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e的e/23音源芯片如何?”e/23是美國see公司在1980年推出的16位通用型聲音處理器,早先用于街機。1981年,ibm公司把e/23作為pc上的標準音源芯片。
e/23的特點是性能較高,價格低廉具有較高的性價比,八十年代rb很多著名的音響公司,比如索尼雙卡錄音機都把e/23做標準芯片。
李逸軒也難得另起爐灶了,直接選用了它。至于最後的喇叭,那還用說嗎,既然都選用了e/23,喇叭也選用通用型的咯,用兩個小號的錄音機喇叭再設計一個外觀就行了。
講真,e/23和小型卡帶錄音機喇叭,在李逸軒這個穿越者看來都是垃圾貨色,哪怕是後世地攤上賣的廉價山寨音響都強了百倍不止。
但是沒有辦法,李逸軒沒有更好的選擇,稍微能听得過去的音響,價格都貴的要死。
從這些小細節上就能看出,在個人計算機的蠻荒時代,制約個人計算機廠商的硬件條件實在太多,廠商在設計電腦時,需要不停的做取舍,以便做到各方面的平衡。
這時候的個人計算機還沒有cad輔助設計的玩意,芯片的設計開發還需要人力來完成。
虞有澄把他的學生分成兩個項目組,一個組跟著他開發cpu;一個就跟著李逸軒開發gppu定型後才能進行。
oranges i計算機面世後,他曾做過cad軟件開發嘗試,但是發現這困難不是一般的大,表面看他是一款普通的軟件,但它涉及到的東西相當繁雜。
電路運算需要專門的電路,通用處理器中固化的相關指令稀少,運算速度達不到要求;沒有專門為電路運算開發的設計程序……
這都沒什麼,慢慢磨,也能磨出來。可關鍵是沒有相關的底層數據!
計算機本身是個死物,它是沒有思維的。人類給它一個電信號,它就按照內部線路運算以後,還以一個電信號。沒有各種電路實測數據,你就是畫了一個電路出來,它也不過是一堆點和線構成的幾何圖形,沒有任何意義。只有豐富的電路實測數據作為參照對比,經過各種電**算程序運算以後,才是一個完整的cad功能程序。
受限于這個時代的計算機技術,要進行三維空間的超大規模數據運算,只能動用超級計算機,成本極其高昂。
到目前為止,除國防科研等國家財力支撐的項目外,也只有石油、化工、飛機、汽車等大型公司、財團才用得起。在個人計算機設計中還從未有過先例,就連藍色巨人都還未進行這方面的嘗試。
cad設計有多方便,李逸軒如果不知道也就罷了,用過了計算機輔助設計,用鼠標將相關的線路、元件一結合,計算機自動進行運算,告訴他電路設計是否錯誤,並點出錯在何處,當場就可以作出修改。一個超大規模芯片設計,也用不了兩三個月。
李逸軒還到另一時空想購買cad的底層數據,可惜的是這些公司都不賣。
別人不賣李逸軒還是有辦法的,在網上下載幾套市面上最受歡迎的cad軟件,然後再一一破解,把底層數據調出來。
另一個時空處理器畢竟搞了那麼多年,各種功能電路在不同專業領域的運用,已經非常嫻熟。哪種電路效果最佳,哪種電路運用面最廣,各種電路集成後的相互干擾、排除……等等,不同的cad軟件公司都有自己的獨到之密。
即便沒有另一個時空科技支持,cad的底層數據也漸漸的豐富和完善了起來。
不過,現在的他面臨一個技術瓶頸技術問題,那就是這些底層數據量太大了,以現有的計算機硬盤根本就裝不下,而且cpu也運行不了。
也就是說,李逸軒必須有所取舍才行。
李逸軒仔細分析了那幾款cad軟件,發現了一個規律。那就是這些cad軟件都是客戶安裝包,客戶下載安裝之後與cad公司的網上服務器相連,再有cad公司提供數據服務,是這麼一個操作模式。
換做這個時空是顯然不行的,現在局域網都沒普及呢,那來的互聯網。
李逸軒經過仔細思考,消化了cad的根本核心,再根據這個時代的硬件技術水平,重生制定了一個cad軟件設計方案,它先把破解出的cad底層數據按照高低進行分級,從1到10分成了10個等級;每一級又分成10個小的等級。
對于一台正在研發的16位計算機來說,最低等級的數據是完全夠用了。
即便是這樣,客戶要把這些數據全部裝進去,都需要10台以上大型的raid磁盤列陣,都能趕上一個微型的數據庫中心了。
“虞教授用這個吧,光靠人力兩年都別想設計出來,cpu和gpu1.5微米工藝制程,27萬個晶體管,工作量太大了。”說完,李逸軒把他自己設計的cad軟件裝進了oranges i計算機,並用scsi數據線把電腦和raid連接了起來。
李逸軒演示一遍,讓虞有澄試一試。
虞有澄試了半個小時,說道︰“你這套軟件不錯,不過怎麼是半自動的?很多東西都要靠人來來操作,效率提升不太高啊。”
“現有的8位計算機運算技術水平,運行不了全自動的cad軟件。”李逸軒解釋道。
“有沒有打算向市場推出?”
“8位機我是不打算推出了,等我們的16位計算機上市後再推出去吧,這只是一款試用軟件,是拿來做測試的。若要達到正是的商業化應用,這款cad除了把半自動變成全自動外,還有很多細節需要完善。比如說局域網的問題就要解決。你看這台計算機只能與raid單獨相連,不能與其他計算機相連;如果不解決cad設計只能是空中樓閣。”
“這應該不難吧,美國早就已經有相關的同類設備交付市場使用,為什麼不買來?”虞有澄問到。
“oranges i計算機沒有相關的接口。”李逸軒回答到。
當初李逸軒在設計計算機時,跟隻果的apple ii一樣,根本就沒有考慮聯網的問題。
不考慮聯網一是出于節約成本考慮;二是現在的局域網硬件設備太大,只能用在小型機以上的體積較大的計算機,個人計算機還無法整合進去。
第三,就是涉及到專利問題。
局域網概念形成于20世紀60年代中期,七十年代初開始在學校投入使用,隨後少部分科研單位也開始嘗試局域網。但不過受限于技術和價格成本的原因,只有大型企業、研究所和高校才有應用。
美國大規模局域網普及,是從80年才開始的。
為什麼是80年?因為局域網專利就在80年到期。在美國除了醫藥類專利是20年之外,其他種類專利跟歐洲和後世共和國一樣都是15年。
局域網概念是美國斯坦福的一名教授瓦爾什那在65年提出來的,同年他就注冊了相關專利,並把該項專利授權給了ibm、國民半導體、dec、施樂、德州儀器等幾家美國大型企業。
為了壟斷局域網市場,這幾家公司跟局域網的發明人瓦爾什那教授達成了一項排他性協議,就是幾家公司每年向教授支付一筆可觀的專利授權費,同時每年還拿出一筆很客觀的資金支持他做研發;但有一個條件,那就是瓦爾什那教授不能再向其他企業進行專利授權,特別是美國境外的企業。
這筆專利費有多少?幾家企業加起來,每年就高達100萬美金。要知道這可是60年代的100萬美金啊,那個時候的布雷森頓體系還沒解體,是真正的黃金美元。
對于一名在高校教書的教授來說,這可是一筆巨款啊,很多人奮斗一生都不一定能賺這麼多錢,更何況每年還有一筆可觀的研究經費可那。
這種好事那會不答應,于是教授痛快的在合約上簽了字。