了;最後還是靠人拼。
濟南城上危急顯現,城頭之上殺聲震天,1萬中國士兵用刀劍拼殺,打退明軍幾次進攻後,兵力只剩3千多人,早已筋疲力盡仍苦苦支撐,殺退明軍後便一屁股坐在地上,大口喘氣,站都站不起來。
李攀龍見此憂心忡忡,明軍再來次進攻濟南城即將告破,新皇繞不了他,就是不死李浩然也不會放過他,反正都是一死,不如戰死沙場,想起自己寫的詩句︰“城頭一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馬上看。”正好了卻從軍的夙願,帶著十幾個家丁走上濟南城頭。
明軍首領黃得功知道濟南城即將告破,派出全部人馬裝備攻城,士兵們呼喊著︰“殺進濟南城,活捉李攀龍。金銀隨便拿,女人任意挑。”明軍最後3萬多人馬蜂擁著殺向濟南城。
就在這危急時刻,濟南城西面塵土飛揚,旌旗蔽日,汪西率2萬騎兵趕到,其中有1萬是蒙古騎兵,不等汪西命令,便殺入戰場。正在攻城的明軍見背後來了騎兵,紛紛跳下雲梯,有的不及摔個半死。
突然一擊,明軍猝不及防,一觸即潰,哪管什麼命令只恨爹媽少生兩條腿,紛紛丟下手中的兵器,拼命往南面跑。汪錫兩萬騎兵如入無人之境,大砍大殺,早已憋了很久的殺氣,一旦釋放出來勢不可擋,追出十公里外,馬匹疲乏才收兵。
李攀龍站在城上,本來是等死的,瞬間化險為夷,真是生死兩茫茫,只需一夕間,看到中國軍隊勢如破竹殺退明軍,慶幸自己的明智選擇,還想兜點詩句,听見汪西在喊叫︰“李大人,干什麼那?快點開門。”
李攀龍才從詩句中醒悟,急忙走下城池說︰“來了、來了”後續大軍陸續到達,總共十五萬大軍,李攀龍心想明軍又該倒霉了。
休息一夜,大軍向泰安開撥,支援熊庭弼。昨日熊庭弼正在城上,近些日與明軍對峙,他也無力沖出城外,只有等待援軍,突見一堆明軍從後跑來大吃一驚,以為濟南城破,合圍于泰安,但見到明軍根本無意攻城,匆匆而過,忐忑之心才放下來,知道李浩然援兵已到,這是一伙敗兵。
汪錫宣讀李浩然寫給他的信︰“熊大人在山東政務井然,兵事荒廢,身在曹營心在漢,做人理當如此,有情有義,然使山東百姓囿于戰火之中,前事之功毀于一旦,政務毀于戰事,不知熊大人有何感想,念你悠悠報國之心,憂心忠君一事,立即卸職趕往西南任西南四省巡撫,專心正務。”
熊庭弼听了半天沒鬧明白,心想;這是夸我還是損我,都督比巡撫大,好像是降職,但西南四省巡撫比山東大好幾倍。攝政王心細如發知我仍有憐明之心,不願與明兵戎相見,故讓我遠離戰事,專心政務,造福于百姓。
代理都督汪錫,準備率部出城。高杰听黃得功說中國軍隊援兵已到,騎兵凶猛,有2萬左右,並不在意,心想憑我5萬人馬抵擋一陣再行撤退,總比黃得功一觸即潰強,到時皇上論功行賞蓋他一頭。
汪錫一頓炮火,打的高杰傻了眼,部隊瞬間1萬多人馬沒了,再也沒有立功的念頭,急忙下令撤退。汪錫集5萬騎兵一並殺出,明軍落荒而逃,兵不成行,5萬人馬損失大半,有的士兵乘機逃跑,脫離隊伍,避入荒野,高杰率幾千人馬拼命逃跑,才算撿條性命。
中國軍隊一路高歌猛進,打下棗莊,派出2萬兵馬佔領臨沂,然後率大軍逼近江甦、安徽的大門-徐州。
徐州,古稱“彭城”,地處甦、魯、豫、皖四省接壤地區,歷史上稱為九州之一,自古便是北國鎖鑰,南國門戶,兵家必爭之地和商家雲集中心;
。有超過六千年文明史和四千年建城史,是劉邦、項羽故都,也被稱為“東方雅典”。
高杰、黃得功都撤至徐州,守軍達到十五萬人,從安徽支援5萬,總兵力達到二十萬兵馬。
汪錫攻到此處卻發現彈藥不足了,大軍在距離徐州20里扎營,正要派人聯系水軍都督李俊,有士兵來報︰“汪將軍、水軍給我們送來了彈藥,還有火炮100門、火槍2萬支。”
原來李如梅已派人通知李俊,已被李浩然任命水軍都督的李俊,現已發展到戰艦100艘,貨船120艘,接到命令迅速把遼東的彈藥運往青島,通過陸地轉運至徐州。又調集50艘戰艦,襲擊連雲港。
中國軍隊的反擊,引起南明朝廷軒然大波,矛頭直接對準史可法,特別是首輔馬士英,閣老阮大鉞為了打擊東林黨人,上奏皇上朱由崧,說史可法煽動浪戰,冒險進攻山東,現在兵敗,反被對方攻打連雲港,徐州,全是史可法一人之責。
前面說過東林人左光斗就是史可法的老師,崇禎年間就任南隸兵部尚書,參贊機務。南明建立按道理史可法是南隸最大的官,理應為首輔,這事要追溯到萬歷時期,當時萬歷寵幸鄭貴妃,欲立福王為太子,是東林黨人極力反對才沒成功,現在的福王自然忘不了這個緣故,因而有意疏遠他。
南明朝廷上,群臣吵翻了天,以馬士英、阮大鉞一派的攻擊史可法,要求查辦。以史可法為一派的東林黨人錢謙益、趙之龍、劉宗周等極力為史可法辯護,說;勝敗乃兵家常事,進攻山東是為了復明大業,不能為一時之敗,有損朝廷大事。
皇上深知史可法是忠臣,兵事主將,缺一不可,但又受馬士英和閹黨的蠱惑,只有下旨改史可法為禮部尚書,內閣大學士。追問戰事如何?(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