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先例,也是帝王的用人之道。如果錦衣衛指揮使也是北平一派的靖難功臣,那永樂帝就真成瞎子跟聾子了。當然,也不能讓錦衣衛一家獨大,所以才有魏岳這樣的內侍宦官出現,日後才有東廠的建立。只是,有一點永樂帝還是失算了,他小看了紀綱的野心,也小看了錦衣衛與東廠對後世的影響。
大人們喝得差不多了,醉了的都由身邊的親兵僕人抬回去,李家這麼小,實在沒有地方讓喝醉的客人休息。李成應醉得很厲害,被李立華跟林月如一起抬著勉強進了屋子,一進屋倒在床上都吐,兄弟們恭喜他高升的酒他不能不喝,雖然來的每個人,官職都比他高。
吐著,吐著,把吃下去的,喝下去的都吐了出來,人反而輕松了許多。應酬就是這麼麻煩,但這也是武將的豪邁,好兄弟們的真性情。李立華輕拍著李成應的後背,讓他舒服一些。見李成應不吐了,林月如先把吐出來的東西拿出去倒掉,李虎涵捧著茶一直站在邊上等待著。
李浩然沒有走,他也在等,等父親舒服點,酒勁過去了再說。當林月如回來的時候,李成應又吐了一次,這次吐完了,喝上幾口熱茶明顯感覺舒服多了,林月如跟李虎涵兩個人又出去了,一個倒東西,一個添熱茶。
見李成應舒服多了,李浩然終于是開口問道︰“父親,你對紀綱這個人怎麼看?”
跟好兄弟們談了那麼多,李成應一定會有自己的想法,所以李浩然要詢問李成應的態度。听到兒子在問紀綱的事,李成應讓李立華幫忙,將他扶起來,坐在床上。
“跟紀綱共事過一段時間,都是皇上身邊的親兵侍衛。雖然兄弟們對紀綱多有微詞,可那是皇上的決定,我等之能遵從皇命。不過,我不喜歡紀綱這個人,也不喜歡錦衣衛做的那些事。為了捉拿亂黨,南京城內外因錦衣衛而死的無辜者太多了。而且紀綱這個人,很危險!他對皇上的忠心,絕對不是發自內心的。只怕皇上這是在養虎為患啊!”
這就是李成應對紀綱的態度,遵從皇命又對紀綱的為人充滿戒心,擔心永樂帝養虎為患。听到這樣的結果,李浩然笑了。誰說他的父親是個笨蛋,雖然為人老實了點,但有些事還是看得很清楚的。
“紀綱這個人,是很危險!不過有一點父親說錯了,紀綱不是虎,是狼!是一頭永遠都喂不飽的狼。而虎,出了我師父那頭病虎外,還有我這頭稚虎,嘿嘿。”
李浩然笑得很有詭異,只是李成應現在實在沒有力氣多說話,頭很暈。但李成應不說話,不代表李立華不說話。李立華對李浩然那怪異的笑聲有些不滿,瞪了李浩然一樣說道︰“小孩子,笑得那麼難看做什麼?!有什麼話你開口說好了,兒子翅膀硬了,為娘的管不了了,爹的話也不听了!”
李立華生氣了,李浩然可不敢再頑皮,趕緊說道︰“母親,我怎麼敢,不听話的小孩子,可是要被打屁股的!只是,我覺得,皇上調父親入錦衣衛頗有深意,進南鎮撫司更有特別的意思。相信父親不會在錦衣衛百戶這個位置上坐太久的,高升是必然的。只是,以父親的性格,絕對不能忍受紀綱與其爪牙的胡作非為,但以父親的力量也很難對抗紀綱。所以,孩兒覺得,父親在較長的一段時間里,最好還是韜光養晦,從長計議為好。不知道,父親會不會因為兒子的這句話生氣呢?!”
李浩然等著李成應的回答,這種事李立華也不會插嘴。過了一會,李成應摸著腦袋開口說道︰“你爹沒有你讀的書多,也沒有你的鬼點子多,但你爹也學過兵法。為將者,在面對強敵時,更要保持冷靜,維持軍中士氣,尋找敵人弱點,這就是你爹學的兵法,也是你爹我做人做事的原則。放心吧,你爹我知道該怎麼辦?!不過有一條,你爹我永遠都不會變,那就是對皇上的忠誠!”
永樂四年春,久留于京城的陳天平終于是要返回安南了,遠在安南的黎氏國王一再對大明表示“恭順”,願意迎接陳天平回安南為王。永樂帝沒有不允許陳天平回國的道理,下聖旨命陳天平“治任以行”,使臣聶聰陪同。並命廣西總兵、征南將軍韓觀派左副將軍黃中、右副將軍呂毅、大理寺卿薛品等人率官兵五千人護送。永樂帝賜陳天平綺羅紗衣各二襲、鈔一萬貫、告誡他要寬仁待下,悉心防患,又封黎氏為順化郡公,以示安撫。
一行人走了兩個月,陳天平進入安南境內,到達丘溫,黎氏派陪臣黃晦卿等人前來迎接,還以牛酒犒勞護送的明軍,卑辭雲︰“屬有微疾,已約嘉林奉迓矣”。黃中等心存疑惑,派騎兵四出偵察,也未發現可疑之處,一路上都是迎接的安南百姓,明軍過隘留、雞陵,進至芹站,周圍山道險峻加上大雨泥濘,隊伍已不成列。
突然,雨霧之中,安南軍隊伏兵四出,鼓噪之聲,震動山谷,似有浩然萬馬,將明軍全部包圍,一名安南將領隔澗遙呼道︰“遠夷不敢抗大國,犯王師,緣天平實疏遠小人,非陳氏親屬,而敢肆其巧偽,以惑聖听,勞師旅,死有余責,今幸而殺之,以謝天子,吾王即當上表待罪,天兵遠臨,小國貧乏,不足以久淹從者”。
安南伏兵並不與明軍交戰,只是突入隊中,將陳天平虜走,黃中等人出于意外,又迫于形勢,無力抵抗,只好眼看著陳天平被殺,與陳天平同行的大明使臣聶聰等人死于亂軍之中。大理寺卿薛品雖幸免于難,但因職責所在,義不偷生,面南朝聖,自盡而亡。無奈之下,黃中等人引兵而還。
安南黎氏欺騙了大明,也欺騙了永樂帝。十五日後,黃中等人的奏表到了永樂帝的手上,永樂帝勃然大怒!一個安南就敢如此,如果不嚴懲,那此事一旦傳開,向大明稱臣納貢的各小國絕對會有樣學樣。再加上之前南安對廣西思明府,雲南寧遠州,還有佔城的侵略,“殺土官,征其銀”;“威逼近邊土官,致其駭散”,南安已經成為大明西南邊境的最大亂源,馬上打天下的永樂帝怎能不征討?!
大殿之上,永樂帝怒吼道︰“蕞爾小丑,罪惡滔天,猶敢潛伏奸謀,肆毒如此,朕推誠容納,乃為所欺,此而不誅,兵則奚用?!”
靖難第二功臣成國公朱能帶頭應命︰“逆賊罪大,天地不容,臣請仗天威,一舉殲滅之。”
隨後永樂帝在奉享太廟後,返回奉天殿,決心出兵安南!命成國公朱能佩征夷將軍印,為總兵官;西平侯沐晟佩征夷副將軍印,為左副將軍;新城侯張輔為右將軍,豐城侯李彬為參將,雲陽伯陳旭為右參將,分統“兩畿、荊、湖、閩、浙、廣西兵出廣西憑祥”,統“巴蜀、建昌、雲貴兵出雲南蒙自”,總共大軍三十萬遠征安南,對外號稱八十萬大軍!
夸大出兵數量,一向是中原皇朝的習慣,對付小國,更要如此。不要說夸大人數是自我安慰,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其實就是心理戰的最高境界。試想一下,一個小小的西南小國,其內部本來就不穩,再听到征討大軍有八十萬,一人一口唾沫就可以淹死胡氏父子,這仗還沒打胡氏父子就被嚇了個半死,更何況是南安的小兵。未戰氣勢先弱三分,安南各軍只能死守城池,被動挨打,大明軍隊的勝算不僅多了三分,更掌握了整個戰場的主動權,想打你哪里就打你哪里,不想打你哪里就不打你哪里!
靖難之役打了三年,無論是北兵還是南兵都損失慘重,南京的京軍主力︰三千、五軍、神機營在戰後幾乎是被迫重組。永樂四年,戰爭才過去四年,大明如果真拿得出八十萬大軍,那肯定是砸鍋賣鐵才湊出來的大軍。永樂帝不可能為了一個小小的安南而傾巢而出,將北方最大的威脅蒙元殘部置之不理。
更何況,大軍一動,兵馬錢糧都要跟著動。八十萬大軍可不是八十萬個木頭人,也沒有汽車、火車拉動。這一路上,就算只有三十萬人,每天所消耗的軍糧也如同小山那麼高。真有八十萬人的話,那絕對是蝗蟲,殺入安南境內後,以十比一的供給計算,就需要八百萬民夫的支持,這是只休養了四年的永樂朝絕對負擔不起的。永樂帝第一次親征蒙古時也只動用了大軍五十萬!一個南安小國怎麼也不需要動用到八十萬大軍。
雖然如此,但永樂帝也只用了三個月的動員時間,三個月就組織了三十萬大軍,並且動員了絕大多數靖難之役的功臣老兵,這肯定是事先有所準備的。只是永樂帝沒有料到,安南胡氏敢那麼做,當著大明軍隊的面殺了陳天平,連同大明使臣也死于亂軍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