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的10月27日,經過一年的建設,李逸軒的首座oled工廠終于建設完成,開始進入批量生產階段,有關oled的專利也通過了審批。
看著一摞摞的專利書,坐在椅子上的李逸軒長出了一口氣,現在可以甩開膀子干了。
oled是有機發光二極管,英文名稱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簡稱oled。使用有機聚合材料作為發光二極管中的半導體材料,采用了超薄膜技術,用透明導電膜作陽極,alg/ag 合金作陰極,制成了雙層有機電致發光器件。
oled听起來高端,但的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解放前。
1947年,出生于香港的美籍華裔教授鄧青雲在實驗室中發現了有機發光二極體,也就是oled,由此展開了對oled的研究,因此鄧教授也因此被稱為“oled之父“。
oled分為兩大技術體系,一種是日、韓、台低分子屏技術,也就是我們最熟悉的amoled屏;另外一種就是主要集中在歐洲的高分子屏技術,pmoled屏,簡稱pled。
兩大技術體系相比,pmoled擁有結構簡單、成本低的優點;缺點是,大尺寸化技術難度大,為維持整個面板的亮度,需提高每一pixel的亮度而提高操作電流,會因此減少oled device壽命。
同時,pmoled只能實現單色顯示,要實現彩色顯示很困難,即便實現了,色彩的飽和度、豐富度以及對比度和亮度,都無法和與amoled相比。
pmoled就好比是nt和snt液晶。
而amoled就相當于tft液晶,它的真彩色,尺寸可大可小,較省電,高解析度,面板壽命較長,data driver設計較簡單。缺點就是制程較復雜,tft變異性較高。
李逸軒上得這條生產線屬于pmoled體系,作為《中華方塊》機屏幕來說是完全足夠了,等自己要上真正的掌機的時候才上amoled屏幕。
到了那個時候他也不會淘汰掉pmoled線,可以作為日常家用電器的顯示屏幕,比如電飯煲、抽油煙機、熱水器、電風扇、電動刮胡刀等白色家電和小家電產品上。
在未來液晶屏的市場巨大,不光是手機、電腦顯示器和電視機,包括各種小家電產品,如果上面沒有一款液晶屏,都會顯得很不入流。
在家用電器上按一款液晶屏,電器產品的逼格一下就提升上來了。
電器上按的是一塊大屏,即便產品的功能都一樣,也會給消費者一種高端大氣上檔次感。
如果電器上的液晶屏不但大,還是oled的,完全都可以稱之為最前沿的科技產品,妥妥的裝逼利器。
李逸軒做得《中華方塊》機,其實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俄羅斯方塊機》,是著名gb掌機系列的前身。
歷史上,任天堂買斷了方塊游戲的版權之後,一開始並沒有將它搬到掌機平台,而是作為家庭主機游戲銷售。直到89年時,才把這款游戲搬到了gameboy掌機平台上。
為什麼要這麼久,因為以當時的芯片制程工藝技術,還無法把《俄羅斯方塊》做到掌機上。
在八十年代如果想做掌上游戲機,會面臨幾大技術難點。
第一,當是沒有專門為掌機和手機使用的節能型cpu和gpu,那時候arm公司還沒誕生呢,它的前身acorn計算機公司,還在下一代的acorn台式教育計算機上的cpu,正在絞盡腦汁呢。gpu更沒有這種說法了,那時候的掌機用得還是便攜計算器上的cpu,性能有限的很,掌機第一個條件無法實現。
第二個,就是當時的nt液晶工藝上還不成熟,無法把屏幕做大,只能作為電子表和便攜式計算器的顯示屏,等到第二代nt液晶真正成熟,產量和尺寸提高後,才具備了實現的基礎。
第三個限制條件是卡帶技術了,掌機由于體積的原因,游戲載體一直沿用的卡帶,而卡帶上的存儲器芯片的容量和價格,又決定了掌機的普及程度。
掌機卡帶不同于一般主機卡帶,由于掌機是電池供電,卡帶上的存儲芯片首先就要考慮節能,如果直接用主機卡帶芯片,電池是帶不動的。
掌機卡帶一般都使用閃存芯片,跟我們手機上的存儲芯片是同一類。
要知道到八二年存儲芯放片容量才剛剛突破128k,這還是主機卡帶上用的,加上閃存技術還未出現,若要darm在掌機上正常使用,往往都會犧牲存儲容量,稍微大一點的游戲都裝不進去。
這就導致掌機誕生的時間是在90年代而不是八十年代。因為以八十年代的半導體芯片工藝制程技術,還做不出容量在1m以上的存儲芯片出來。
就算李逸軒是穿越者,在不提高存儲器芯片工藝制程的條件下,存儲器的容量他也是提高不起來。
但他畢竟是穿越者,有他自己的辦法,提前把閃存技術給提前拿了出來。
學過計算機的人都知道,存儲器分為主存儲器和外部存儲器。主存儲器就是內存,用來暫時性的存儲隨機數據,一斷電數據消失了;而外部存儲器就是硬盤,數據可以永久保留。
閃存技術也是一樣,分為nor型和nand型兩大類。前者作為手機的內存,後者可作為手機的硬盤,其他想fc卡、sd卡、u盤等等用的都是nand型閃存,具有成本低、容量大的優點。
李逸軒的計劃是,先把他做成方塊機在市場上銷售,等過個幾年,芯片制程工藝進步到1微米以下,就可以推出真正的掌機了。
1980年12月,李逸軒再次來到台北,這一次他是來考察《中華方塊》機生產的。
自郭台銘拿到《中華方塊》機的樣品後,明銳的市場洞察力,意識到這個小東西回火。因此與李逸軒簽訂好代工合同後,郭台銘就直接住進了工廠,與工人是同吃同住,監督《中華方塊》掌機的生產。
用在生產掌機的工廠,正是去年李逸軒幫他建成的鋼結構廠房。
走進生產區,只見一台台掌機從流水線下來,被送到旁邊的包裝車間。
李逸軒拿起剛下線的成品掌機,裝上電池式了一下,說道︰“不錯,完全達到了設計要求,現在你們的月產能能達到多少?”
“目前的月產能能達到5萬台,我的工人已經完全熟練,只要你的芯片和液晶面板供應充足,月產能隨時能提高到10萬台。”郭台銘回答道。
“不行,產能還得繼續提高。”李逸軒搖頭否定道︰“我們的芯片和液晶面板生產線,已經全部調試完畢,月產能已經突破了30萬,新的生產線已經進駐,未來月產能突破100萬,你得繼續提高啊。”
“這麼高的產量,賣的掉嗎?”郭台銘整個人都驚訝了。月產100萬,這是什麼概念?就是年產1200萬啊,這麼大的出貨量,他嚴重懷疑市場是否消化的下來。
“放心吧,多大的量市場都吃的下。”李逸軒無所謂的說道。
要知道任天堂的《俄羅斯方塊》掌機,歷史上可是賣掉了2億多台,這還沒把盜版掌機算進去。如果把這一部分算上的話,《俄羅斯方塊》的玩家數量絕對超過了10億。
而李逸軒提前八年多銷售《中華方塊》掌機,自然有信心賣出更好的成績……
唯一讓他擔心的就是產能。
“需要時間。”郭台銘是滿嘴苦澀。
oranges公司是富士康最大的客戶,全工廠80%的產能都用在oranges公司的產品去了。為了滿足oranges公司的訂單要求,郭台銘這幾年一直在不停的在建造廠房。
可他發現,無論自己建多少廠房,提供多少產能,oranges公司都能吃下。
現在李逸軒又提出這麼大產能要求,一時之間郭台銘還真想不出別的招來。
畢竟,鋼結構廠房建設速度就算再快,也需要好幾個月的時間,不可能一天之內就建成,加上前期拿地,規劃和後期的設備采購、調試、工人培訓到完全熟練掌握,怎麼都要一年以上的時間,產能根本無法在短時間之內提上去,何況還是這麼大的產能,光是招聘的工人就得上萬。
“如果由你來提供生產模具,讓你弟弟的內地工廠也加入進來如何?”李逸軒知道富士康之所以能成為國際上最頂尖的代工企業,就是因為掌握了獨一無二的開模技術。
開模技術是郭台銘的立身之本,李逸軒不會傻到讓對方把這項技術拿出來,只是讓他提供模具,讓郭台強的正葳企業加進來。
“可以!”郭台銘最終還是答應了,畢竟是自己的弟弟,都是一家人。
提高產能,需要建更多的工廠,就需要資金。郭台銘沒有提從李逸軒手里收購富士康股份的事,李逸軒也是裝作不知道,畢竟股份在自己手里多持一天,就多一天的升值。這筆股份日後他也能賣出個好價錢。
交涉完後,李逸軒又呆了兩天就回香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