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疇說;老子是大明朝的都督,你是反賊,怎麼能穿一條褲子。我大明朝幾百年的基業全毀在你的手里;率民造反,殺我官員,攻佔北京城,逼死崇禎皇帝,讓遼王借機進攻中原,千古罪人就是爾等,受死吧。
李自成剛看完听到“報陛下、周圍出現大批明軍,我們已經被包圍了。”
李自成氣急敗壞︰“不合作就不合作,還派兵埋伏,簡直無法理喻,遼兵我們打不過,對付你們小菜一碟,集合兵馬給我殺。”
不等他下命令,明軍已經開始進攻了,義軍早已不是以前的義軍了,老八營的人早喪失殆盡,新加入的見義軍不斷的失敗,不斷的逃亡,心灰意冷,士氣全無,遇到明軍節節敗退,以往的意氣風發早已不存在,宋獻策臨場指揮被丟在一邊,李自成眼錚錚看著他被明軍俘虜。
“天亡我大順啊!遼王你早不進晚不進北京城,偏偏等我攻下北京城才發兵,真缺德,我操你八輩祖宗。”
小將張鼎率八百騎兵奔馳而來,邊跑邊說︰“陛下快隨我突圍,明軍有八萬人馬。”
李自成跨上馬背,目視遠方說︰“明軍四面而來,南面、西面、東面有重兵,我們朝西北面突圍。”李自成判斷沒有錯,但最少也有五千明軍防守,八百對5千,按以前的戰績是有過,現在情況不同了,無論是明軍將領還是士兵都懷著仇恨,崇禎的死毀壞了他們的精神世界,失去了方向,砸爛了他們的寄托。
這股無處發泄的怒火,向李自成他們燃燒起來,仇恨的力量是無窮的,五千士兵沒了往日的懦弱,害怕,發瘋似的前僕後繼,圍著義軍沖,李自成左殺右砍,手臂都快抬不起來了,張鼎見李自成危急,率200名士兵殺開一條血路,用刀背一拍李自成的馬屁股。“陛下快走,我來斷後。”此時張鼎身邊只有50人。
李自成的烏龍駒被刀背一擊,瘋一樣狂奔,也不知道跑了多久,天都黑了,馬跑累了才慢慢停下來,李自成下馬走到一顆大樹下,又困又累靠著樹睡著了。
耳邊傳來宋獻策的聲音︰“陛下我們該走了。”
“你不是被明軍抓住了嗎?”
“我是軍師他們怎麼會抓住我,以前有些話不敢說,現在不說也沒機會了,你知道大順朝為什麼會失敗嗎?除了不設官理民、養民,只是靠搶,不建立穩固的根據地外,還有是你就是個農民,憑什麼當皇帝?剛愎自用,听不進勸告;目光短淺,死要面子,跑什麼北京城舉行登基大典;
到京城二十多天你都干了什麼?娶了兩個貴妃,江山未穩就知道貪圖享受。想想漢高祖劉邦,進阿房宮原封未動,多大的胸懷;忠奸不分,牛金星就是一個投機分子,你還侍奉他為丞相;你有何本事管理國家,江山讓你來做與崇禎有何區別?”
李自成像被一盆冷水澆遍全身,打一激靈睜開眼楮,真的下雨了,急忙拉著馬往四周看看,沒有一人,找到一個山洞坐下,想想好像剛才做了個夢,怎麼跟真的似的,說的他無地自容,嘆口氣。“誰願意造反?還不是逼的麼。”說完又呼呼睡去。
第二天雨停了,听到外面有砍樹聲,李自成走出山洞見一個樵夫砍柴。“老鄉請問這是什麼地方?”
“什麼?”兩人說話誰也听不懂誰,李自成連說帶比劃知道這是咸寧通山縣九宮山地區。
樵夫砍完柴下山回家遇見鄉勇頭目。說︰“程八、我在山中看見一個賊寇,還是個大頭目。”
“你怎麼知道是賊寇、還是大頭目?”
“現在誰不知道闖賊造反,逼死了皇帝,昨天被洪都督全殺了,他們說話都是北方話,騎著高頭大馬,腰下�e著寶劍,中年模樣不是大頭目是什麼?”
李自成牽著馬走到一個小河邊,讓馬喝水,自己也捧了幾把水喝。突然身後跳出七八個鄉勇,為首的正是與樵夫說話的程八,李自成急忙拔出寶劍,有個本地鄉勇端起明軍的鳥銃“砰”放了一槍,幾粒鐵砂打入李自成左肩,頓時鮮血直流,身體傾斜,一支紅纓槍刺出來。
按照平時,李自成則會側身讓過紅纓槍,刺空後,回身一刀劈下,今天肚里一天一夜顆粒未盡,加上又中了一槍,身體不受控制,想轉沒轉過來,被紅纓槍刺入胸膛,程八指揮鄉勇一涌而上,一刀砍下李自成的腦袋。程八奪過寶劍說︰“趕快埋了,這事誰都不能說,萬一賊寇知道是我們殺的必來報復。”
一代英豪稀里糊涂被一群鄉勇殺了,造成幾百年的未解之謎,被傳說了許多版本,還說李自成當了和尚,埋藏了很多寶藏。如今九宮山鎮被稱為闖王鎮。
此時宋獻策被帶入洪承疇的大帳里。
洪承疇問道︰“如今賊寇已被殺光,宋軍師有何打算?”
宋獻策慷慨激昂︰“自古以來成則王敗則寇,不能以成敗論英雄。明朝無道,陷百姓于水深火熱之中。自天啟末年,豪杰並起,大小頭領,何止千百。有的即起即滅,有的依附旁人,不能自主。真正能獨樹一幟,百折不饒,民心所向,群雄歸服,推倒明朝的,也只有李王一人而已。所以大順雖亡,李王卻不失其英雄本色。”
“放你媽的狗屁,他是英雄,老子是什麼?你們賊寇打來打去,死傷的還不是我大明子民,結果還不是給他人做嫁衣。老子今天問你降是不降?”
“我乃一山人(明朝歸隱的文人),早已無意仕途,如果大人能放我一馬,老夫將投奔劉子政到五台山,縱情于山水之間,永不入士,大人想殺我,也不會皺一皺眉頭。”
“你說劉子政也沒用,老子是不會放過賊寇的。”
李自成、宋獻策已死,高夫人帶著劉方亮5萬人馬,從商洛山中走出,已到了湖廣與四川交界處;素有“渝東門戶”之稱的巫山地區,派人千方百計打听李自成的下落。
李浩然下令向山東發起進攻,首要目標離山東首府濟南最近的聊城,當遼兵100門大炮轟向聊城時,紅娘子才感覺到李岩的選擇是多麼正確,有了這種炮火多少人馬也不經打。聊城五千守軍在第二輪射擊時就舉起了白旗。
李浩然讓紅娘子的1萬多人部隊守城,留下10門火炮和一部分彈藥,繼續向山東縱深濟南挺進,因近幾年山東也遭災,豪強並起,農民反抗隊伍遍及山東各地,沿路不少義軍前來投靠,土匪望風而逃。李浩然挑肥揀瘦收攏義軍,還是擴大到30萬大軍。
山東是明朝大遷移的地區之一,當時元朝不治理黃河,泛濫成災,導致山東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慘景,朱元璋根據這一情況,下令山西一帶百姓遷移山東,歷經50年的大遷移,使中原一帶逐漸繁華,所以山東一些建築都是明朝時期修建的。
濟南府是朱元璋的兒子德王修建的,以珍珠泉為中心大興土木,王府規模宏大,建築豪華,樓台水榭,金碧輝煌,石橋曲徑,奇花異木,郁郁蔥蔥。“世稱人間福地,天上蓬萊不是過矣。”
如今已是德王第五代朱由樞當王爺,听說遼王驅兵前來,慌忙請來知府李攀龍。
李攀龍明朝文壇“後七子”代表人物之一,詩文並茂,有句著名的話︰“不會摧眉折腰事權貴。”因此被壓制數年,近年才被重新啟用。任職期間政績卓著,為民請命,興利除弊,做了些即有利于鞏固明王朝統治又給老百姓帶來一定利益的事情,一時聲名大振。並有詩文《白雪樓集》《滄溟集》。
“知府大人,遼王將至,我也不是福王那般吝嗇,該出錢出錢,該出糧出糧,你看濟南能否守住?”
“不能,遼王打蒙古,滅女真,擊敗反賊李自成,勢已做大,再則遼兵精兵強將,濟南2萬守軍無異于以卵擊石。雖然總兵張澤清率五千人馬退至濟南,仍無濟于事。”
“你認為該如何是好?”
“一是以死拒敵,奮力抗爭。二為了全城將士、百姓、德王的安危舉旗投降。我乃大明朝臣子,守城亦死,投降也絕不苟活。權宜之計是速調山東各地兵馬,前來支援,我等能守幾日算幾日,誓與城池共存亡,但也只有三層勝算。”
“李大人說的好,新主必然不會放過皇室家族,投降也是死不如博一回,如僥幸能挽我大明于危難,李卿家大功一件。”
李知府搖搖頭說︰“禍福難料?”
李浩然率30萬大軍來到濟南城下,讓傳信兵把信射進城內,勸說明軍投降,保證不殺一兵一卒。李攀龍反射下一封信罵李浩然;忘恩負義,身為大明皇家駙馬,受祿皇恩,不思回報,反倒借機謀取大明江山,與盜賊同伍,反賊何異,如能幡然醒悟,停止閥掠,挽大明于危難,必將成為千古名臣。(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