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者進入後氏家,向主人(後氏之父)宣讀皇帝制書。制書意為皇帝委派使臣向後氏主人請婚。主人接受制書後,還要向使臣回復答表,感謝皇帝的恩寵,表示同意婚事。問名、納吉、納征、告期四儀,亦是正使、副使等使臣前往後氏家,通過制書詢問後氏之名、年齡,通告吉兆,授予禮物,通報成婚日期。”
“後氏主人的答表則按制書內容或作答復。在皇帝贈予後氏主人的禮物中必定有大雁,以取雁飛南北、和于陰陽之意,喻指男女成婚。告廟儀,系將皇帝納後之事及成婚日期祭告宗廟、祖先。”
“冊後,即冊封皇後的儀式。冊後儀亦由太尉、宗正卿等使臣在後氏家中舉行。因是冊封皇後,故儀式更為隆重。在舉行冊後儀時,仍要再次臨軒命使。”
“冊後前一日,不僅要在後氏家大門外為使臣搭建臨時停息之所,尚舍局(官署名,職掌宮廷陳設、沐浴、燈燭、灑掃等事)還要在後氏的閨閣外為尚宮(尚舍局長官,屬宮中女官)搭建帷帳。冊封皇後這天,正使、副使等使臣先入後氏家大門外的停息之所,尚宮等女官則入內,進入閨閣外的帷帳之中。待通報主人,主人著朝服迎出大門外,向北行拜禮後,正、副使臣手捧賜封的典冊、備物等進入大門內。”
“儀式開始後,尚宮等女官先進入閨閣,侍奉後氏佩戴宮中事先送來的首飾,更換 衣(皇後專用的禮服,上繡五色雉雞圖案)。在女官的引導下後氏出閣,站立于庭院之中,面朝北跪拜。正使向後氏宣讀冊文。冊文內容為皇帝命使臣冊封某女為皇後,冊文中有“導師道于六宮,作範儀于四海”之語,系要求皇後負責管理宮內的事務,成為天下的表率。“
“宣讀冊文後,使臣向皇後授予典冊及寶綬(皇後的璽印和系于印紐上的絲帶,作為表示皇後身份的信物)。至此,後氏便正式成為皇後。隨後,她便以皇後的身份入座,接受在場官員們的拜禮。行拜禮後,尚儀(掌管宮廷禮儀起居的官員)向皇後跪奏︰“禮畢。”皇後遂離開座位,由尚宮引回宮(即閨閣)。使臣則乘輅車回朝廷匯報。”
“宮中所謂侍寢,就是侍候帝王睡覺。這是嬪妃獲得帝王寵幸的必由之途。因為嬪妃太多,帝王為了決定侍寢人選,嬪妃為了邀得寵幸,就發生了許多令今人匪夷所思的事。”
“據說皇帝要與那位妃子佳人臨幸,都是采取翻牌制,就是把每位佳人的名字寫在牌子上,皇帝翻倒誰太監就叫誰,主要是避免佳人之間爭風吃醋,也是穩定秩序的一種辦法。屆時,臨幸女子沐浴淨身,然後用黃綢布裹身,由太監背之皇帝的寢室,從皇帝的腳部鑽入被窩,但不能超過皇帝的頭部。一般皇帝臨幸只允許十五分鐘,屋內有太監侍立兩旁,門外也有太監侍立,如果皇帝確實有興趣和喜歡某位嬪妃,最長可延續一個時辰,也就是兩個小時的時間。太監就會把這位女子記錄在冊,隨時供皇帝臨幸。這種情況必須有個前提,那些嬪妃佳人都想得到皇帝的臨幸,也都想與皇帝共度良宵,于是每人都不遺余力的賄賂太監,誰給的多誰的東西值錢,太監就會在皇帝臨幸的時候給予延長時間,否則,已到十五分鐘,太監就會從皇帝的被窩里把佳人拖出背走。由此走後門便衍生開來。”
“古代宮廷中有許多妃嬪等待著皇帝去寵幸,多得連皇帝也記不清,所以不在性問題上加強管理是不行的。這種管理,到了明代達到了一個相當嚴密與制度化的程度。”
“這種管理,首先是對皇帝***的管理。明朝管理皇帝臥房事務的機構稱為敬事房,最高的負責人稱為敬事房太監,其任務是安排、記載皇帝和後妃的****在皇帝和皇後**時,敬事房太監必須詳細記錄年、月、日,以作為受孕的證據。皇妃和皇後不同,皇帝所寵愛的妃子都各有一張綠牌,即末端染綠的名牌。在皇帝吃晚飯時,敬事房太監會把十幾張或幾十張名牌置于大銀盤中,和晚餐一起端到皇帝面前,等皇帝餐畢,他就跪在皇帝面前听候指示,如果皇帝無意找哪個妃子過夜,說一句“退下”即可。如果皇帝要找哪個妃子過****就把這個妃子的名牌翻轉過來,放回銀盤。敬事房太監退下後,把名牌交給別的太監,他則通知這個被選中的妃子香湯沐浴,做一切必要的準備工作。皇帝就寢的時間到了,敬事房太監就脫去妃子全身衣服,用羽毛制成的毛衣裹住她****的身體,背她入皇帝的寢宮。這是為了防止有人暗藏武器帶入皇帝寢宮所采取的安全措施。然後,敬事房太監和另幾個太監就守候在皇帝寢宮外面,等候皇帝的***結束,如果規定的時間到了,太監就會高呼“時間到了”,皇帝如果沒有回聲,他就再次呼叫,如此反復三次,就一定要把妃子背回去。同時,敬事房太監要記錄年、月、日、以作為日後受孕的證據。生孩子與否,對妃子日後身份的高低有很大影響。”
“明朝的這種制度,很難考證是從何時開始的,直到清朝,還承襲著這種制度,因為清世宗認為這種制度對查清子女是否確鑿地出自皇帝血統,從而對皇位繼承問題有很大關系,同時也可對皇帝縱欲有一些限制。”
“由此看來,敬事房太監在這個問題上權力很大,雖然從表面上看,皇帝的***決定于皇帝的意志,但是在名牌放置、準備工作、運送妃子、掌握時間、檔案記錄等具體環節上都可以鑽空子,做手腳,妃子們如果得罪了敬事房太監就可能倒大霉,所以她們對敬事房太監都很巴結,常給太監們一些好處。此外,在後宮中,皇後具有發言的權利,皇帝不能隨心所欲地去妃子的住處,須事先有皇後的文件通知那妃子,文件上還要蓋皇後的印信才算有效。如果沒有這個文件,皇帝即使到了妃子門外,也不能進入妃子的房間。在後宮中,皇後對皇帝和妃子的來往擁有否決權。”
“這些制度似乎較為嚴格。被譽為明朝中興之主的明孝宗,因為未納皇妃,許多貴族和大臣都極力勸諫,希望他能仿照古制,設立12個皇妃,以使子孫孳衍繁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