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下連他身邊的朋友都皺起了眉頭,李成應更是急著說道︰“大師,此事事關江山社稷,豈可听信他胡言亂語。大師換個問題吧,如果大師實在不願收小兒為徒,我父子二人馬上離開?!”
按照歷史的進程,永樂二年才會冊立太子,算下時間也不是太長。對于知道歷史答案的李浩然,這個問題並不是太難,可難的是要如何說出口?
難道要直接告訴道衍,他知道歷史的結果,大皇子朱高熾會被冊立為太子,還有接下去會發生的所有歷史大事!
如果李浩然真這麼做,那他的結果只有一個,被當成妖孽拉出去燒死,而且動手的不會是別人,很有可能就是一直疼愛他的父親。
而且李浩然也不知道,他這只來到古代的菜鳥,到底會給歷史帶來多大的變化,在羽翼未豐之前,他還是低調比較好。
道衍並不理會李成應的請求,他繼續看著李浩然,繼續說道︰“怎麼了?如此大事,你這小子不知道嗎?”
李浩然點了點頭,然後對著父親笑了笑,讓父親不要擔心,他才回答道︰“知道,當然知道。大皇子,文者。二皇子,武者!大和尚讓我說,我肯定要回答,只是大和尚也要答應我的要求,我接下去所說,絕對不可外傳。如果我的話外傳,那也只是小子一人之事,與李家其他了無關!”
李成應听到李浩然這麼一說,他更加的擔憂了,禍從口出!
只需要說錯一句話,那可就要掉腦袋了。但事情到了這一步,李成應發現他已經無法阻止什麼了,只能把一切都交到兒子手上!
道衍點了點頭,眼前的二十歲的年輕人雖然狂妄,但卻很有孝道,孝順是一切的基礎,對父母孝順才會對師尊尊敬。所以道衍說道︰“這一點,貧僧可以保證,好好說一說吧,需要給你時間考慮一下嗎?”
李浩然搖了搖頭,回答道︰“不需要!我現在就可以回答。其實這件事以大和尚之才,要想通是很容易的,可惜大和尚身在局中,有太多的人情、利益牽連,這才讓大和尚很是煩惱。小子我認為,兒子的性格很多都像父親,不知道這個大和尚是否認可?!”
道衍點了點頭,算是認可李浩然的說法。因此李浩然繼續說下去,他說道︰“無論是大皇子還是二皇子,他們都很像皇上,但不同的是,大皇子所繼承的是皇上的文,而二皇子繼承的是皇上的武。大皇子繼承皇上的善要多一些,而二皇子繼承皇上的惡則要多一些。所以小子覺得,皇上應該立大皇子為太子!”
很獨特的思考方式,其中的話也不需要李浩然多做解釋,三個大人自然會理解李浩然話中的文武、善惡。
雖然李浩然說出這樣的話很讓人驚奇,但也符合他局外人的一種看法。但是光是這樣的看法並不能說服道衍收李浩然為徒,道衍繼續問道︰“小子,可你知道,這個世道並不是善惡對錯那麼簡單,身處高位的皇者,並不需要他是一個好人,一個善人。如果老天真的保佑好人、善人的話,貧僧我早已沒了吃飯的家伙。”
道衍的話越說越讓李成應害怕,也只有道衍敢說出這樣的話。其實靖難之役的功臣們都知道,建文帝是一個好皇帝,是一個善良的皇帝,也是一個文治皇帝。
可惜,建文帝踫上了一個武治超群的永樂帝,所以建文帝敗了!勝者為王、敗則為寇,所以建文帝成了一個被奸臣蒙蔽的皇帝,但真實的情況大臣們心里都清楚。
可這樣的話,沒人敢說出口。道衍的意思是在告訴李浩然,如果世上的事只有善惡那麼簡單,那他這個慫恿燕王造反的人,他早已人頭落地,株滅三族了。
李浩然用點頭來告訴大人,他知道道衍的意思,他繼續說道︰“沒錯,這世上只以成敗論英雄,善惡對錯只是勝者的口號。
但是,小子閱讀眾多的兵書,也閱讀了很多歷史書籍,發現了一個很簡單的道理,那就是文王之後是武王,文帝之後是武帝,武帝之後又是文帝,就如同道家的陰陽一般,陰陽、陰陽循環不息。如今天下已定,靖難之役讓無數人家破人亡,無論是南兵還是北兵都死傷慘重,百姓們不希望再亂下去,他們只想安穩的過日子。只是,如今大明朝國內雖平,可邊患不止,以皇上的武勇,一旦邊境有事,所派將帥又平邊不利的話,一定會再次策馬揚鞭,親征北方,到時又是一場大戰!可是,打仗並不是靠計謀、武勇就可以取勝的,打仗打的是兵馬錢糧,偏偏一場靖難之役就讓南北兩地亂了三年,天下的物資、人才並不是源源不斷的,經過了長時間的消耗,必須給天下百姓一個休養生息的機會。所以小子認為,百姓日後需要的是一個文治皇帝,而不是一個武治皇帝,因為百姓需要休養生息,大明皇朝也需要休養生息!”
李浩然也不敢提永樂帝生前如何,他就說永樂帝死後會怎麼樣。永樂皇帝這個人,歷史上爭議極大,但是有一點,那就是永樂皇帝打定主意要做的事,任何人都不能阻止。阻止他決定大事的人,都不會有好下場!
沉默,三個大人都沉默了,他們在思考,思考李浩然的話!在立儲這件事上,這三位大人都是局內人,首先考慮的也都是各自的利益。無論是道衍,還是李成應,還有那位李浩然不認識的客人,他們在立誰為太子這件事上,必須先考慮清楚,支持誰對自己有利,即便不是為了權勢,也要為了日後可以善終!
可李浩然所考慮的出發點,卻是大明朝日後的發展。考慮的是當永樂帝駕崩之後,大明朝的時局還有天下百姓所需要的。沒有一個君王追求得到長生不老,強如秦始皇也辦不到。立太子就是為了在皇帝駕崩之後可以接掌國事,使國家不會出現大的動蕩。永樂帝是什麼樣的人,在座的三個大人都清楚,非常的情況。而北方邊境的蒙元殘部也一直是明朝的大敵,一旦北方邊境發生大戰,明軍又初戰不利的話,三人都可以肯定,到了那時永樂皇帝肯定會再批戰袍。因為永樂帝在軍事上只信任自己,就相信他一個人,相信他是戰無不勝的大明軍神!而皇帝親征,可不是普通將軍出征那麼簡單,北方的蒙元殘部也不是輕易可以戰勝的!
“哈哈,哈哈,哈哈哈!”道衍笑了,笑得很大聲,也笑得很開心。李浩然說的這些話,絕對不是李成應和李立華可以想得出來的,南京城內有如此遠大見識者,不出幾人。所以道衍斷定,這一切都是李浩然這個孩子自己想到的,眼前的這個孩子,也的確可以繼承自己所學,甚至可以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李成應,你生了一個天才,真的。恭喜你。只是,有些事,還是三天之後再說吧!”可道衍還沒笑完,身邊的人卻突然反客為主,幫道衍做出了這樣的一個決定!
這讓還在大笑的道衍停止了笑聲,轉頭看向身邊的好友。是他在收徒弟,跟好友又沒關系,多年的好友為什麼要這樣做?!突然之間,道衍的神情變得很嚴肅,李成應也是一樣。因為李成應知道這人的身份,他的內心開始害怕了。
“好吧。李成應,三天之後再帶你兒浩然前來。我會吩咐管家親自駕車去接的,如此好的苗子,我真的很喜歡。”
有了道衍的承諾,李成應沒有再說什麼,帶著李浩然就離開了。不知道道衍身邊客人是誰,李浩然也沒有多話,跟著父親離開了道衍的府上,而且走的還是後門。
兩父子出了門,走上一段路後,李浩然終于忍不住問道︰“父親,道衍大和尚身邊的客人是誰?!”
“袁珙!”提到這個人的名字,李成應很是不安。袁珙這個人並沒有太大的權勢,也是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但他有一項絕學連當今天子都贊嘆不已,也令很多人害怕,那就是相人之術!李成應現在最怕的是,袁珙從李浩然的臉上相出了什麼!
袁珙字廷玉,寧波人,號柳莊居士。少年時游海外洛伽山,遇到一位叫別古崖的僧人,授以相人之術,以視人之形狀氣色,參考其所生年月以斷吉凶,所相的士大夫數十百人,其死生禍福,遲速大小,並刻時日,無不奇中。道衍北上參學,游到河洛,在嵩山遇到袁珙,袁珙見他身為佛子,卻隱含殺氣,笑著告訴他︰“你真是個奇怪的和尚,三角眼,形如病虎,有嗜殺之相,更有輔國之才,望君珍重。”
後來道衍將袁珙推薦給燕王朱棣。朱棣召袁珙入北京,而自己和九個替身衛士在街上混雜飲酒。袁珙一見立即跪倒,說︰“殿下為什麼這樣輕視自己?”燕王乃起而入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